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诛九族” 下亲戚的生死挣扎与逃脱之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8 06:38 1

摘要:在形形色色的古装影视剧中,“诛灭九族” 这一令人毛骨悚然的刑罚,常常如一道沉重的阴影,笼罩在剧情之上。但在真实的历史画卷中,真正被施以诛九族之刑的案例,实则屈指可数,宛如夜空中罕见的流星。

在形形色色的古装影视剧中,“诛灭九族” 这一令人毛骨悚然的刑罚,常常如一道沉重的阴影,笼罩在剧情之上。但在真实的历史画卷中,真正被施以诛九族之刑的案例,实则屈指可数,宛如夜空中罕见的流星。

时光回溯到公元 613 年,隋炀帝雄心勃勃地开启了第二次征伐高句丽的征程。杨玄感,这位隋朝名将杨素之子,肩负着粮草押运的重任。然而,在战争最为胶着的关键时刻,杨玄感却做出了一个震惊天下的决定 —— 起兵反叛。那一刻,战场局势风云突变,隋炀帝不得不紧急停止进攻,匆忙回师平叛。要知道,杨素为隋朝的建立与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隋廷对杨家也是恩宠有加。杨玄感此举,不仅打乱了征伐高句丽的全盘计划,更如一把利刃,刺痛了隋炀帝的尊严与野心,令其怒不可遏。

杨玄感兵败身死之后,等待他的是极为残酷的惩罚。他的尸体被残忍地分尸,曝于众人眼前长达三日之久,随后又被剁成肉块,付之一炬,化为灰烬。而他的九族,也未能逃脱这灭顶之灾,纷纷倒在了刽子手的屠刀之下,一时间,鲜血染红了大地,亲族的哭喊声仿佛还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

无独有偶,在明朝的历史舞台上,大儒士方孝孺也遭遇了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欲登皇位,便要求方孝孺为其撰写诏书。方孝孺乃一代大儒,秉持着忠诚与正义,坚决不从,甚至不惜以死明志。朱棣恼羞成怒,竟下令诛灭方孝孺十族。这第十族,更是将方孝孺的学生和朋友也牵连其中。据史料记载:“九族既戮,亦皆不从,乃及朋友门生廖镛、林嘉猷等为一族,并坐,然后诏磔于市,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谪戍绝徼死者不可胜计。” 一时间,腥风血雨笼罩着南京城,方孝孺一案牵连之广,堪称历史之最,无数无辜之人因此丧命,成为了皇权斗争的牺牲品。

相较于诛九族,夷三族的刑罚似乎更为常见,韩信、彭越等名将皆未能幸免。那么,倘若在古代遭遇这牵连灭族的大祸,那些可怜的亲戚们究竟该何去何从?他们又能否从这必死之局中成功逃脱呢?

花钱买命与接受宫刑

在汉武帝时期,法律的天平似乎出现了一丝微妙的倾斜。据史料记载:“汉文帝亡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汉武帝始临天下,使犯法者赎罪。” 这意味着,犯罪之人若被判死刑,竟可以通过花钱来赎回自己的性命。倘若囊中羞涩,还有另一条充满屈辱的求生之路 —— 接受宫刑。

飞将军李广,这位威震匈奴的英雄,也曾面临生死抉择。一次战斗中,他不幸被匈奴所俘,然而凭借着精湛绝伦的武艺和高超的射技,李广奇迹般地从匈奴军中杀出一条血路,成功逃回了汉营。可即便如此,打了败仗的他,按照严苛的法令,依然要被斩首。好在李广家境殷实,他拿出重金,赎了自己一命,最终被贬为平民。想象一下,当李广得知判决时,心中该是何等的无奈与挣扎,那沉甸甸的金子,仿佛是他生命的救赎,却也带着无尽的苦涩。

或许,那些被牵连的亲属,在面临灭族之灾时,也曾怀揣着一丝希望,试图用金钱来换取生存的机会。但这希望,犹如风中残烛,能否实现,全要看犯罪者罪行的严重程度、当时法令的具体规定,以及那高高在上的皇帝的心情。若是皇帝心情稍好,大发慈悲,或许这些牵连者还有一线生机;可若皇帝龙颜大怒,那等待他们的,恐怕就只有死神的召唤了。

公元前 99 年,李陵带着仅有的 5000 步兵,毅然决然地前去挑战匈奴骑兵,在浚稽山,双方军队狭路相逢。李陵的士兵们虽人数处于绝对劣势,但个个英勇无畏,且战且退,竟歼灭匈奴骑兵万余人。然而,终究寡不敌众,李陵最终被俘虏。司马迁听闻此消息,出于对李陵的理解与同情,在汉武帝面前为他说了几句公道话。这一举动,却如同点燃了火药桶,引得汉武帝雷霆震怒,当即下令要斩杀司马迁。

