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手机是《伪装者》里明楼捏着明台耳朵的场景,关掉屏幕满脑子都是《琅琊榜》里靖王喊的“苏先生”。那时候谁没说过“明家三兄弟yyds”?
你还记得2015年的夏天吗?
打开手机是《伪装者》里明楼捏着明台耳朵的场景,关掉屏幕满脑子都是《琅琊榜》里靖王喊的“苏先生”。那时候谁没说过“明家三兄弟yyds”?
可十年后再看胡歌、靳东、王凯,却发现他们早走出了“兄弟”的标签——有人成了文工团团长,有人转去幕后,有人拿了影帝。这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2015年:两部剧,把三个不同起点的人绑成了“一家人”
2015年8月31日,《伪装者》开播。
那时候胡歌已经是“顶流”了,2014年就拿了男演员影响力榜首;可靳东还在“戏红人不红”的圈子里打转,王凯更是没多少人认识。
王凯后来回忆过一个细节:早期一起跑活动,粉丝全围着胡歌要签名,他和靳东只能躲在旁边,你看我我看你,有点尴尬又有点好笑。
谁能想到,这部剧一播就爆了——首部网播量破亿的谍战剧,明家三兄弟的互动成了最大看点:靳东演的明楼,一边当“汉奸”一边搞地下党,气场压得住全场;王凯的明诚,护大哥、疼小弟,眼里全是戏;胡歌的明台,从少爷成长为特工,哭戏赚足了眼泪。
才过了没几天,9月《琅琊榜》又接上了。胡歌的梅长苏、王凯的靖王,再加上靳东客串的蔺晨,两部剧连起来看,观众直接把他们叫“明家三兄弟”“琅琊三杰”。
那时候没人聊“番位”,只觉得“这三个人凑一起,怎么看都舒服”——其实不是巧合,是他们用演技,把“陌生人”演成了真家人。
二、人气涨得快,可路走得不一样
2016年有个艺人影响力榜单,挺有意思的:胡歌排第1,王凯第3,靳东第14。
这数字背后,是他们各自的“爆发期”。
胡歌不用多说,本来就是一线,两部剧直接把他的地位焊死了,后来不管是演古装还是现代剧,观众都买账。
靳东是“老干部”人设的鼻祖,《伪装者》之后他接了《我的前半生》《欢乐颂》,演的都是走路带风的精英,一下子从“熟脸”变成了“国民男神”。
王凯最不容易,“靖王”和“明诚”让他终于被看见,后来《大江大河》里演宋运辉,从青涩学生到国企领导,直接把“实力派”的标签贴牢了——谁还记得他之前演了多少小角色?
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三兄弟”会一直红下去,甚至还盼着他们再合作。可没几年,就有人发现:他们好像不怎么同框了。
三、粉丝争过番位,可作品从来没输过
只要有“三兄弟”的话题,就少不了粉丝的争执。
比如聊演技,《琅琊榜》里多数人觉得胡歌的梅长苏最出彩,毕竟隐忍又深情;可到了《伪装者》,又有很多人说靳东的明楼更稳,王凯的明诚也不输。
最热闹的是2025年《伪装者》十周年,官博底下吵翻了:胡歌粉丝说“明台是一番男主”,王凯粉丝晒点赞量证明人气,靳东粉丝倒挺低调,只说“大哥永远是大哥”。
其实争来争去,大家都忘了最开始的样子——如果没有这三个人一起演,哪有这么经典的“明家三兄弟”?就像明楼离不开明诚的帮衬,明台也离不开两个哥哥的保护,他们是互相成就,不是互相比较。
四、十年后:不是走散了,是各自找到了想去的地方
2025年再看他们,才发现每个人都选了最适合自己的路。
靳东变了,2024年成了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还拿了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现在很少拍商业剧了,更多时候是在搞文化传承,比如培养新人、排话剧,身上的“领导感”越来越重,和当年的明楼有点像,又更沉稳。
王凯也转了方向,之前因为健康问题减少了台前工作,后来干脆成立了公司,帮新人找机会。偶尔露面参加活动,还是当年的“冻龄”样子,只是话少了,更低调了——像极了明诚,默默做事,不张扬。
胡歌呢?他一直没离开镜头,《繁花》拿了白玉兰视帝,电影《不虚此行》又拿了金爵影帝,成了“双料影帝”。现在大家还会关注他的家庭,可他从不炒作,只安安静静拍戏——就像梅长苏,不管经历多少,始终记得自己要做什么。
有人说他们“走散了”,可2025年十周年的时候,三个人都录了视频:胡歌说“谢谢明台,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靳东说“明楼教会我责任”,王凯最感性,提到剧中“明家一起放烟花的夜晚”,说“那是家人的感觉,一直没忘”。
原来不是走散了,是长大了,知道怎么把“兄弟情”藏在心里,各自走好自己的路。
十年前,《伪装者》《琅琊榜》把胡歌、靳东、王凯绑成了“明家三兄弟”,他们用演技成就了作品,作品也成就了他们;十年后,他们走出了角色,有人当领导,有人做幕后,有人成影帝,没有谁比谁更成功,只有谁更懂自己想要什么。
现在再重温《伪装者》,看到明家四口围在一起吃饭的场景,还是会觉得暖——原来好的作品,真的能留住时光;好的演员,真的能把角色演成观众心里的“白月光”。
你当年最喜欢“明家三兄弟”里的谁?有没有反复刷过《伪装者》或《琅琊榜》?来评论区聊聊,别忘了点个赞,把这份十年的回忆,分享给当年一起追剧的朋友~
来源:小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