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山下的气象守望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19:18 1

摘要:在长白山脉与松辽平原接壤处,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大黑山区的景台镇就坐落于此。这里有着独特的小气候,“隔道不下雨,十里不同风” 是常有的事。特殊的地域地貌,使它仿佛成为了一个 “气象特区”。而在这片土地上,有这样一个人,他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谱写了一曲与气象有关的动

在长白山脉与松辽平原接壤处,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大黑山区的景台镇就坐落于此。这里有着独特的小气候,“隔道不下雨,十里不同风” 是常有的事。特殊的地域地貌,使它仿佛成为了一个 “气象特区”。而在这片土地上,有这样一个人,他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谱写了一曲与气象有关的动人乐章,他就是赵东升。

赵东升老师在家中翻阅气象资料

赵东升与气象的缘分,始于儿时的经历。六十年代,饥寒困苦是生活的常态。那时,他曾帮母亲抬水给集体夏旱浇高粱苗,上小学时也经历过春旱,学校组织学生抗旱浇水种玉米。这些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立志观测天气变化、防灾减灾的种子。而真正让这颗种子发芽的,是一本偶然间得到的科普小册子—《少年气象学家》。

赵东升老师在家中翻阅气象资料

1969年冬,在长春重庆路新华书店,赵东升如获至宝般地发现了这本小册子。书中关于观风云识天气、动植物测天气的知识,以及自制土仪器、建气象哨的方案,还有那十几条天气谚语,都让他眼前一亮,仿佛一道光,照亮了他渴望探索气象奥秘的道路,也让他看到了实现改变生活现状理想的希望。

1971年春,一个自制的风向标在赵东升的农家庭院立起,这标志着一个山沟里庄稼人自办气象哨的诞生。从此,他便与气象观测和天气谚语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有报酬,没有专业知识,他全靠父老乡亲的口口相传,以自然为观测场,开始了他的气象探索之旅。

赵东升老师在自家气象哨–百叶箱前

为了准确地预测天气,赵东升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仔细观察自然界中的一切,蚂蚁搬家、麻雀开会、泉水涨落…… 凡是对天气变化有灵感的动植物,都成为他捕捉天气变化的信息源。起初,预测并不准确,但他没有气馁,经过去伪存真的耐心细致观察总结,逐渐掌握了规律,收到了准确的预测效果,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乡邻和领导的赞许。

在长期的观测和实践中,赵东升对一些天气谚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通过观察 “蚂蚁搬家”,他发现不是每次搬家都预示要下雨,而且从地势高向低的地方搬家还预示着干旱;“春雨贵如油” 也不单是形容春雨的稀少和珍贵,而是因为春季种子发芽出苗主要需要地温,春雨多则易坏种芽涝,只有春雨少些有利于出全苗,所以贵如油;特别是 “大风百日雨”,一场超过六级大风决不是孤立的,必然有它的前因后果,这条谚语全年都比较准确,但用冬春的大风预测春雨和汛情相关性更好。

赵东升老师在自家气象哨–雨水量筒旁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东升搜集验证、整理出了2200余条关东天气谚语,并将其分门别类。这些谚语内容丰富,既涵盖自然界动植物,又包罗风霜雾露、日月星辰。除了自然界物象篇,还包括以二十四节气、民俗节日等时间段为代表的传统节令篇,也有根据谚语改编的童谣、各行各业的谚语散篇,加以干支推演,辨证预知天气,服务劳动生产。

他还将这些谚语与老农看天经验相结合,再加上自己被任用为村农业技术员的便利条件,在气象预测方面如虎添翼。曾为《伊通县气象志》《伊通县志》《景台镇志》提供气象数据、谚语,在世界气象日时,配合伊通县气象局散发气象谚语传单,答疑解惑。

赵东升老师在自家气象哨–风向标前

然而,时代的发展让传统农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观察使用和懂得天气谚语的人也迅速减少。但赵东升没有放弃,他深知这些天气谚语所蕴藏的智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能被淡化和自消自灭。当得知时任中国气象局长郑国光中学时代也办过气象哨,也是个谚语迷,并以此确立了人生志愿,一生献身气象事业时,他看到了传承的希望。他给局长写信,谈了自己对谚语传承危机的看法,得到了局长的及时批复和支持。省、市、县气象部门领导也登门专访,听取他的建议,并录用他为县气象业余信息员。

近几年,赵东升老师想到传承东北气象谚语的最好办法就是申遗,让它成为永久流传的民间文化。他一直心心念念地为申遗努力着,即便到外地子女家,也未曾停止。孩子心疼地说:“老爸有点儿走火入魔,就不能消停地轻松地安度晚年吗?” 可谁又能真正理解他内心对气象谚语传承的那份执着和热爱呢?

终于,在2023年7月,“关东天气谚语”申遗成功,经四平市人民政府公布,四平市文化广播和旅游局颁发“四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

本文作者张凤明和民间气象谚语专家赵东升老师

如今,赵东升老师仍在研究东北气象谚语的道路上前行,他相信,这一凝聚着先辈智慧的文化硕果,一定能够得以传承发扬光大,在未来继续发挥它的价值,为气象事业贡献独特的力量 。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他的故事也将如同一首悠扬的民谣,被人们传颂下去,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关注自然、探索气象的奥秘 ,他相信有一天,“关东天气谚语”一定会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摄影:张凤明

照片拍摄于2025年8月23日

来源:东北轶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