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五谷”,这词儿在咱们中国古书里头老早就有影儿了。它不是指具体的五种谷物那么简单,而是古人用来概括主要粮食作物的说法。简单点说,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这五样东西。稻就是咱们平常吃的米饭的来源,黍是糜子那种黄米,稷是小米的前身,麦是小麦,菽是各种豆子。
说起“五谷”,这词儿在咱们中国古书里头老早就有影儿了。它不是指具体的五种谷物那么简单,而是古人用来概括主要粮食作物的说法。简单点说,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这五样东西。稻就是咱们平常吃的米饭的来源,黍是糜子那种黄米,稷是小米的前身,麦是小麦,菽是各种豆子。这套说法出自古籍,比如《周礼》里头就有提过,五谷是农耕社会的基础粮食,关系到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先来捋捋这五样的具体情况。稻,学名叫Oryza sativa,属于禾本科植物,主要产在南方水田里。古时候,中国南方人靠它过日子,因为它需要大量水,适合湿热气候。稻米去壳后就是大米,营养上富含碳水化合物,是主食的代表。黍呢,是Panicum miliaceum,北方常见,颗粒小而黄,分黏黍和糜黍两种。黏黍煮出来黏乎乎的,适合做糕点,糜黍则硬实点,吃起来像小米粥。稷是Setaria italica,也就是谷子,碾成小米后是北方人的 staple food。麦是Triticum aestivum,小麦的学名,磨成面粉做馒头、面条啥的。菽是Glycine max之类的大豆,还有其他豆类如绿豆、红豆。它们提供蛋白质,补了谷物里的营养短板。
不过,五谷的解释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古书有不同说法。比如《黄帝内经》里,五谷是麻、黍、稷、麦、豆,把稻换成了麻,因为麻子也能吃,还能榨油。麻是Cannabis sativa,不是现在想的那个大麻,而是古时候的食用麻籽。到了汉代,有些书又把五谷扩展到包括高粱、玉米啥的,但玉米是明朝从美洲传进来的,新东西。古人主要是根据地域和气候分的,东方种麦,南方种稻,西方种黍,北方种菽,中央种稷。这对应了五行理论,金木水火土啥的,古人爱把万物归类。
为什么叫五谷?因为“谷”在古汉语里泛指粮食作物,“五”代表完整、多样。古人认为这五样覆盖了人体需要的营养,碳水、蛋白、维生素啥的都有点。实际上,从营养学看,五谷确实是均衡饮食的基础。现代营养说,主食占饮食60%以上,五谷提供能量,还防便秘、控血糖。但古时候,五谷更多是生存必需品,丰收了大家吃饱,欠收了就闹饥荒。
历史上,五谷的起源能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国考古发现,长江流域有8000年前的稻谷遗迹,比如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碳化稻米。黄河流域有黍和稷的痕迹,裴李岗文化有7000年前的谷子。麦是从西亚传来的,大概5000年前进入中原。豆类更早,本土的。古人从采集野谷到人工栽培,花了好几千年。神农氏的传说就是教人种五谷的,虽然神农是神话人物,但反映了农耕的起步。
五谷在文化里的地位高着呢。古人祭祀用五谷,祈求风调雨顺。《诗经》里有“五谷丰登”的诗句,意思是粮食大丰收,大家高兴。民间谚语像“五谷杂粮养人”,强调多样吃才健康。现在超市里,五谷杂粮粥啥的卖得火,就是这个理儿。中医也讲五谷为养,过犹不及,吃多了伤脾胃,但适量就好。
总结,五谷是中华文明根基,从古到今影响深。懂了五谷,就懂了中国人吃饭的智慧。
春秋战国,五谷是诸侯争地动力,土地肥沃产粮多。汉武帝时,开垦边疆种五谷。魏晋南北朝,南方稻作发达,经济南移。隋唐运河连通南北,五谷流通顺。宋元商业兴,五谷市场化。明清人口爆,五谷引进新种。
现代,五谷机械化,产量翻倍。但城市化,农田减少,粮食进口增。政策上,保护耕地,推广高产种。
文化输出,五谷随华人传海外,中餐馆卖米饭面条。养生书推五谷食疗,防病。
挑战上,气候变化影响收成,干旱洪水多。解决方案,节水灌溉,品种改良。
个人建议,吃五谷别单一,混着来营养全。超市买有机五谷,支持农民。
历史争议,有些学者说稷是高粱,不是谷子。但主流是谷子,因为古书证据多。
考古支持,龙山文化有麦黍遗存。良渚文化稻田痕迹清。
五谷在文学里,《农桑辑要》教种植。诗词多赞美,如杜甫“五谷有时熟”。
宗教中,道教祭五谷神,佛教素食用豆麦。
经济数据,2023年中国稻产量2亿吨,小麦1.3亿吨,大豆2000万吨。
全球比较,印度稻米多,美国玉米大,但中国五谷多样。
未来,五谷基因编辑,营养更强。太空育种实验中。
总之,五谷是日常,却有大故事。知道它,就多份对食物的敬意。
来源:混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