依照当时的法令,司马迁并非没有生机,他可以花钱买命,虽然官职肯定保不住,但至少能保住一条命。可司马迁身为太史令,平日里醉心于历史编纂,两袖清风,哪有那么多钱财来赎命。在生与死的边缘,司马迁痛苦地挣扎着,最终,他选择了接受宫刑。那是一种怎样的屈辱与无奈,为了完成《史记》,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不得不承受这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从这些故事中不难看出,即便有法令规定,可若皇帝心意已决,被牵连的亲属想要活下去,谈何容易。不过,命运有时也会开一些意想不到的玩笑,倘若官府捉拿的时间稍长,而此时又恰好碰到大赦天下,那这些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人,或许就能抓住这一线生机,宛如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逃跑或叛逃求生

当死亡的阴影如乌云般笼罩,逃生的本能会驱使人们不顾一切地寻找出路。面对灭族的牵连,逃跑,似乎成了那根最后的救命稻草。

古代的世界,宛如一个巨大而神秘的迷宫。通讯极为不便,皇帝一声令下,等传到地方,可能数月已经过去。而且,那时的交通主要依靠马匹,速度缓慢。这一切,仿佛为逃跑者提供了一线生机。想象一下,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被牵连的亲属们匆忙收拾行囊,趁着夜色,向着深山老林的方向狂奔而去。他们心中充满了恐惧与迷茫,但求生的欲望让他们不敢停下脚步。

可逃进深山,就真的安全了吗?吃饭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为了生存,一些人选择了落草为寇。他们啸聚山林,劫富济贫,虽然过着刀口舔血的生活,但至少能保住性命。

方孝孺被灭十族的悲剧,就像是一场残酷的闹剧。朱棣虽然下了狠手,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因牵连人数众多、情况复杂而漏洞百出。方孝复,方孝孺的亲戚,就因为被流放戍边,幸运地被编入军籍,从而捡回了一条命。由此可以想象,在方孝孺众多的亲戚中,必定有人凭借着机智与运气,成功逃脱。否则,在万历年间,释放因方孝孺获罪的后裔时,又怎会有一千多人呢?

逃跑,也是需要技巧的。在汉唐这样疆域辽阔的朝代,在国内当逃犯,犹如在茫茫大海中漂泊的孤舟,随时可能被风浪吞没。于是,一些人便将目光投向了国外。汉朝时,匈奴的地盘或许能成为避难所;唐朝时,突厥的领地也许是个容身之处。李陵,这位悲情的将领,被俘后被迫留在匈奴。汉武帝得知后,盛怒之下杀了李陵全家,从此,李陵再也无法回到故乡。但在匈奴,他却能确保自己的安全。或许,那些被牵连的亲属,若能逃往国外,凭借一技之长,真的有可能在异国他乡开启新的生活,保住自己的性命。

逃脱之难与连坐制度的黑暗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被夷三族、诛九族之人,所犯之罪大多是谋反、叛变等十恶不赦之罪,而这些命令往往直接来自皇帝。皇帝的指令,就如同高悬的利剑,执行力极强,效率极高,让人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各朝各代,为了牢牢掌控百姓,都建立了一套较为全面的户籍制度。秦朝的户口登记表上,籍贯、身份、人数、年龄等信息一应俱全。官府就像拿着一张精准的地图,按照籍册抓人,轻而易举。明朝更是规定,农民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土地,否则将受到严厉责罚。这一道道枷锁,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让逃跑变得难如登天。

想象一下,当朝廷官员得知灭族的消息,准备展开抓捕行动时,那些被牵连的亲属们,可能还在田间劳作,对即将到来的灾难浑然不知。古代交通不便,消息传递缓慢,等他们知晓时,或许已经来不及逃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官兵破门而入,将他们带入无尽的黑暗。

连坐制度,这一从周朝就开始延续的残酷统治手段,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紧紧地勒住了无数人的咽喉。它不顾亲情,不论是非,将无辜之人卷入罪恶的深渊。直到 1905 年,这一黑暗制度才逐步被废除,终于,那压在百姓心头数千年的巨石,开始缓缓移开。但它所带来的伤痛与恐惧,却永远地刻在了历史的记忆之中,成为了人类文明进步道路上的一道深深的伤痕。

来源:日新社之夜行少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