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在楼上,随着一声尖叫,A.B·温特先生(吉安卡罗·埃斯波西托 饰)被发现正安静地躺在地毯上,人已经死去多时。
一百三十二个房间。
一百五十七个嫌疑人。
一具尸体。
而悬案发生的地点。
白宫。
今年最精彩的古典悬疑推理剧。
Sir必须推荐给你——
白宫杀人事件
The Residence
豆瓣8.4,烂番茄86%,作为一个悬疑作品,绝对合格。
但更有意思的是评论区的用词:
酣畅淋漓。
怎么个酣畅淋漓?
话不多说,咱们开聊——
01
案发当晚,白宫里正在举行一场国宴。
由新上任不久的总统做东,宴请澳大利亚的外宾们。
楼下,酒宴正进行到最高潮。
而在楼上,随着一声尖叫,A.B·温特先生(吉安卡罗·埃斯波西托 饰)被发现正安静地躺在地毯上,人已经死去多时。
温特是白宫的首席招待员,管理着白宫上百人的后勤团队。
换言之,他是白宫的大管家,理应在国宴现场监督宴会进行。
可此时,作为总负责人,他却被发现陈尸屋内,原因不明。
如果传出去,对新政府的外交努力是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发现现场的白宫官员们立刻秘密叫来了警方,并请来警局的顾问侦探进行调查。
希望案件信息的流传止于在楼上查案的数人之间。
最好能以自杀结案,这样就不必惊动楼下的外宾,也不会引起外交事件。
可初步调查后,案件朝着官员们最坏的打算发展着——
首要问题,温特真的具备自杀的条件吗?
温特先生的外衣口袋里,塞着一张纸条,看着像是一份遗书。
这让白宫官员们如获至宝。
自杀,肯定是自杀。
但疑点紧随而至。
死者胸前的衬衣上血迹斑斑。
但血迹,却并不来自受害人。
他双手被割腕,留下深深的伤口。
但发现尸体的房间里,并没有找到用于割腕的刀。
经过法医检验,他有中毒的迹象,但毒性又并不致命。
而真正的致命伤,来自头部,被钝器击打的外伤。
可钝器也不知所踪。
更有意思的是,发现尸体的游戏室,并非第一案发现场。
因为之后在白宫的好几个房间里,都发现了血迹。
换言之,他是被杀之后,又被人拖到了游戏室。
最迷惑的是,当晚有人作证:
温特曾经当他面预言过自己的死亡。
难道一个决心自杀的人,会在实行它时用这种语气向人宣告死亡的威胁吗?
自杀说当然成了无稽之谈。
侦探立刻要求封锁白宫,开始向参与这场国宴的每一个人展开讯问。
得,这下消息彻底封不住了。
隐秘调查,在一开始就已经失败。
可即使是大张旗鼓地展开问讯,而且封锁了白宫,不让任何人进出。
案件也完全没能快速解决。
直到参议院专门为本案举办的听证会上,对于案件的定论都是一团乱麻。
为什么?
因为传统上,构成一桩凶杀案有三个要素。
也是推理故事的三个最重要看点。
谁杀的,怎么杀,为什么杀。
凶手、手法、动机。
在这个剧里,一个比一个埋得深。
一个一个来说。
首先,是确定当晚具备作案条件的嫌疑人。
可是,因为当晚举行的国宴规模浩大,也因为白宫内部的管理混乱。
从总统、外宾,到厨师、助理、维修工……在案发时间,能合规上到三楼的人员,有一百多号。
他们全都有作案的条件。
这种情况下,单纯的排除法算是彻底没戏唱了。
那从动机上呢?
更离谱。
温特为人古板、严肃,日记写的满满当当。
但里面却从不写家事。
他是一个标准的工作狂,只会在日记里记录工作细节与员工评价。
有个这样的卷王上司,白宫同行们会怎么看他自不必说。
上到总统的顾问,下到厨师,服务员,勤杂工,都和他有冲突。
不止一个人威胁过他。
要是他闭嘴就好了;
要是他不在就好了;
要是他……
死了就好了。
其中,有盼着他早点退位接班的下属,有因为他可能丢掉工作的服务员,还有对他事无巨细管理感到厌烦的总统顾问……
对,与案件相关的人,都不喜欢他。
甚至,都恨他。
每个人都有动机,只是温特死时可能还没轮到他们动手。
动机上的推断也基本告吹。
前两者都已失去一眼看穿的意义,那就只剩下了最后一根稻草。
杀人方法。
温特是怎么死的?
