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九月,桂子飘香;江城武汉,群英荟萃。值此收获与希望交织的美好时节,“2025中部肝病与感染学术会议(CCIFLDI2025)暨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学术会议”于9月20日在武汉隆重开幕。本次盛会由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编者按:金秋九月,桂子飘香;江城武汉,群英荟萃。值此收获与希望交织的美好时节,“2025中部肝病与感染学术会议(CCIFLDI2025)暨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学术会议”于9月20日在武汉隆重开幕。本次盛会由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共同主办,汇聚顶尖专家学者,共商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及肝病与感染领域前沿议题,旨在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构建高水平学术共同体,为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开幕式盛况:群贤聚汉,共筑健康新格局
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晓晶教授主持开幕式。
大会主席、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宁琴教授致欢迎辞。她指出,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院士、专家学者及一线科研工作者,共同就传染重症与肝病诊疗前沿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会议伊始,宁琴教授代表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的201位固定研究人员向莅临现场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特别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领导与专家长期以来的支持。她提到,自获批建设以来,实验室在湖北省科技厅、武汉市科创局的持续关怀与资源保障下,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智能化诊疗和重症救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功将特定重症疾病的救治率提升近30%,牵头制定多项国际与国内专家共识,并将“中国方案”推广至“一带一路”国家,展现了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责任与担当。中部肝病与感染学术会议自2012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14届,累计组织学术报告402场,邀请海内外专家829人次,培训学员超2600人;2022年与亚太肝病学会合办的线上会议更吸引22万人次参与,创下该学会历史纪录。“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2024年学术会议暨第六届中部肝病与感染学术会议(2024 CCIFLDI)”会议线下参会近500人,线上观看逾64万人次,充分体现了会议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宁教授提出,展望未来,实验室将继续加强基础与临床创新,深化跨学科、跨地域合作,不断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挑战,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更多力量。
华中科技大学高亮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自 2023年获批建设以来,始终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在病原致病机制研究、重症病例模型构建、智慧诊断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其中包括构建关键动物模型、发现病原致病关键靶标,多项机理研究获国际认可;成功研发病原诊断技术与试剂盒,制定国际首部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诊疗共识,更新慢乙肝临床治愈专家共识;建立国际首个获认可的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预警模型,建成智能化重症救治平台并在全国六十余家医院推广,使危重症死亡率降低30%。实验室还牵头制定13项团体标准,重症预警模型获国际认同,并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亚国家共建防疫公共网络,让中国方案惠及全球健康,彰显在国家战略中的使命担当。面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新挑战,华中科技大学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全面支持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学校从三个方面着力推进: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将实验室建设列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在人才引进、资源配置与平台搭建方面予以优先保障;二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有机整合机械、光电、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力量,构建协同创新的联合体;三是拓展国际合作,与全球顶尖机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开展重大科学攻关,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持续贡献华科智慧。学校将持续完善人才机制,营造潜心科研、求实创新的良好氛围。高校长呼吁,让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昂扬的斗志勇攀科技高峰,力争在原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吉林大学边铁副校长发表致辞,向莅临盛会的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实验室建设发展的领导、专家致以诚挚感谢。他指出,人兽共患病防治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事关公共卫生、动物健康、生物安全和社会稳定。