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西兰花更安全?预制菜要冲6千亿市场,消费者为啥偏不买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17:22 1

摘要:预制菜是本质上是食品工业与餐饮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标准化、工业化预处理,以达到减少浪费、提高效率的目的。

九月中旬,一场由网红企业家引发的"预制菜风暴"席卷全网。

半成品≠预制菜成了大家讨论的中心。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预制菜迅速成为各大商家的心头宠,短短几年间,预制菜市场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如今却陷入“身份焦虑” ,不公开透明成了消费者抵制的原因!

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6173亿元。

可在预制菜产业迅猛发展的当下,定义的模糊性成了众多消费者强烈反感和抵制的原因。

预制菜是本质上是食品工业与餐饮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标准化、工业化预处理,以达到减少浪费、提高效率的目的。

市场监管总局曾联合发布通知,明确规定了预制菜的界限,它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并且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等。

虽然我国已经拥有一套相对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涵盖了食品添加剂、微生物、农残、检测方法等多个方面,但这些标准大多是分散的、分类的。

例如包子有速冻面米标准,炒饭有米制品标准,红烧肉有肉制品调理标准等。

而预制菜试图将这些不同类别的食品纳入一个统一框架,使得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变得复杂棘手。

除此之外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偏差和信任缺失,也成为了预制菜产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在许多消费者的观念中,预制菜往往与 “不新鲜”“不健康”“添加剂多” 等负面标签划等号。

再加上西贝餐饮被指使用预制菜却宣传 “现炒”,引发了公众对预制菜行业的广泛质疑。这不仅让西贝陷入舆论风波,也使得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国家规定的预制菜是通过急速冷冻、真空包装等现代食品技术,能够较好地保留食材的营养成分,并且我国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比国际标准更为严格。

以冷冻西兰花为例,经过科学处理的冷冻西兰花,不仅农残控制得更好,营养流失也很少。

但由于科普宣传的不足,消费者对此了解甚少,仍然对预制菜的品质和安全性心存疑虑。

这种认知偏差直接影响了预制菜的市场接受度,许多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会下意识地避开预制菜产品,转而选择传统的新鲜食材或现场制作的食品。

这使得预制菜在市场推广过程中面临巨大阻力,即使其具备方便快捷、价格实惠等优势,也难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面对重重困境,预制菜产业若想实现破局发展,需要三方共同努力。

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体,更应肩负起责任。加强自律,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在原材料采购上要建立严格的溯源体系,保证食材的新鲜和安全!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更要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杜绝违规添加行为。

不仅如此企业还应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做好预制菜知识的科普宣传工作,在产品包装上明确标识预制菜的成分、加工方式、保质期等信息,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吃得放心。

例如一些企业通过举办线下体验活动、线上直播等方式,向消费者展示预制菜的生产过程和烹饪方法,有效提升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和信任。

对于消费者而言,也需要提高对食品标准的认知水平,增强鉴别能力。

在购买预制菜产品时要仔细查看产品标签,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同时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预制菜,认识到其在现代生活中的便利性和优势,摒弃对预制菜的偏见。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预制菜作为一种便捷、高效的餐饮解决方案,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来源:靳律法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