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有关单位收到人民法院的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配合扣留被执行人收入的行为,不仅严重妨碍司法秩序,更可能面临严厉的法律后果。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此类行为将触发多重法律机制予以规制,以下从法律依据、责任追究及救济途径三方面展开分析。
当有关单位收到人民法院的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配合扣留被执行人收入的行为,不仅严重妨碍司法秩序,更可能面临严厉的法律后果。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此类行为将触发多重法律机制予以规制,以下从法律依据、责任追究及救济途径三方面展开分析。
### 一、法律明确规定的协助执行义务
《民事诉讼法》第114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88条明确规定,有义务协助执行的单位在接到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不得以内部规章制度、领导审批等理由拒绝或拖延履行。特别是对被执行人所在单位,法律特别强调其扣留收入的协助义务,这是国家强制力在司法执行环节的重要体现。如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2023年典型案例所示,某事业单位以"需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为由拒绝扣留工资,法院最终对其处以20万元罚款,并责令限期履行。
### 二、拒不协助的法律责任体系
1. **司法强制措施**
法院可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14条对违规单位处以5-100万元罚款,对其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可处10万元以下罚款;仍不履行的可予以15日以下拘留。江苏省2024年执行专项行动中,某银行因拒不冻结被执行人账户,被法院连续三日每日处以50万元按日累计罚款,直至其配合执行。
2. **纪律处分与刑事追责**
根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行政机关、国企工作人员拒不配合执行的,可给予警告至开除处分。若存在收受被执行人财物等情形,可能构成《刑法》第313条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或第314条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罪。四川省2025年通报的案例中,某街道办财务人员故意转移已扣留的工资款项,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
3. **民事赔偿责任**
协助义务单位的行为导致申请执行人损失的,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2024)执复字第15号裁定确认,某公司拒不扣留高管薪酬导致财产转移,被判赔偿申请执行人损失本息合计387万元。
### 三、申请执行人的维权路径
1. **即时救济程序**
申请人应及时向执行法院提交《强制协助执行申请书》,附具协助通知书送达回证、单位拒执证据等材料。法院应在收到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情况紧急的可采取先予执行措施。如新华网报道的常州某案件,法院在接到申请人证据后2小时内即派执行团队赴涉事单位现场执行。
2. **多部门协同监督**
可通过12368司法服务热线、"智慧执行"APP进行投诉,或向同级纪检监察机关、上级主管部门举报。山东省2025年建立的"执行联动响应平台"显示,单位拒执投诉平均处理周期已缩短至7个工作日。
3. **代位追偿机制**
对于持续性的工资收入,可申请法院裁定由申请执行人直接向协助单位收取,北京朝阳区法院2024年在某劳动争议执行案中首创"协助执行转支付令"制度,将月工资的30%直接划付申请人账户。
### 四、特殊情形的处理规则
1. **涉民生案件的优先执行**
对于赡养费、抚养费等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民生案件执行工作的规定》第8条明确要求协助单位必须48小时内完成扣划,违者从重处罚。某地社保中心因延迟扣划养老金被顶格处罚100万元的案例入选2024年全国十大执行典型案例。
2. **跨区域协作机制**
协助单位在外地的,执行法院可通过执行指挥中心实施异地委托执行。四川省政法委2025年数据显示,通过"执行天网"系统完成的异地扣留收入案件成功率已达92%。
3. **新型收入形态的执行**
针对网络打赏、虚拟货币收益等新型收入,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2025年工作要点指出,平台运营方收到协助通知后,应立即冻结相关数字钱包或账户余额。某直播平台因未及时冻结主播收益被处以行政处罚,相关案例为行业敲响警钟。
### 结语
构建诚信社会需要各单位切实履行司法协助义务。对于申请执行人而言,除及时固定证据外,更应善用"执行异议+司法建议+检察监督"的组合维权手段。而协助单位应当建立专门的司法协助对接流程,将协助执行纳入法务部门或财务部门的标准化工作规程,避免因程序疏漏引发法律风险。随着执行联动机制的不断完善,任何企图规避协助义务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严惩,切实保障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来源:追逐鹿的猎人看不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