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大屯镇村落往事|张家街行政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8 20:27 1

摘要:全村有张、周、王、李、尚、冯6姓。始迁户张姓现有283户980人;周姓于乾隆十四年(1749)由本镇前排村迁来,现有92户402人;王姓于清嘉庆八年(1803)由本镇王屯村迁来,现有3户20人;李姓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本镇李楼村迁来,现有2户12人;

张家街行政村辖张家街、乔寨两个自然村。

张家街行政村位于东明县城东南28公里处,辖张家街、乔寨两个自然村,共有463户,1737人,耕地3194亩。

张家街村

张家街村南与曹县桃源集镇接壤,紧靠阎潭灌区一干渠,东有菏兰公路,北有东鱼河,交通水利条件优越。全村有383户,1427人,耕地2732亩。

据《张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张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此开基建村,并以姓氏命名为张家街,亦称张街。

张家街先后属长垣县、曹县、东垣县、菏泽县、东明县第二区、夏营乡、王屯公社、大电公社、乡、镇。

全村有张、周、王、李、尚、冯6姓。始迁户张姓现有283户980人;周姓于乾隆十四年(1749)由本镇前排村迁来,现有92户402人;王姓于清嘉庆八年(1803)由本镇王屯村迁来,现有3户20人;李姓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本镇李楼村迁来,现有2户12人;尚姓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由本镇丁嘴村迁来,现有2户7人;冯姓于1914年由曹县庄寨镇冯寨村迁来,现有1户6人。

此匾长3.2米,是大屯镇张街村民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仲春赠给该村大洪拳师张廷员的。张廷员生于1878年,卒于1937年。他自幼喜爱武术,棍棒娴熟,刀法精湛,清末世乱,在村内敬德传艺,且为人忠厚、正直,讲义气,深得乡里敬佩,因以此匾相赠。匾为时人刘熙远书丹,现为张氏后人保存。

该村是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建党较早的村庄之一。1938年村里成立抗日救国会,张景照任会长,会员有周庆斌等10多人。1939年和彭庄村共建一个党支部,支书彭砚卿,支委张春山,党员有张同聚、张启田等。1940年建立了村政权,教育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党组织还从外地弄来缝纫机,为八路军加工服装。1940年秋,盘踞在东明集南刘庄的日伪军,在刘景和带领下,夜袭张家街,张景烟、张景贤、张同军、周庆斌等10多人被抓走,经党组织多方营救,终于脱险。由于该村较早建立党组织,群众基础好,所以上级领导人常来这里开展工作。1941年~1943年,县长郭心斋的办公地、指挥部就在张家街。村民周民轩较早接受党的教育,1937年参加八路军,任独立营政委,经常在该村及周围村庄开展抗日活动。解放后曾任贵州省遵义市委书记,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其影响下,该村有10余人加入抗日队伍。1942年秋,日军围剿张家街,将村民驱赶到胡窑、棒张寨,搜查党的地下工作者,曾刺伤村民周文义,打伤地下银行职员周金荣,并将其杀害。土匪也来趁机抢劫,绑架妇女,村民用大刀木棍奋起反抗,两村民中弹身亡。为了保卫自己,救国会以大刀、长矛为武器,护村守院,后又配土炮多门,配合我抗日力量打击日寇顽军。周金荣、张德成等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批有志青年跟随周民轩投身革命,其中有三人参加了威震敌胆的二十团。在淮海战役中周强献出了生命。张华轩随刘邓大军转战豫北,后任东明县副县长。

张家街办学历史较久,人才辈出。晚清时已有私塾,培养不少人才,如张同凯、张文兴、张喜贤等。1940年,张春山在张家街创办了抗日小学,1943年东明县第一抗日高级小学由徐庄也迁此,命名为丁嘴抗日高级小学。该校历时五年,共办了二期三班,学员100余人。尽管形势危急,办学时断时续,但却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一批中坚力量,解放后有的成为领导干部和教育工作者,张春山曾任河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张智寅、杨宝璋、游盼景、彭惠卿、刘洪宪、张广亮、张续芳、彭全书、张学信、张书信、刘鸿章、张东方、张兆树、张庆芳、李增玉、乔锡武等,都是该校学员中的优秀者。解放后成立丁嘴完小,后改联中,再改完小,2007年该校建起了可容纳10个教学班的教学楼。由于学校管理好,教学质量高,该校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如刘守安、刘兰生、彭靖华、刘俊生、张鑫、周岳华、张运来、张晓伟、单新法、张玉然等。

