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虫”病蔓延美国32州,被忽视的恰加斯病,应该引起重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1 20:21 1

摘要:美国疾控中心最近发布了一则令人警醒的消息:“接吻虫”病已蔓延至全美32个州,呈现快速扩散的趋势。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网红宠物,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由寄生虫——克氏锥虫引发的严重疾病:恰加斯病。

美国疾控中心最近发布了一则令人警醒的消息:“接吻虫”病已蔓延至全美32个州,呈现快速扩散的趋势。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网红宠物,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由寄生虫——克氏锥虫引发的严重疾病:恰加斯病

这是一种典型的“被忽视的热带病”,长期以来被误认为只是南美落后地区的地方病。但如今,它正悄然跨越国界,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新隐患。

“接吻虫”实际是锥蝽,这种昆虫靠吸血为生,喜欢叮咬人类的脸部,因此得名。它叮咬时会排便,带有寄生虫的粪便进入人体,继而感染。恰加斯病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09年,由巴西医生卡洛斯·恰加斯首次系统描述。

全球目前感染人数超500万,每年死亡过万人。这还只是保守估计,因为大多数感染者在急性期几乎无症状,难以被及时发现。真正危险的是慢性期:约30%的患者在感染多年后会出现致命性心肌病或结肠病,死亡常在几十年后到来,像一颗人体内部的“定时炸弹”。

美国南部本就有适合锥蝽生存的气候,以往病例大多被认为是“移民带来的”,但现在,“本土传播”已成现实。气候变化、人口流动与公共卫生系统的退化正在加速这种疾病的北扩趋势。

这背后有不少结构性问题。

首先是“名字问题”。像“恰加斯病”“基孔肯雅热”这样的名字,外界一听就觉得陌生、难记,这在传播学上是失败的。疾病若不能被大众理解,就很难引起重视。

其次是刻板印象。很多人把热带病视为“第三世界特产”,误以为只与贫困、落后挂钩。但疾病并不认国界。病毒、寄生虫不会因为你是发达国家就放你一马。美国现在的恰加斯病扩散,正是对这种偏见的反击。

再者,医生也容易忽视。在非流行区,医生往往不会主动排查克氏锥虫感染。慢性期的恰加斯病症状又不典型,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心脏或肠胃疾病。这让诊断与治疗的“窗口期”被大量错过

目前,我国尚未有恰加斯病的输入性病例报告。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视这个问题。

一方面,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气候环境与拉美某些地区类似,理论上具备锥蝽生存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传染病跨越国境的门槛已大大降低。这几年我们已经见证太多“意想不到的病”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好消息是,恰加斯病的诊断与治疗手段并不缺乏,急性期可以通过血液涂片或PCR检测,慢性期也能通过抗体检测发现。治疗方面,苯并咪唑等药物也有明确疗效,且成本不高。

但问题在于,这不是一个单靠技术就能解决的问题。公共卫生系统的重视程度、医生的认知、政府的投入,才是能否遏制这种疾病扩散的根本。

从达尔文到现代美国,从南美村庄到城市医院,恰加斯病的历史提醒我们:病毒和寄生虫不会按地图挂钩,也不会按经济发展水平区分对象

如果我们继续用“那是热带的病”“那是移民带来的”这种眼光去看待疾病,未来被突破的,不只是地理边界,还有我们对公共卫生的安全感。

对抗这些“被忽视的疾病”,需要的不只是药物和检测,更是认知的升级。这不仅是热带国家的战斗,更是全球人类共同的责任。

来源:墨兰史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