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7年,那时的我年仅23岁,主业是嘉兴市郊区八字乡长安村(现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新庄村)的一名青年农技员,平时就在田间地头忙碌,和各式各样的农作物打交道。而在闲暇之时,我便操起油漆匠的副业,常常蹬着那辆二八自行车,在乡间小道上奔波,车后座绑着油漆工具,一路叮
秀洲农民画繁荣记
编者按:
在江南水乡的氤氲烟雨中,秀洲农民画从无到有,绽出独特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版图上的一抹亮色。
即日起,看秀洲推出《秀洲农民画繁荣记》栏目,通过亲历者自述,走近这些平凡却执着的农民画守护者。
听他们的故事,听秀洲的故事,听农民画的故事……
人物:朱月祥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嘉兴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嘉兴市秀洲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秀洲农民画代表性传承人
全国首批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
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国文化馆(站)农民画骨干培训班授课老师
人物自述
“
广播里开出的艺术花
”
我于1964年出生,打小就在农村长大,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去年,我正式告别了忙碌的工作生涯,步入退休生活。
回首过往这悠悠几十载,我满心都是幸运之感,因为正是农民画,悄然改写了我的人生轨迹。
1987年,那时的我年仅23岁,主业是嘉兴市郊区八字乡长安村(现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新庄村)的一名青年农技员,平时就在田间地头忙碌,和各式各样的农作物打交道。而在闲暇之时,我便操起油漆匠的副业,常常蹬着那辆二八自行车,在乡间小道上奔波,车后座绑着油漆工具,一路叮叮当当,赶赴需要给门窗上油漆的人家。
在调配油漆色彩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与绘画时的调色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时,我未曾意识到,这份油漆匠的工作,居然阴差阳错地给我打开了农民画这个新天地,成了我最开始的启蒙。
在从事油漆匠副业的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胡松泉老师,他成为了我在这一行的师父。有一次,师父兴致勃勃地跟我讲起他之前参加郊区首届农民版画培训班的经历,言语间满是自豪。更让我惊叹不已的是,他创作的《牧羊图》居然登上了中国西湖版画节国际版画展的舞台。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听闻农民版画,瞬间,崇敬之情在心底油然而生,一颗向往的种子悄然种下。
同年三月的一个傍晚,我和往常一样,挽着裤脚、头戴草帽,蹲在田埂上观察农作物的种植生长情况。傍晚五点不到,远处广播站的喇叭突然刺啦作响:“为了丰富广大人民的文化生活,培养农村文艺人才,经乡文化站研究决定,举办全乡文艺创作农民画专题培训班,有意者请于4月15日前,自带农民画创作小稿到乡文化站报名……”掺着电流杂音的通知惊飞了稻穗上的麻雀,也惊动了我躁动的心。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4月15日。我怀揣着画在糕点包装纸上的“作品”,满心忐忑又满怀期待地来到了郊区文化站。虽说我一直热爱美术,可从来没正儿八经学过,就凭着自己那点天赋和对生活的感悟,画了两幅画,一幅是《稻田养鱼》,一幅是《采蘑菇》,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们送到文化站。
没想到,两个月后,我竟然接到了参加培训班的通知!6月15日,我早早地到了培训地点——新塍剧院。袁谷人老师戴着眼镜,笑呵呵地问我的姓名后说:“你就是八字乡的朱月祥啊,好好好,你的两张画我们看了,你很会画、很会想,真的不错!今天把你叫来参加培训班,希望你能静下心来向其他同志和老师学习。”
就这样,在一系列机缘巧合之下,我在不知不觉中,跨进了农民画这个五彩斑斓、充满魅力的奇妙世界。
1988年5月,我又参加了郊区文化馆在新塍镇文化站小蓬莱举办的农民版画创作培训班,我精心创作了《剪羊毛》《门前的河》两幅作品小稿前去参加培训。经过袁谷人老师的指导,我的农民版画处女作《门前的河》终于问世了!
