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墅镇下琴行政村下琴桥村历史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1 18:24 3

摘要:据丹阳市史志办和导墅镇政府编撰的《丹阳村村记忆导墅镇卷》记载:据传汉朝时,原辽东人丁令威在下琴桥附近的太霄观学道成仙,化鹤归去,不慎从空中将他所弹之琴,落在鹤溪河上的一座石桥下,故该桥名为“下琴桥”,村也随桥得名。

据丹阳市史志办和导墅镇政府编撰的《丹阳村村记忆导墅镇卷》记载:据传汉朝时,原辽东人丁令威在下琴桥附近的太霄观学道成仙,化鹤归去,不慎从空中将他所弹之琴,落在鹤溪河上的一座石桥下,故该桥名为“下琴桥”,村也随桥得名。

下琴桥村位于导墅集镇西南4 公里处,东靠瀛庄村,南邻史家村, 西近西下琴村,北依东下琴村,导 墅环镇公路从东向西延伸绕过村东 直通常金公路,老鹤溪河自西向东 流经境内。20世纪80年代前,村 民紧挨河沿构建店面平房,形成一 条东西走向,长约50米,宽约4米 的小街道。80年代后,随着农村经下琴桥村向西直通里庄集镇的村前公路济的好转,绝大多数农户拆掉草房、平房造了楼房,小街道逐渐消失。桥南多 户移住桥北,面河建房,还有少数农户则在原址上背河建造住宅楼。为了进一 步改善居住、生产和生活条件。2010年,有本地范海庆、范国平、张小兵、张 小平、曹小国等慷慨捐资5万余元,建成直通环镇路,连接每家每户的水泥路630米,路旁绿树成荫,大西塘和大路塘分列路侧,环境十分秀丽。

全村土地总面积216亩,其中村庄占地面积50亩,种植面积146亩,水面积11亩,岗地面积9亩。1980年前,该村虽形成小街道,但只有少数外埠商贩在此不定期设摊经商,本村居民则从事传统农业,靠种稻麦,栽桑植棉维持生计。改革开放后,村民们转变了经营观念,在承包责任田的同时,打工、经商者逐渐增多,开塘养鱼、植树造林或从事其他行业者也渐成气候,经济收入逐年递增。

下琴桥村有村民小组2个,总户数41户、人口131人,其中男性66人,女性65人,在外地工作、上学的24人,服役军人6人,其中曾赴抗美援朝战场的1人,中共党员7人,范、张、陈为该村的主要姓氏,其余为李、 蔡、仲、夏、王等10个姓氏。

下琴桥曾是鹤溪河上的一个客运、货运码头。20世纪80年代,鹤溪河轮船停航后,码头才停止功能。20世纪50~70年代,下琴桥依托水运交通优势,在桥北分别开设了南货店1 片和医疗保健站1个,是下琴桥周 边村落乃至原下琴乡从事买卖和医疗卫生的中心。此后,商店和保健站先后撤销。

古下琴桥建于唐朝,原为石桥,解放后已经两次重修,2003年已建成农村公路桥。下琴桥下的鹤溪泉传说是丁令威驾鹤归去,落琴之处成泉,胜于他水。虽为传说,但仍为名胜古迹,古代里人荆念悯有诗为证:“鹤飞华表已千年,留 得瑶琴亦惘然,祗有古桥流水外,斜风小艇汲寒泉”。

下琴桥村在解放初期隶属导墅 区下琴乡第6行政村,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时属导墅公社下琴大队,1959年,瀛庄大队从下琴大队析出,下琴桥属瀛庄大队,2001年和 2010年两次村组合并,下琴桥均属 导墅镇下琴行政村。

村里能人:

王水根,1928年出生,17岁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在解放大陈岛战斗中光荣负伤(三等甲级残废),曾荣立三等功一次,成为下琴桥村民的骄傲。

来源:丹阳齐梁文化研究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