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有农业专家给出了具体建议,每生产1000斤干籽粒,小麦需要纯氮28.5到30斤、五氧化二磷12.5公斤、氧化钾30到32斤。这样的数据,让不少种地的老把式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施肥习惯。
眼下正是小麦备种的关键期,不少农民朋友已经开始为新一季的播种做准备。
想要小麦高产,底肥的科学配比成了绕不开的话题。有经验的种植户都知道,底肥是小麦整个生长期的“口粮”,配比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收成好坏。
最近,有农业专家给出了具体建议,每生产1000斤干籽粒,小麦需要纯氮28.5到30斤、五氧化二磷12.5公斤、氧化钾30到32斤。这样的数据,让不少种地的老把式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施肥习惯。
小麦底肥的选择,讲究的是“高氮、中磷、低钾”,还要带点氯的复合肥。听起来简单,可真正操作起来,门道不少。有农民就说了,以前施肥全凭感觉,今年看别人用啥就用啥,结果产量忽高忽低。现在有了具体数据,心里总算有了谱。
不过,光知道氮磷钾的比例还不够,土壤肥力和产量目标才是决定施肥量的关键。中低产地块,每亩用30斤尿素加30斤二铵就差不多了;高产地块就得下猛药,尿素40到50斤,二铵也得跟上这个量。氮肥的分配更是个技术活,高产麦田底肥占一半到六成,中产麦田得占到六到七成。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农业科研人员反复试验得出的结论。
说到施肥,老农民们都有自己的心得。河南的张大叔种了二十多年小麦,他发现这几年光用化肥不行,地越种越“馋”。去年他听了技术员的话,在底肥里加了腐熟的农家肥,还撒了点硫酸锌和硼砂,没想到麦苗长得格外壮实,最后亩产比往年多了两百多斤。
这让他真切体会到,有机肥和微量元素的作用不能小看。山东的李大姐则有自己的烦恼,她家地块属于高产田,按说施肥量不少,可小麦就是长不齐。后来请专家一测,原来是氮肥底肥比例太低,追肥又没跟上,导致后期脱肥。这事儿在村里传开后,大家都开始注意氮肥的分配问题了。
现在不少年轻农民也开始琢磨科学种田。他们不像老一辈那样凭经验,而是喜欢查资料、看数据。95后小王去年第一次种小麦,就把专家建议的施肥比例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每一步都按着来。
虽然过程有点繁琐,可最后产量比村里老把式的还高,这让不少人都刮目相看。不过也有农民反映,现在农资价格涨得厉害,按标准施肥成本增加不少。特别是高产地块,一亩地光底肥就要多投入几十块钱。这让他们不得不在科学施肥和成本控制之间找平衡。
农业部门的技术员们也在忙着推广科学施肥技术。他们走村入户,手把手教农民测土配方,还发放了不少施肥建议卡。有技术员说,现在农民的施肥观念确实在转变,从“越多越好”变成了“越科学越好”。
但要让所有农民都掌握这些技术,还需要时间。毕竟,改变老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年纪大的农民还是觉得,种地嘛,哪有那么多讲究,肥多总比肥少强。这种观念的转变,可能需要更多实实在在的增产案例来推动。
小麦高产不是梦,科学施肥是关键。底肥配比合理了,小麦的根系才能扎得深、长得壮,后期抗倒伏能力也会增强。农民朋友们不妨根据自家地块情况,参考专家建议,好好规划一下今年的底肥方案。种地就像养孩子,前期营养跟上了,后期才能少操心、多打粮。
来源:致敬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