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早就提醒过他:“老陈,这银元不对,地章压力不足,边齿也不对劲,属于一眼假。”可他却摆摆手,一副“你还是太年轻”的表情:“你们年轻人就是太急躁,看东西不够细心。
退休历史教授执意“捡漏”,1200元袁大头的真假之争!
我早就提醒过他:“老陈,这银元不对,地章压力不足,边齿也不对劲,属于一眼假。”可他却摆摆手,一副“你还是太年轻”的表情:“你们年轻人就是太急躁,看东西不够细心。
我这银元包浆自然、人像清晰,绝对没问题。真要鉴定,还得送评级公司,那才叫权威!”
五天前,某大学退休历史教授老陈,在一家常去的古玩店,花了1200元买了这枚“袁大头”。
老板是他老熟人,一见面就泡茶递烟,说话客气得像多年老友。老陈浸淫历史多年,自信对老物件有直觉,再加上刚翻了几本银元谱,信心爆棚,觉得这次肯定捡着漏了。
谁知没过几天,同一市场赫然出现好几枚同版“袁大头”,从锈色到人像细节如出一辙,明显是批量出品。
老陈这才有些慌,决定送去评级——谁知一连三家评级公司均拒绝入盒,回复均为“工艺与材质不符”。他愣在当场,喃喃自语:“明明那么像真的……怎么就不给盒呢?”
更让他难受的是,一位相熟的评级师私下告诉他:“这版假币最近大量出现,就是冲着您这样信谱信感觉的老藏家来的。”
事后,老陈苦笑着跟我说:“你说得对,是我太自信了。总以为懂历史就能懂银元,却忘了这行水有多深。”他想不通:是自己真的看走了眼,还是评级公司也难免有误判?
这件事也让我深思:在收藏面前,身份与知识从来不是“护身符”。理性收藏,尊重行业,保持敬畏,才是真正避免“打眼”的根本。
对此,大家如何看待老陈的收藏经历呢?欢迎留言讨论!
来源:南国风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