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文喜 | 让“合作秩序的经济学”成为公共常识:繁荣何以可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19:04 2

摘要:朱海就老师在《引领社会走向繁荣的理论》(本公众号昨日发布)中开宗明义:社会是某种理论的塑造物,只是多数人“日用而不知”。这一判断击中了当下中国的思想痛点。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凭经验“摸着石头过河”,把GDP推至世界第二,却仍未完成知识上的“成人礼”——为繁荣

作 者:柏文喜

一、从“日用而不知”到“知而用之”

朱海就老师在《引领社会走向繁荣的理论》(本公众号昨日发布)中开宗明义:社会是某种理论的塑造物,只是多数人“日用而不知”。这一判断击中了当下中国的思想痛点。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凭经验“摸着石头过河”,把GDP推至世界第二,却仍未完成知识上的“成人礼”——为繁荣给出系统而自洽的解释。于是,当高速增长退潮,舆论场便迅速被“权力分配”、“零和博弈”、“躺平主义”重新占据。历史反复证明,经验红利一旦耗尽,社会往何处去,端视多数人头脑中那幅“看不见的世界图景”能否及时升级。合作秩序的经济学,正是这样一幅能被普遍验证、也能被普遍传授的图景,其当务之急,是从学者书斋走向公共课堂,从政策脚注变成大众常识。

二、古典与新古典:两条被“均衡”堵死的进路

朱海就老师对古典劳动价值论与新古典一般均衡的批判,并非简单的学术考古,而是警示当下。古典学派把价值钉死在“商品”上,活生生将“人”逐出经济分析;新古典用效用函数与生产函数把“人”简化为输入端的一个参数,价格只是让供需曲线相交的“调节器”。当“人”消失,市场就被误读为一架可以外部操控的机械装置,计划经济的思想根苗由此萌发。今天,我们虽不再提“五年计划”,但“产业政策万能”“窗口指导精准滴灌”等话语,仍是同一颗种子开出的新花。若不把“选择”“判断”“错误”“利润”这些带有体温的概念重新请回经济学,计划冲动就会改头换面,永难根除。

三、边际革命的真正遗产:从“价”到“择”

门格尔—米塞斯传统把经济问题还原为“个体在不确定下的选择”,一举完成三重颠覆:

1. 价值不是商品的属性,而是行动者对其重要性所作的主观判断;

2. 成本不是会计数字,而是被放弃的次优选择;

3. 均衡不是起点,而是企业家利润—亏损过程不断逼近却从未抵达的终点。

由此,市场不再是“配置资源”的黑箱,而是“发现知识”的开放网络;价格不再是“调节器”,而是“对话语言”;利润不再是“剥削”,而是“对正确猜想的奖励”。中国改革的成功片段——从家庭联产承包到互联网巨头崛起——无一不是这一逻辑在局部被默许、被试验的结果。遗憾的是,试验者往往“得鱼而忘筌”,把成就归之于“特殊国情”而非普遍理论,于是改革总是在“行百里者半九十”处失去命名能力。

四、作为公共话语的“合作秩序”

合作秩序的经济学要走向大众,必须完成三重翻译:

1. 把“主观价值”翻译为“尊重个人口味与梦想”。今天直播电商能让草根一夜成名,就是主观价值最生动的注脚。

2. 把“利润—亏损”翻译为“社会试错保险”。企业家赚到的钱,是替社会提前验证“谁的需求更迫切”所得的佣金;亏损则是及时止损的警报器。

3. 把“法律先于立法”翻译为“规则是长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从“马路市场”到“买全球卖全球”,靠的首先是自发惯例,其次才是政府追认的条文。当公众理解“看不见的手”不是隐喻,而是每天真实发生的“猜对需求就赚钱,猜错就破产”的残酷筛选,舆论才会对“市场”脱敏,对“计划”保持警惕。

五、与传统对话:把“义利之辨”升级为“合作之道”

不少人担忧:强调个体选择是否会瓦解中国传统的“共同体精神”?其实,儒家讲“义利之辨”,并非否定利,而是要求“见利思义”。合作秩序的经济学恰好给出“思义”的新标准:你的获利是否经由为他人创造更大价值而实现?若是,则“义在利中”。王阳明言“百姓日用即道”,与米塞斯“行动公理”异曲同工。传统文人之所以陷入“皇权秩序”迷思,恰因缺少一个形式化的“利他以自利”机制叙事。今天,我们用边际选择、货币计算、利润信号重述“义利”,既让传统话语与现代科学接轨,也让市场逻辑获得文化亲和力,避免“水土不服”。

六、政策启示:让法律成为“合作”的后验总结

朱海就老师强调“法律是合作过程的产物”,对当下具有鲜明针对性。

1. 立法应“先实验、后条文”。对平台经济、数字货币、人工智能等新生事物,设立“监管沙盒”,把企业试错、行业自律、司法判例作为正式立法的前置程序,避免“一禁了之”。

2. 行政应“先裁定、后许可”。将大量审批改为“负面清单+事后责任”,让创新先跑起来,再用侵权诉讼、行政处罚、刑事追责等方式“秋后算账”,既保留市场活力,又守住底线秩序。

3. 司法应“先判例、后解释”。鼓励法官通过个案确立“谁创造谁受益、谁损害谁赔偿”的清晰预期,逐步沉淀出可与欧美普通法对话的中国“市场法”传统。

七、教育革命:把“选择”写进中学课本

理论要走向大众,最便捷的管道是教育。建议:

1.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单列“市场与合作”单元,用外卖骑手、短视频博主、社区团购等学生日常可见的案例,讲授“主观价值—成本—利润—法治”四步逻辑。

2. 在大学通识课设立“企业家精神与市场过程”,邀请真实创业者分享“如何猜需求、如何承担亏损”,把“利润”去魅,把“失败”去污名化。

3. 在公务员培训中增设“规则与秩序”模块,用“义乌指数”“滴滴曲线”“直播带货额”做沙盘推演,让决策者体验“价格信号—投资决策—就业波动”的连锁反应,削弱“调控崇拜”。

八、结语:繁荣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合作秩序的经济学最终告诉我们:繁荣不是GDP曲线上的某个静态点,而是无数个体在自由、法治、货币计算下持续发现需求、更新知识、修正错误的过程。把这一过程命名为“市场”,把支撑这一过程的理论命名为“合作秩序的经济学”,不是为了供奉一个新教条,而是为了给每一个普通人提供一张“社会航海图”——让想创业的人敢于试错,让想躺平的人理解代价,让想干预的人明白边界。当这张图景成为公共常识,社会便拥有了抵御“计划冲动”与“零和狂热”的群体免疫力;当这张图景仍被锁在象牙塔,繁荣就只能是历史的偶然,而非可持续的必然。

让理论走向大众,让选择取代指令,让利润继续为合作背书——这既是改革开放未竟的使命,也是下一个三十年中国能否真正步入现代社会的思想门槛。

特别声明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