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手机刷剧、平板追剧成为常态,曾经占据客厅核心的有线电视,早已陷入“用户流失、营收缩水”的生存危机。而近期多地试点的“政府买单看电视”模式,像是给寒冬中的广电网络添了一把“火”。但这把“火”究竟能帮它“取暖过冬”,还是能助其“涅槃重生”?
当手机刷剧、平板追剧成为常态,曾经占据客厅核心的有线电视,早已陷入“用户流失、营收缩水”的生存危机。而近期多地试点的“政府买单看电视”模式,像是给寒冬中的广电网络添了一把“火”。但这把“火”究竟能帮它“取暖过冬”,还是能助其“涅槃重生”?
一、先复盘:广电网络的“生存危机”有多严峻?
曾几何时,有线电视是家家户户的“刚需”,如今却被内外压力逼到“墙角”:
- 外部挤压“无孔不入”:IPTV靠着“宽带+电视”的低价捆绑套餐,成了新装宽带用户的“标配”;OTT盒子和抖音、爱奇艺等APP,以“海量内容+算法推荐”精准抓住用户喜好。反观有线电视,频道固定、操作繁琐,连年轻人常用的“倍速播放”“投屏互动”都难以实现,用户流失成了必然。数据显示,全国有线电视用户数已连续多年下滑,不少地区的用户留存率不足50%。
- 内部问题“积重难返”:技术上,长期依赖老旧机顶盒,超高清、互动点播等功能更新缓慢,甚至部分农村地区还在用标清信号;盈利上,几乎全靠“收视费+安装费”,增值服务如“付费频道”“影视点播”因内容陈旧无人问津;服务上,报修响应慢、套餐退订难,用户投诉量常年居高不下,品牌口碑一落千丈。
在这样的困局下,“政府买单”的出现,确实成了广电网络的“救命浮木”。
二、政府买单:不是“慈善输血”,是“双向奔赴”的合作
“政府买单看电视”并非“一刀切”的福利,目前多是地方政府针对特殊群体的精准采购,或是将其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以青海为例,政府出资为低保、残疾、优抚等群体免费提供70套以上数字电视节目,实施后当地有线电视活跃用户环比增长13.68%,终结了长达8年的下滑颓势。
从本质看,这不是简单的“财政补贴”,而是“公共服务+市场价值”的双赢合作:
- 对政府而言:有线电视是农村、偏远地区传递政策信息、普及民生知识的重要载体,能弥补网络覆盖不足的短板,保障基层群众的视听权益,是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补充;
- 对广电网络而言:既能快速锁定一批稳定用户,拿到持续的政府订单收入,缓解现金流压力;又能借“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身份,重塑“可靠、公益”的品牌形象,为后续市场化业务铺路。
三、机遇之下有“硬坎”:广电网络“重生”要过三关
政府买单能帮广电网络“喘口气”,但想靠这一步“彻底重生”,还有三道“硬坎”必须跨过:
1. 服务质量坎:政府买单≠“应付了事”
政府采购服务时,会对节目数量、信号稳定性、报修响应时间等制定明确标准,一旦不达标,不仅会失去订单,还会影响后续合作资格。比如某地曾因广电网络月均断信号超5次、报修24小时无人处理,被政府暂停拨款并要求限期整改。对习惯了“坐收收视费”的广电网络来说,必须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保障”,才能守住这张“政府订单”。
2. 技术创新坎:“免费”留不住人,“好用”才留客
政府买单带来的用户,大多是“因免费而来”,一旦有更好的选择,很容易“用脚投票”。比如免费用户想看最新电影、少儿动画,还是会打开腾讯视频、优酷等APP。这就要求广电网络用政府资金加快技术升级:推进“全光网改造”提升传输速度,研发“无机顶盒”直连技术降低使用门槛,开发“电视+政务”服务(如社保查询、疫苗预约)增强用户粘性。只靠“免费频道”,终究留不住用户。
3. 市场化坎:不能“靠政策吃饭”
目前的政府买单多是地方行为,未来未必会持续“输血”。而且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政府采购可能引入竞争——IPTV、OTT平台若能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未必不能替代广电网络。更关键的是,广电网络若不能借此时机开拓市场化业务(如家庭安防、智慧社区、企业专线),一旦政策退坡,还是会回到“用户流失、营收下滑”的老路。
四、想“重生”,广电网络要走这三步棋
政府买单是“机遇”,但不是“终点”,广电网络要想真正“重生”,必须主动求变:
1. 把“公共用户”变成“付费用户”:在免费节目基础上,针对不同群体推出增值服务,比如给老年人开“健康养生专区”,给学生设“教育点播频道”,用“基础免费+增值付费”模式提高单用户收入,实现从“引流”到“盈利”的转化;
2. 把“电视网络”变成“服务平台”:利用自身网络覆盖优势,参与智慧社区、应急广播、雪亮工程等项目,比如推出“电视看家”“政策推送”“社区缴费”等服务,从“家庭娱乐工具”转型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3. 把“传统广电”变成“5G广电”:作为第四大运营商,广电网络拥有5G牌照,可探索“电视+5G”融合应用,比如推出“手机投屏超高清直播”“户外5G NR广播”,打破“只能在家看电视”的限制,抢占移动视听市场。
结语:政府买单是“跳板”,不是“终点”
“政府买单看电视”给了广电网络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但它终究只是“跳板”,而非“救命稻草”。广电网络能否“重生”,关键不在于拿多少政府订单,而在于能否借此时机补齐技术、服务、运营的短板,从“传统有线电视运营商”转型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毕竟,用户选的不是“免费的电视”,而是“好用的服务”。若能抓住机遇主动变革,广电网络或许能在视听市场重新找到“一席之地”;若依然故步自封,即便有政府买单,也难改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来源:小熊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