他身上那些轻伤重伤致命伤,分别是谁造成的。
这可能才是解开这个案件谜题,最重要的问题。
02
相信有经验的观众已经看出来了。
这部剧有着浓重的古典本格推理的气质。
从一具尸体,倒推凶案的发生,总共八集的故事,前七集都被线索塞满。
案发时的情形,也类似古典推理最经典的暴风雪山庄模式。
故事叙事,也是从白宫后台众生的群像,到多份证词带来的逻辑闭环,再到听证会+案件现场的双线交叉叙事和平行蒙太奇。
以及全靠嫌疑人们口述所还原的案发时刻。
但。
要知道,不论是嫌疑人还是证人,在面对讯问时,都有遮掩、说谎的可能。
比如第四集里,面对讯问,服务员希拉表现得云淡风轻,但她的内心早已慌得一逼。
她的每一句话,都只是想把自己从案件中摘出来。
可实际上,为了自保,她说的每一句证言几乎都是谎话。
当她的话在侦探库普女士的推理下被逐渐推翻,她的作案动机也就变得越来越明朗。
而侦探最难的地方,就是要在这真真假假的信息中,辨析出有用的线索。
然后用事实和逻辑理清一条思路,找出最后的真相。
对,没有上帝视角。
这也是《白宫》有意思的地方。
它在试图给观众模拟侦探的感知和体验。
顺着案件调查深入,观众会不断看到各种证人的讲述,以及主角脑海中出现的相关信息。
观众们和侦探,是真正意义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共同面对挑战。
举个例子,下面这个场景。
十四秒里出现了十二个镜头,高速叙事下,是侦探在回忆询问时听到的不同证词,看到过的不同画面。
然后推测当晚发生的事件。
目不暇接的同时,展现侦探的头脑风暴。
最后,才拼凑出案件过程中某个环节的解释。
但,没有到此为止。
随着新的证词,新的视角出现,解释又会经历推翻——重塑——再推翻的过程。
如果没跟上节奏,很容易看混看乱。
可如果跟上了,恭喜你。
相信你也会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
03
回到案件,在第八集解密前。
温特谋杀案的谜团已经被侦探库普女士给破解得差不多了。
一百多位的嫌疑人,在七集的努力下,也逐渐精简成了一个更小的嫌疑团体,包括但不限于:
总统的母亲和弟弟,社交秘书,顾问,白宫的二管家,厨师,甜点师,维修工,服务生,澳大利亚的外交部长……
有的人与温特有小的龃龉;有的人与温特有利益冲突。
有的人是本性恶劣,有的人是不得已而为之。
可以说,不少人都或多或少地牵扯到了温特被杀一案中——
又出于各种原因,干扰了案件调查。
关于谜底,Sir只剧透一个小小的真相:
温特为什么会被搬来搬去?
是有人发现了尸体后,根据自己的认知,猜测了一个可能的凶手,又出于私人感情,决心为ta打掩护,才把尸体搬离了原本的案发现场。
这还没完,接着又有人发现了尸体,看到了那张“遗言”,为了避免麻烦就给尸体做了二次加工——
让他看起来更像自杀。
对,神仙局。
干扰加干扰,巧合叠巧合。
而且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唯一对尸体有所动作的人。
至于是谁在打掩护,谁害怕麻烦,都藏在主角收集的线索里。
可一个前后互相没有串通的神仙局,最后是如何被主角侦破的呢?
Sir不剧透,强烈推荐你看到结尾。
对于推理迷,这次绝对带感。
对于想入门的小白,《白宫》也几乎是一册“经典推理入门索引”。
各集的标题都对应着推理史上的经典之作,双关语用的相当巧妙。
如第二集的标题是电话谋杀案。
不仅对应希区柯克的名作,也在本集把新线索集中在温特死前接到的电话上。
第三集的标题则是“利刃出鞘”——
对应当集将视角放在厨房的两位主厨身上。
剧集对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致敬也随处可见,比如剧中好几次cue到了阿婆的《东方列车谋杀案》。
但这些,还不是Sir推荐的全部理由。
相对于致敬,《白宫》更刺激的,是对当下时局心态的回应。
几乎所有人物都被抓住了一个绝对的痛脚。
班味儿。
别笑,这些角色的职位不同,想法不同;但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浓重的上班焦虑感。
仔细看,几乎所有人都有着不满和愤怒,以至于歇斯底里的那一面。
或是为了升迁。
或是担心丢工作。
或是得不到尊重,价值难以实现。
所有的恨意和不满,都有落脚点。
而产生恨意的背后。
是温特,几乎挡了所有人的路。
他已经当了这个大管家整整二十多年,保守而严谨的性子让下属在跟他相处时,时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即使尽心尽力地完成了任务,也得不到应有的夸奖。
但,温特自己呢?
他没有家庭,除了看书之外也没有其他爱好。
他所依仗的,所信任的,所追求的 ,所维护的。
一直都是“白宫”这个集体。
他心知这个由各色人等组成的团体存在着诸多矛盾,需要他来维持。
所以他尽心尽力地承受着所有的压力,并将其原原本本地咽下。
直到,弦拉得太紧,一切都绷不住。
所以,回到案件,杀人的动机是什么?
答案呼之欲出。
白宫和温特,在某种意义上有着相似的处境。
他们是一座老旧的房子,光辉的外表下早已摇摇欲坠。
能维持着表面的体面,只是因为个别柱子在勉力维持。
这根柱子可能很冷硬,很朴实,带着不能随便触摸的倒刺,跟这座房子一样老旧。
但支撑房子的主力,始终是这根不够柔软的主心骨。
但屋檐下的人,只觉得看不见阳光,全因为房子的遮挡。
于是——
有人偷偷挖了柱石,让房子轰然倒塌。
有人拍手称快。
有人拾砖捡瓦。
有人趁乱逃离。
他们欢庆着府邸倒塌之后,那一抹璀璨的阳光,却丝毫不考虑未来的风雨。
在这浩浩荡荡的嫌疑名单里,不是每一个人都亲手杀死了温特。
但至少,他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对死者,抱有凶杀的愧疚。
为了一桩无意中共谋的谋杀案。
也为了一个美好的人格的消逝。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摩卡夫卡布奇诺
来源:毒舌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