张家街的文娱活动丰富多彩。1943年在抗日高小老师指导下,村里成立文艺宣传队,张春山、王焕亭编剧兼导演的《送郎参军》、《秋香之死》、《人民怒火》等剧目,贴近群众,短小精悍,服务于抗日战争,为百姓们喜闻乐见,演出范围方圆百余里。村农会还成立了麒麟队、高跷队、秧歌队等,逢年过节及农闲,配合文艺宣传队到各村表演。

张家街的医疗卫生事业从未间断。清末村内就有药铺,1940年名中医周树淼(外科)与周景仁(内科)合办诊所,生前将医术传给儿孙周文义、周岳领。周文义德高艺精,长时间为八路军、解放军伤病员疗伤治病。1953年又成立卫生联合诊所,该村的张文义、张同凯和彭庄的彭东周、彭全星,为百姓防病治病。现在村内有卫生室三个,加上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民防疫、看病更加便利。

建国前,张家街的土地集中在富户手中,贫苦村民只能给财主扛活,生活无着。解放后,村民有了土地,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明显改善。1956年,挖沟修渠12条,打机井18眼,耕地规划成方,平整土地,沟渠连通,产量迅速提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突飞猛进,到1983年,彻底结束了靠救济、吃统销的历史。有了钱的村民开始购买拖拉机、收割机、水泵、柴油机等农机具,跨出了农业机械化的第一步。1989年全村通电,实现了“犁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梦想。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机动三轮车代替了人力地排车,摩托车代替了自行车。现在全村共有三轮车367辆,大型收割机、运输卡车迅速增加,彩电、电话几乎普及,家庭蓄粮二三万斤(小麦)者遍及全村,腰缠三五十万甚至百万元的大有人在。

村里的桐木加工业已成规模,加工厂已达200多个,从业者占农户的70%以上。进入张家街,桐木板堆积如山,机器声不绝干耳,加工者繁忙不停,到处是兴旺繁荣景象。养殖业迅速崛起,全村养兔专业户已达87家,规模养猪2家,规模养鸡两千多只,他们的收入都很可观。

2005年村里投资60万元修水泥街道3公里,柏油路600多米,2007年初又投资70万元,修整围村路、下水道,村东建起赵王河大石桥,村庄面貌一新。

乔寨村(2019年5月)

乔寨村是一个规模较小的村庄。全村80户310人,耕地462亩。

据《乔氏家谱》记载:明洪武末年(1398),乔氏祖五老从山西省洪洞县迁之河南省长垣县龙相村,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乔氏祖仲夏携子又迁至东明县东南赵庄,为一家大户人家教书,期间因黄河不断泛滥,几户外姓人家逃离,该村遂改村名为乔寨。

乔寨村人勤劳勇敢而富有正义感。早年,村民乔东森曾参加北伐军,跟随冯玉祥南征北战,任过排长、连长等职,解放后,上级给他颁发了荣誉证。在其影响下,几个儿子都投入了革命工作。1937年乔秋森为八路军送情报时在大黄集被捕,惨遭日寇严刑拷打,宁死不屈,英勇就义。乔德强担任村模范班长,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解放前,乔寨村的耕地多为盐碱沙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村民不得温饱。解放后,该村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1961年后,该村大面积种植高产作物地瓜,同时分了自留地,家家都储存大量地瓜干。为争取粮食高产,村民们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改造盐碱地200多亩,平整深翻土地100多亩,治理沙滩100多亩,挖沟渠、修桥涵,使昔日的沙碱地变为良田,粮食产量稳中有升。

村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化肥农药的使用,良种的推广,粮食产量成倍增长。然后,又调整种植结构,改革种植模式,实行间作套种,大大提高了单产和总产,小麦亩产千斤左右,皮棉亩产150斤。

乔寨新村和旧址

近年来,村民们走出家门,20余人参加建筑队,10多人贩卖猪羊,不少人买卖杨树,.还有更多的青年外出务工,致富门路越来越多。村民们高兴地说:喜逢盛世财源广,笑看乔寨日日新。

来源:老虎6909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