同年10月,《门前的河》参加了全国农民版画联展。12月,又被选中赴澳大利亚展览。在后来,1992年,我的版画作品《觅》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版画展。此次展览共展出作品360幅,其中浙江省展出作品5件,而《觅》是嘉兴市包括专业画家作品在内唯一入选的作品。
觅
从踏上艺术之路起仅仅五年,便能入选国家级展览,这份荣耀让我满心欢喜,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农民画创作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
青鱼跃出运河长虹
”
2001年,我调任至王江泾镇,自此,我的创作之旅迈入了高产时期。王江泾镇,作为江南典型的鱼米之乡,乡境内河荡星罗棋布。每至初冬,家家户户都会炸青鱼、晒青鱼干,随着时间的推移,咸腥的鱼香在空气中悠悠散开,弥漫在整个小镇。
目睹这般景象,我心中陡然生出一个念头:为何不将这鲜活的青鱼之景绘入画中呢?这一念既起,便在我心间扎了根。从最初脑海中闪现这个想法,到最终将其完美呈现在画布之上,其间历经了整整半年的时光。最终,这幅凝聚着我心血的《青鱼之乡》诞生了。
在2001年首届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节中荣获铜奖。
青鱼之乡
荣誉接踵而至,记者对我进行了深入采访,相关报道通过浙江省《对外文化》交流杂志社,以中英文版的形式在143个国家发布,让世界看到了这幅来自中国水乡的画作。2005年,王江泾镇被省里正式命名为 “浙江省青鱼之乡”,2012年,又被授予 “中国青鱼之乡”的称号。
我的这幅《青鱼之乡》能为小镇的声名远扬贡献一份微薄之力,这让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此后的几年间,我在工作与绘画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二者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9年11月,在天津“大张庄杯”全国5省市现代民间绘画邀请展上,我的作品《暖雪》荣获银奖;2010年,由文化部主办的“时代新风”——中国现代民间绘画新作展中,《艳阳》斩获银奖,并且成功入选“农民画时代 时代画农民”首届全国农民画展;2012年,第二届秀洲・中国廉政农民画邀请赛里,《满堂红》一举夺得金奖;在第六届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节 “丝府梦 丝路情——2015中国农民画‘丝路行’作品展” 中,《蚕花胜会》荣获最高奖。
每一个奖项,都是对我绘画之路的肯定,也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暖雪
艳阳
蚕花胜会
时光悄然流转,来到了2021年3月初,正值建党百年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此时,区里领导找到我,告知计划举办全国农民画廉政大赛,希望我能创作一幅政治题材的 “廉政农民画”长卷。然而,留给我的绘画时间极为紧迫,仅有短短三个月。
接到任务后,我全身心投入其中,四处寻觅相关资料,精心勾勒小稿,而后仔细放大草图,谨慎地进行拓色。为了按时完成这幅承载着重要意义的作品,我没日没夜地沉浸在绘画之中。白天,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画纸上,我专注地描绘着每一处细节;夜晚,静谧的画室里只有画笔在纸上摩挲的沙沙声陪伴着我。这般废寝忘食的状态,让家里人和朋友们都深感不解,纷纷发来消息,语气中满是担忧与困惑。然而,我心中清楚,这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份使命。
长时间不间断的绘画,身体终于不堪重负,向我发出了预警。我的右眼毫无征兆地出了问题,短时间内竟接连两次出血。彼时,创作时间紧迫,任务又极为艰巨,满心都被未完成的画作占据,我只简单地把这当作过度劳累的普通反应,并未放在心上,咬着牙,继续一头扎进创作里。
6月底,那幅凝聚我无数心血、长达19.21米的长卷终于圆满完成并顺利交付。在2021年“百幅农民画绘百年纪律建设史”暨第五届秀洲·中国廉政农民画创作大赛中,这幅作品一举斩获特等奖。当听到众人对作品的一致赞誉,那股强烈的成就感如汹涌浪潮,刹那间便将我长久以来积累的疲惫冲刷得干干净净。
可命运总爱开玩笑,谁能想到,第二年的一天,我如往常一样洗脸,不经意间抬眼,却惊恐地发现眼前全是密密麻麻的黑点,整个世界仿佛被一层斑驳的黑影笼罩,变得模糊不清。我匆忙赶到医院检查后,结果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视网膜脱落了。之后的日子里,为了挽回右眼的视力,我经历了三次手术,然而,命运还是跟我开了个残酷的玩笑,无论怎样努力,我终究没能留住右眼的光明。
但即便如此,我也从未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因为我用自己的方式,为建党百年献上了一份独特的礼物,在农民画的创作道路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
“
画室里的春秋代序
”
2010年,工作调动使我来到了南方纺织城,面对新的文化场域,我不禁思索,能否让更多的“朱月祥”接触并学习农民画呢?
