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国总统马克龙起诉美国极右翼网红坎迪斯·欧文斯,因其在社交媒体上称第一夫人布丽吉特是跨性别者。
法国总统马克龙起诉美国极右翼网红坎迪斯·欧文斯,因其在社交媒体上称第一夫人布丽吉特是跨性别者。
这起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一位国家元首不得不以法律形式公开妻子的性别,甚至准备提交怀孕照片及家庭生活资料作为证据。
这场跨国诉讼的起因源于一名法国博主在网络上传播布丽吉特·马克龙是其兄弟变性而来的说法,引发广泛争议。
后来,这一说法在电视节目中被再次炒作,并在社交平台上持续发酵;尽管马克龙夫妇提起诉讼并一度胜诉,但上诉法院最终以“善意质疑”为由推翻了判决。
正是这次“翻案”,让原本已逐渐平息的谣言重新获得了传播的土壤。
坎迪斯·欧文斯在YouTube上公开宣称布丽吉特是男性,并表示若不属实愿放弃自己的职业生涯,使谣言在英语世界迅速扩散。
欧文斯在YouTube上坐拥超400万粉丝,因频繁发表极右翼言论引发争议,甚至因否认纳粹医学实验被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拒签。
欧文斯拒绝撤回言论,将其当作“揭露真相”的代表事件宣传,使谣言在英语社交平台持续发酵,尽管马克龙夫妇曾尝试私下沟通一年多。
2025年7月,马克龙夫妇终于提起诽谤诉讼,地点选在美国。这一决定在法国国内引发激烈讨论。
据马克龙律师汤姆·克莱尔透露,总统夫妇将向法院提交布丽吉特怀孕期间的照片、与孩子的合影等“实质性证据”,以证明她并非跨性别者。
这意味着,一位国家元首不得不将私生活细节交给外国法庭审查,仅为驳斥一位网红的指控。
汤姆·克莱尔对媒体表示:“这些指控是一种系统性的人格羞辱。被迫拿出家庭照片来‘证明性别’,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冒犯。”
这也引发了公众对于“私人生活边界”的讨论。
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大量讨论,是因为涉及国家元首,也揭示了当下社交媒体环境中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虚假信息的扩散速度远远快于真相的澄清。
在布丽吉特“变性论”流传的7年时间里,网络上不断有“证据”被制作、拼接、传播。甚至有人拿出所谓的“童年照片”对比,声称“与布丽吉特长得一样”。
官方多次澄清,媒体也做过事实核查,这些并未阻止谣言的传播。
在社交媒体上,情绪比证据更容易赢得关注。
这类谣言往往并非孤立存在。它背后往往连接着性别歧视、年龄偏见、反精英情绪,甚至民族主义情绪。
布丽吉特年长于马克龙24岁,曾是他的高中老师,这一婚姻结构本身就早已成为部分极端群体攻击的焦点。
这起事件最终是否会在法庭上得到公正裁决,仍需时间观察。
可以肯定的是,它已经成为一面镜子,反映出当今数字世界中“真相”如何变得脆弱。
一位总统夫妇,面对无根据的指控,最终不得不在美国司法体系中“自证清白”;一位拥有数百万粉丝的网红,仅靠一个未经验证的说法,就能撬动国际舆论。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誉事件,是一次对当前信息传播机制的深度拷问。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沉默”常常会被误解为“默认”,“回应”则会被解读为“坐实”。
社交平台上,速度优先于事实,情绪压倒了逻辑。
面对这样的局面,普通人该如何判断真假?公共人物又是否能拥有与普通人一样的基本尊严?
当一个国家元首都不得不拿出家庭照“自证清白”,这是文明社会对公共舆论生态的集体反思。
来源:内科医生小红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