摘要:2025年9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和毛竹教授团队,在《自然》上发了篇挺重磅的论文,他们靠NASA洞察号的火震数据,第一次实锤火星内部有个固态内核,半径大概600千米,成分还可能是掺了轻元素的铁镍合金。
2025年9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和毛竹教授团队,在《自然》上发了篇挺重磅的论文,他们靠NASA洞察号的火震数据,第一次实锤火星内部有个固态内核,半径大概600千米,成分还可能是掺了轻元素的铁镍合金。
这事儿可不是小发现,要知道这是人类头回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上,确认固态内核存在。
想摸清行星内部结构,火震波是个好工具。就像咱们拍CT靠X光,研究火星内部就靠火震波,波在不同物质里跑的速度、形状不一样,科学家就能顺着这些变化猜内部结构。
地球和月球的内部结构,比如地核、月核,都是这么发现的,1936年地震学家就是靠地震波才推测出地球内核存在。
但火星探测这事,难就难在火星太“安静”。地球板块活跃,地震多;火星板块要么没有要么特弱,整个火星壳像块大铁板。
虽说火星还在冷却,收缩时会让壳子产生火震,但震级都特别低,想探测分析简直是大海捞针。
还好有洞察号。2018年5月,NASA从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把它送上天。飞了6个多月,当年11月才在火星埃律西昂平原落地。
这探测器名字挺有意思,InSight是“基于地震调查、大地测量与热传导的内部探索”的缩写,说白了就是给火星“体检”,测“心跳”(火震)、量“体温”(内部温度)。
它带了个法国做的火震仪SEIS,2019年2月布到火星表面后就开始工作,直到2022年底任务结束,一共记了1300多次火震。说实话,没有这些数据,后面的研究根本无从谈起。
以前研究火星,大多盯着大气和表面,内部就是块“盲区”,洞察号算是把这块盲区撕开了个口子。
本来想靠着这些数据,科学家能很快摸清火星核情况,可2021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团队研究后,也只确定火星核从地下1560千米开始,半径约1830千米,跟火星半径的一半差不多。
至于这火星核是固态还是液态,当时没搞清楚,这就给后续研究留了个大问题。
孙道远和毛竹教授的团队,就是来解决“火星核是否固态”这个问题的。但他们手里的牌有点少,火星上只有洞察号这一台火震仪,跟地球上海量地震监测设备比,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无奈之下,团队想了个巧招:把地球用的地震阵列分析技术改了改,用到火震研究上。
简单说就是,把多个火震事件里,从相近角度来的震波,调整时间后叠在一起,弄出个“虚拟阵列”。这么一弄,深部震相的信噪比一下子就提上来了,原本微弱的信号也能看清了。
科学家分析火震波有套方法,比如P波穿地壳地幔,K波穿外核,I波穿内核,还有从内外核边缘反弹的i波。
团队就盯着这些波的传播路径找线索,尤其是那些穿过火星再反射回来的波,这些波虽然线路绕、能量弱,但藏着核心区域的关键信息。
他们挑了23个信噪比高的火震事件数据来分析,提取出了PKPPKP波、PKKP波这些能穿火星核的震相。
结果发现,实际观测到的PKKP波到达时间,比“火星核全是液态”的模型预测早了50到200秒。很显然,波在固体里跑得比液体快,这就说明火星核不是全液态,里面肯定有固态部分。
更关键的是,他们还找到了PKiKP波,这波被称作“固态内核标志”,路径是穿地壳地幔、进外核、从内核反弹、再回外核,最后穿地幔地壳出来。
有了这个波,火星有固态内核的证据就更实了。团队还算出,这固态内核半径约600千米,差不多是火星半径的1/5,内外核比例跟地球还挺像。
老实讲,能靠单台仪器搞出这么多成果,除了数据扎实,方法创新是真的关键。要是还按老办法死磕单条数据,怕是很难有这个突破。
内核藏演化密码确认了固态内核,更重要的是搞清楚它意味着啥。
先说说成分,2021年瑞士团队算过火星核密度,推测里面除了铁镍合金,还得有硫这些轻元素。中科大团队进一步分析发现,火星核里可能有12%到16%的硫、6.7%到9%的氧,还有不超过3.8%的碳。
这些轻元素可不是摆设,它们或许能解释火星磁场的“消失之谜”。火星早期是有磁场的,后来不知为啥没了。
行星磁场大多跟核心的“行星发电机”效应有关,核心成分和状态变了,磁场可能就跟着没了。如此看来,火星固态内核里的轻元素,说不定就是解开这个谜题的关键。
对咱们探火计划来说,这发现也挺有用。中国之前天问一号任务挺成功,接下来2028年左右要搞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
有了这次对火星内核的了解,后面采样时就能更有针对性,比如找能验证内核成分的样品,进一步搞清楚火星演化的事儿。
美国那边也在筹划火星采样返回,以后说不定还能在这方面合作,互相印证数据。
不光是火星,这方法还能用到其他天体探测上。比如中国嫦娥五号、六号带回了月球样品,以后载人登月时,说不定也能用地震学方法测月核。
还有木星、土星的卫星,比如木卫二、土卫二,想探它们的内部,这次火星研究的经验也能参考。
毫无疑问,这次中国团队的发现,不光填补了地外行星固态内核研究的空白,还给后面的深空探测指了条路。
从盯着火星表面,到能“看透”它的内核,咱们对太阳系行星的了解,又深了一步。以后再研究其他行星的内部结构,说不定都会从这次的成果里找灵感。
来源:青溪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