这一思考最终在次年落地生根——2011年,我申报创立“朱月祥画室”。
经过系统筹备,2012年画室获得秀洲区委宣传部、区教育文化体育局予以命名并授牌。同年9月,好消息再度传来,秀洲农民画成功获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也有幸成为第二批嘉兴市代表性传承人。从那以后,我愈发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前行的信念也更加坚定。
时光匆匆,到了2021年11月,在艺术传承这条路上,我又迈出了一大步,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而且在秀洲区该领域,我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人。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也在时刻提醒着我,要为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倾尽全力。
因此,自画室正式挂牌运营以来,我在坚持个人创作的同时,积极投身培训工作。画室始终面向公众开放,成为众多画迷的聚集地,无论年龄、绘画基础,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空间。
在这里,我不仅为大家提供画纸、画笔等工具,还耐心地为学员答疑解惑。教学时,我会从最基础的勾线稿教起,先让学员们在A4 纸上用铅笔起小稿,勾勒出大致轮廓,确定构图无误后再进行放大,最后上色。这一过程看似简易,实则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细心。81岁的黄明观老师自2011年起跟随我学习,每年坚持创作十余幅作品,多次获得各类奖项,还有不少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专程前来求教。
每当看到他们专注调色的样子总会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三十年前自己在文化馆学画时的模样。
然而,农民画的传承之路,绝不仅仅局限在这小小的画室里。它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需要流向更广阔的天地。
2015年和2016年,我应省援疆指挥部邀请,去新疆授课。当时新疆的绘画题材多是反恐、暴恐这类,画面偏灰暗。我去了之后,就想改变这种情况,把秀洲农民画里积极美好的一面带给他们。培训结束后,学员们的作品风格明显转变,呈现出更多积极向上的元素。期间我还创作了两套新疆题材作品,其中20幅在阿克苏地区博物馆展览后,我就无偿捐给了阿克苏地区美术馆,成了那里的永久藏品,也算是为文化交流出了份力。
如今退休后,我的日程反而更加充实。除持续创作和带徒授课外,还定期走进检察院、学校等单位开展美育活动:在检察院通过绘画辅导丰富干警文化生活;与秀洲区印通小学、新塍磻溪教育集团、王江泾实验学校、高照实验小学等多所学校合作,通过课堂授课、作品展览、专题培训等形式,系统传播农民画技艺,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喜欢上农民画。
我始终认为,非遗传承必须扎根校园,唯有让年轻一代真正了解并喜爱这门艺术,才能确保其永续发展。
最近,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范本——朱月祥绘画作品选》,我的画作得以走进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视野。这不仅是对我个人艺术生涯的高度认可,更意味着农民画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有了通往高等艺术殿堂的新契机。
而今,当我看着学员们在画布上尽情挥洒着手中的画笔时,便知道,这条“门前的河”,永远流向春天。
朱月祥独家专访
Q
在您创作的众多农民画作品中,哪一幅最得您喜爱呢?
A
实不相瞒,每一幅绘画作品对我而言都意义非凡。若非要提及近期最钟爱的,当属《欢乐大运河》。这幅画于2022年完成,当时我的眼睛已出现状况,但我还是坚持完成了它。《欢乐大运河》以独特的笔触和绚丽的色彩,生动展现了大运河的迷人风姿与蓬勃活力,巧妙地将文化与旅游两大元素融合其中。后来,它有幸登上了文化旅游部的《文化月刊》封面,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甚至还被制作成文创产品,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
Q
您坚持捐书多年,这对孩子们和您自身而言,有着怎样独特的意义呢?
A
我是从1984年开始捐书的,我们这一代人,因时代所限,读书的机会甚少。所以我一直想着,要是能通过捐书,让更多人有书可读,那该多好。起初,我的工资并不高,每次买书的花销几乎占了工资的绝大部分。但在我心里,这件事意义非凡,所以从未有过一丝犹豫。
如今,书价日益攀升,每次买书都得花费不少钱,可我对此却乐此不疲。每次为孩子们挑选书籍时,我都会格外用心,专挑最新出版的好书。这么多年来,我一般一年会捐赠两次。就比如今年六一儿童节,我又打算给新塍镇八字小学(现为磻溪教育集团八字校区)的孩子们送去一批新书。
Q
展望未来,在个人创作与农民画推广方面,您有着怎样的规划呢?
A
截至目前,我已创作了近60幅版画,农民画数量更是达到五六百幅之多。因此,如何有效推广农民画,一直是我思考的重要课题。当下,我正在进行对文创产品的开发,如,借助先进的3D打印技术,打造极具特色的土灶台模型玩具,并设计农民画主题贴纸,孩子们可以将这些贴纸灵活装饰在灶头玩具表面,通过趣味化设计吸引青少年群体。除此之外,我还将农民画元素有机融入帆布包等各类文创产品之中,期望通过这些多元途径,进一步拓展农民画的传播广度与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周,我正在英国伦敦参加文化访问活动,我是团队中唯一的一位农民画家,这无疑是一个绝佳契机,能将中国农民画推向国际文化交流的大舞台,从而持续扩大农民画的受众影响力。
来源:正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