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作为我国该领域首家专职科研机构单位,整合兽医学、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资源,于2017年起重点建设“人与动物共有医学”交叉学科群,纳入学校“双一流”自主建设学科,致力于培养高层次防控专业人才,并在新冠疫情等重大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实验室始终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人兽共患病重症诊治关键科学问题,在病原学、致病机制、免疫应答、药物研发及诊疗策略等方面开展前沿攻关。近年来,在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等单位合作下,科研平台与训练条件持续提升,在动物模型构建、重症预警、诊断防治等方向取得多项原创成果。边铁副校长指出,人兽共患病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深度协作。本次会议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汇聚国内外顶尖专家,围绕“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等核心议题展开讨论,推动科研合作与创新突破。边校长提到,实验室将全面落实科技部要求,全力推动平台实体化建设与良性运行,并欢迎国内外同行开展合作,共同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家乃至全球人兽共患病防控研究与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为提升我国和全球重症救治能力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在致辞中提到,在参加了昨日下午的学术会议并听取实验室三位专家的报告后,对实验室在2024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印象深刻。实验室在重症诊疗、新发突发传染病以及其他传染性疾病领域,凝聚了专家共识,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并在临床诊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切实维护了患者健康,为患者家庭带来了福祉。陈院士同时总结了实验室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注重临床与基础相结合、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突出特点,并对实验室在提升国内外诊疗水平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此外,他还通过具体数据强调了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研究价值,指出在人才强国、科技强国、产业兴国的时代背景下,应努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学术与人才的高地、服务患者与人民的高地。他强调,要持续推动科学、技术与产品的协同创新,引领领域发展,并为未来实现更大突破贡献力量。最后,陈院士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中国科学院院士舒红兵在致辞中提到,自2012年首届大会举办以来,会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传播,积极推动了武汉地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和国际在感染与肝病领域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期待未来会议能够进一步扩大影响,获得更广泛的关注与参与。最后,舒院士感谢大会主办方的邀请,并预祝本届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唐洲平书记指出,本次大会是一次跨国界、高水平的学术盛会,为国内外专家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回顾过去,全国重点实验室在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包括牵头编写国内首个智慧重症监护病房建设规范、建立百家医疗机构合作网络、构建全链条智慧化传染病救治新模式,并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深度国际合作。一年来实验室承担科研项目270余项,获经费支持约4.59亿元,成绩显著。唐书记对此表示衷心祝贺与感谢,并期待实验室未来在临床诊治转化、科研创新与国际合作等方面持续发挥引领作用。他同时感谢与会专家的支持,预祝大会圆满成功,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大会院士报告·精彩速递
开幕式结束,中部肝病与感染学术会议(CCIFLDI2025)暨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学术会议正式进入学术报告阶段。院士报告分别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陈智教授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宁琴教授主持。
首先,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作了题为“人畜共患病源头防控与科技创新”的主旨报告。陈院士强调人畜共患病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近年来,新冠肺炎等多种新发与再现重大人畜共患病相继在全球暴发流行,“X疾病”引发全球大流行的风险还在持续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危害巨大。陈院士将当前人畜共患病的流行形势概括为新病频发、老病未除、外来病传入风险加剧。在分析全球人畜共患病防控技术发展现状时,陈院士系统介绍了国际聚焦的主要病原体、药物研发概况及相关科技文献与专利等情况。陈院士同时也指出当前面临三大困境:人畜共患病频发,防控技术与产品缺乏;病原变异,现有防控产品效力不足;基础理论研究深度不足,新药创制受限。他强调,人畜共患病防控技术是构筑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石,而快速研发出高效安全、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的防控技术产品,是应对下一次大流行、做好人畜共患病防控的关键。陈院士特别提到,当前人兽共患病防控面临病原学亟待深入研究的难题,且高端防控产品如疫苗、诊断试剂一半以上被国外垄断。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聚焦三大核心科技问题:在基础前沿领域,需深入研究病原学、流行病学及致病免疫机制;在防控产品上,要着力研发新型疫苗、诊断试剂与药物,实现技术自主;在净化与根除方面,需发展源头阻断、疫病净化等综合技术。他重申应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基于“One Health”理念,针对新发、常在及外来人畜共患病,分别采取快速消灭、综合净化及预警储备的差异化源头防控策略。
