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人们,这酒保真,我穿这身衣服担保,”2023年9月10日,云南某剧组休息区,谢孟伟穿着一身警服坐在镜头前,肩章和臂章在直播灯光下闪闪发亮,评论区有人提醒“穿警服带货违法”,他梗着脖子回怼,“卖的货要是有问题,能穿这件衣服?这可是要政审的!”
“家人们,这酒保真,我穿这身衣服担保,”2023年9月10日,云南某剧组休息区,谢孟伟穿着一身警服坐在镜头前,肩章和臂章在直播灯光下闪闪发亮,评论区有人提醒“穿警服带货违法”,他梗着脖子回怼,“卖的货要是有问题,能穿这件衣服?这可是要政审的!”
谁能想到,这个在直播间耍横的中年男人,21年前还是全国观众心疼的“小兵张嘎”?
14岁成名2002年,14岁的谢孟伟凭着《小兵张嘎》里那个“歪戴草帽、瞪圆眼睛”的小英雄,成了家喻户晓的童星,那时候的他,黝黑瘦小,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他五岁习武,十岁学戏,十七岁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考进中戏,手里攥的明明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好牌。
可成名太早,有时候是光环,也是枷锁。
长大后的谢孟伟,长相不算出众,戏路被死死钉在“硬汉”“军人”的框里,在流量当道的娱乐圈,他成了边缘人。
他说自己只能在战争剧里演配角,还被说“只会演一种类型”,他不服气,自己导戏、自己演,想撕掉“嘎子”的标签,结果连水花都没溅起来。
直到2020年,他一头扎进了直播。
一开始只是唱唱歌、聊聊天,后来干脆带货,直播间里,“家人们”的吆喝声、打赏的提示音,让他尝到了快钱的滋味,一场直播抵得上拍半年戏。
人心一旦野了,就再难静下来。
真正让谢孟伟“翻红”的,是2021年那场“潘嘎之交”。
当时他在直播间卖酒,被前辈潘长江连麦劝,“嘎子,听叔一句劝,这里水太深,你把握不住,”转头潘长江自己就卖起了酒,网友调侃这是“潘嘎之交——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谢孟伟没觉得丢人,反而把这场闹剧当成了“流量密码”,甚至在后续直播里故意模仿潘长江的语气,把“黑红”玩成了人设。
可流量是把双刃剑。
2022年,他卖手机被扒“配置虚标”,卖白酒被曝“价格虚高、口感像酒精兑的”,网友骂他“演技没进步,套路倒是一套一套”,他却满不在乎。
他说骂也是热度,黑红也是红。
直到这次穿上警服,他大概还以为是“制造话题”,却不知自己早已站在了法律和公众底线的悬崖边。
9月17日,云南临沧警方的通报来得干脆,谢孟伟因非法使用警用标志,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行政拘留七日。
依据《人民警察法》第三十六条,警用标志、制服为人民警察专用,其他个人和组织不得持有和使用。
他后来发视频狡辩“是剧组戏服”,可《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管理规定》早写得明明白白,影视用警服必须经省级公安机关批准,且严禁非拍摄使用,更不准用于商业广告。
法律条文像巴掌,狠狠打在他那张“想红想疯了”的脸上。
更狠的还在后面。
被拘不到48小时,两个合计一千五百多万粉丝的快手账号相继封禁,直播变现的财路彻底断了。
正在拍摄的电影,出品方火速表态“不再用他出演”。
央视连夜点名批评,把他列为“漠视规则的反面典型”。
从“小兵张嘎”到“拘留所七日游”,21年攒下的名气,就这么被他自己一步步作没了。
流量的陷阱有人说,谢孟伟的悲剧是“时运不济”,影视行业遇冷,疫情让剧组停摆,他才被迫转行直播。
可转行不是“违法”的理由。
直播这几年,他早就掉进了“流量陷阱”,来钱快、关注度高,还能直接跟‘家人们’互动。
一开始只是聊天唱歌,后来带货翻车,再到靠“潘嘎之交”博眼球,最后穿上警服赌一把,他以为“骂声也是热度”,却忘了,公众人物的每一次试探,都是在透支信任,每一次越界,都是在给自己挖坑。
其实他本有退路。
哪怕不做演员,凭着中戏科班出身的底子,继续唱京剧,未必不能成角儿。
哪怕安安分分带货,选点靠谱的产品,也能攒下“实在人”的口碑。
可他偏要走捷径,把“敬畏心”踩在脚下。
七天拘留期满,谢孟伟走出看守所那天,大概会明白,流量能捧人,也能毁人,警服代表的是法治尊严,不是引流的道具。
从“嘎子”到“谢孟伟”,他用21年证明了一件事,真正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外界的困境,而是自己对规则的漠视、对底线的践踏。
就像网友说的,“人生最遗憾的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成年人的选择,终究要自己买单。
下次再想穿“特殊衣服”博眼球时,不如回头看看2002年的《小兵张嘎》,那个瞪着眼睛说“我要打鬼子”的少年,眼里曾有光,心里曾有敬畏。
来源:玖屿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