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郑桐森、郝大鹏和张学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上发表一篇重要研究论文。 他们首次发现,在回肠中特异性高度富集着一种抗肿瘤毒性超强,且能抵抗终末耗竭的T细胞亚型——CD160+CD8+T细胞;而结肠和肿
【1】《自然》子刊:哈医大团队首次发现,回肠存在特异性CD8阳性T细胞,不仅抗癌能力强还耐耗竭,或是回肠不易患癌的原因!
2025-09-21报道,近日,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郑桐森、郝大鹏和张学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上发表一篇重要研究论文。 他们首次发现,在回肠中特异性高度富集着一种抗肿瘤毒性超强,且能抵抗终末耗竭的T细胞亚型——CD160+CD8+T细胞;而结肠和肿瘤组织中这种T细胞亚型逐渐减少。给肠癌小鼠模型输注这种T细胞,能抑制肿瘤的生长,还能增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效果,甚至能帮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克服耐药性。 基于上述发现,他们认为,CD160是CD8+T细胞功能的关键调节因子,而输注CD160+CD8+T细胞或是一种新型免疫治疗策略。
doi:10.1038/s41556-025-01753-3
【2】《癌症研究》:华人科学家首次证实,胆汁酸代谢物3-oxo-LCA能抑制Wnt促癌通路,发挥抗肠癌作用!
2025-09-21报道,
近期,威斯康星大学傅婷团队就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发现,胆汁酸代谢物3-oxo-LCA确实能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具体来说,他们通过构建多种体外结直肠癌细胞系和类器官,以及多种体内结直肠癌小鼠模型后发现,3-oxo-LCA作为一种胆汁酸受体FXR(法尼醇X受体)的激活剂,能通过激活FXR信号,抑制Wnt致癌通路,不仅在体外抑制了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还提高了结直肠癌小鼠的肠道屏障功能,减轻了结直肠癌小鼠的肿瘤负荷,抑制了肿瘤的进展。研究发表在Cancer Research。
【3】NEJM:非必要不做CT!10%的儿童血癌与CT等医疗影像辐射有关
2025-09-20报道,2025 年 9 月 17 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了题为:Medical Imaging and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Hematologic Cancer Risk 的研究论文。 这项大规模队列研究显示,儿童和青少年接受医疗影像检查(例如 CT 扫描)所受辐射与患血液系统癌症风险小幅但显著增加之间存在关联。该队列中约 10.1% 的血液癌症病例可归因于医疗影像辐射,这种高风险主要来自 CT 扫描等医学影像检查。 NEJM 同期配发了社论文章,医学影像技术及方法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多种健康状况的诊断、筛查和治疗,许多医学影像应用带来了明确的益处。这项研究提示我们,要更安全、更明智地使用影像学,而不应因噎废食。
【4】Nature:寻找脑肿瘤生长弱点——胶质母细胞瘤的糖代谢重塑
2025-09-20报道,近日,密歇根大学Daniel R. Wahl,Deepak Nagrath,Wajd N. Al-Holou和Costas A. Lyssiotis实验室等合作在Nature杂志发表了题为Rewiring of cortical glucose metabolism fuels human brain cancer growth的研究文章,揭示了在正常皮层中,葡萄糖碳被广泛用于TCA循环和神经递质合成,而胶质瘤则抑制这些 “生理型” 去向,转而掠夺氨基酸等外源碳源,把葡萄糖碳重新分配给核苷酸与NAD/NADH的合成,以满足快速增殖与侵袭。通过小鼠膳食氨基酸调控实验,研究进一步证明,限制外源丝氨酸可迫使肿瘤代谢重塑,减缓生长并增强放化疗效果,提示代谢重塑存在可利用的治疗窗口。
【5】Nature:科学家揭秘小细胞肺癌的起源与演变
2025-09-19报道,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Basal cell of origin resolves neuroendocrine–tuft lineage plasticity in cancer”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杜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不仅揭示了小细胞肺癌的起源,还为理解癌细胞的可塑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研究通过多种实验手段揭示了基底细胞在SCLC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基底细胞的多向分化能力使其成为了小细胞肺癌的潜在起源细胞,并且通过调控ASCL1和PTEN等关键基因或能影响小细胞肺癌的亚型转换和肿瘤进展,这些发现不仅为理解小细胞肺癌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为开发针对小细胞肺癌的新型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6】STM:25癌种5734个样本分析结果显示,瘤内微生物远低于既往报道,癌症与微生物组的关系或被动摇
2025-09-19报道,近期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的一项论文,对这两篇论文的结论以及肿瘤微生物组的存在本身进行了挑战。 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研团队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项目中涵盖25个癌种的5734个全基因组测序(WGS)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发现肿瘤中微生物的存在远少于此前报道,测序读数误差可能高达几万倍。 这种误差来源于数据污染,有大量的人类DNA序列被误纳入微生物基因组数据库,此前研究比对鉴定到的“微生物序列”,实际上是污染数据库的人类序列。
【7】STM:复旦大学团队发现,NMN可逆转特定抗癌T细胞衰老表型,增强PD-1抑制剂对早期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
2025-09-19报道,《科学·转化医学》期刊刊登了复旦大学邵志敏、江一舟、刘荣花、金希等人的最新论文。 他们结合小鼠实验和患者类器官体外培养实验,揭示了一群由干扰素(IFN)诱导的、具有衰老特征的CD8⁺T细胞——ISG⁺CD8⁺T细胞,它们高表达干扰素刺激基因(ISG)。正是这群细胞的存在,阻碍了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响应。 研究者们通过探寻机制,找到了破解之法,发现通过补充烟酰胺单核苷酸可逆转这类细胞的衰老状态,恢复其抗肿瘤功能,联合PD-1抑制剂可明显提高免疫治疗疗效。
【8】Nature最新研究揭示肿瘤如何跨越器官屏障,“腐化”骨髓免疫细胞的源头
2025-09-18报道,9月10日,《Nature》的研究报道“Myeloid progenitor dysregulation fuels immunosuppressive macrophages in tumours”,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惊人的内幕。该研究发现,肿瘤的魔爪远远超出了其物理边界,它能“远程遥控”我们身体的免疫细胞“兵工厂”——骨髓(bone marrow),从源头上腐化新生的免疫细胞,将它们预先设定为肿瘤的“帮凶”。这不仅解释了免疫疗法为何有时会失效,更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治疗思路:与其在战场上费力地劝降“叛军”,不如直捣黄龙,切断肿瘤与“兵工厂”之间的黑色通讯。
来源:健康科学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