接下来,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舒红兵作了题为“Signaling in T cell activation and death”的主旨报告。舒院士首先介绍了其团队以TNF为核心所开展的系统性研究工作。早期课题组聚焦于TNF通过激活转录因子NF?κB介导炎症反应的机制,深入揭示了TNF与受体结合后下游信号转导的激活过程,并率先提出TNF信号转导的早期分子事件。目前,舒院士团队正致力于筛选可特异性抑制TNF信号通路的小分子化合物,以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接下来,舒院士团队成功鉴定了TNF家族新成员TALL-1/Blys/BAFF及其受体BCMA,系统阐明了TALL-1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并进一步发现靶向BCMA的CAR-T疗法可有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此外,该团队还深入探讨了TNF诱导的NF-κB激活与细胞凋亡过程,发现了抗RNA病毒天然免疫中的关键接头蛋白VISA,并揭示了其介导的信号通路。随后,通过系统性筛选抗病毒天然免疫相关信号分子,成功识别出抗DNA病毒天然免疫中的核心蛋白MITA/STING,并强调了其作为药物靶标的重要价值。在免疫调节机制方面,舒院士团队发现多种病毒如HCMV和猴痘病毒可通过靶向cGAS–MITA通路实现免疫逃逸。其团队还研究了T细胞激活和死亡的重要机制,发现BMP受体ALK2/ALK3经PKC-θ磷酸化后,非经典地激活SMAD1/5,进而拮抗BMP信号并增强免疫应答,在T细胞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中起关键作用。舒院士最后指出,团队未来将继续聚焦于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中的炎症与免疫调节机制,并进一步拓展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就“干细胞治疗重大传染病的现状与展望”的主题在大会上作报告。首先,王福生院士提到,重大传染病往往发生突然、传播较快、涉及面广,对防治工作提出较大挑战。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增强临床医疗救治能力也是面对重大传染病时临床工作的最大需求。新兴治疗技术能够发挥其引领性、突破性、颠覆性,使重大疾病的治疗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国际上,已有13种间充质干细胞治疗(MSC)药物获批,在近年我国的备案制、注册制研究“两翼”并进的推动下,我国的干细胞治疗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突破,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政策、技术、伦理等多方面的挑战。紧接着,他以干细胞治疗新冠为例,报告了干细胞治疗在重大传染病治疗中的应用。重症病毒性肺炎的主要致病机制来自病毒直接损伤、免疫异常介导的病变两个方面,因此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的抗病毒治疗和包括MSC治疗、细胞因子治疗等在内的免疫调节治疗,是应对新突发病毒性传染病的两种有效治疗方式。新冠疫情暴发后,国际上,我国最早开展了干细胞治疗新冠的Ⅰ期临床研究,初步证明了其安全性,经过长期随访,患者恢复好,安全性良好,这些也成为了最高级临床证据。其次,王福生院士以干细胞在ARDS治疗中的应用为例,介绍了国际上使用干细胞治疗HIV患者的发展概况。从柏林病人,到伦敦病人、纽约病人,国际上使用干细胞治疗技术的成果始终在进展。随后,他介绍了国内MSC通过重建HIV患者免疫系统的研究成果,证明MSC免疫重建安全性良好,能够有效促进CD4+T细胞恢复。他介绍,2021年我国发表的一项历时五年的多中心RCT研究也证明MSC治疗能够使HIV患者获益。最后,王院士介绍了我国干细胞治疗重大传染病的发展前景,干细胞治疗产业发展趋势方兴未艾,细胞治疗领域的顶层思路设计已描绘了未来工作的蓝图,面对细胞治疗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挑战,相关工作者仍任重道远。
主旨报告·精彩速递
院士报告结束后进入主旨报告阶段,主旨报告分别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晓晶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韬教授主持。
首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宁琴教授作了题为“肝脏疾病转归与临床干预研究”的主题报告。宁教授指出,其团队持续加强全重平台建设,致力于重大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救治研究,并成功构建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预后武汉预警模型,开发出SFTS智慧重症医学信息系统,显著提高了该病的救治存活率;相关软件也正在开发中,以推动该模型的广泛应用。宁琴教授强调,炎性损伤是感染性与非感染性肝病的共同机制,宿主免疫应答与调节是影响肝脏疾病转归的核心。她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第一,在乙型肝炎慢性化方面,团队通过OSST等一系列里程碑研究,探索慢乙肝临床治愈路径,建立了疗效预测模型,并牵头制定了慢乙肝临床治愈路线图与航线图专家共识1.0–2.0。第二,在乙型肝炎重症化方面,团队揭示了“FGL2免疫凝血”在肝衰竭中的作用和调控,建立了HBV-ACLF同济预测TPPM模型和肝衰竭合并细菌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牵头制定了国内外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诊治专家共识。第三,在乙型肝炎脂肪化方面,团队发现NAFLD可改变慢性肝炎小鼠模型的抗病毒免疫应答和疾病进程;FGL2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功能,促进NAFLD小鼠模型的疾病进展;此外,研究还揭示了肠源性IL33通过破坏肠道稳态,从而加重MASLD进展的新机制。最后,宁教授总结,在病毒和代谢等因素驱动下,宿主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是影响肝脏疾病进展和临床转归的重要因素。在持续抑制病毒复制、纠正代谢紊乱的基础上,重塑宿主免疫功能是遏制肝病进展、提升疗效的关键。展望未来,深入探索病毒、代谢与免疫之间的交互机制,积极寻找免疫调节新靶点,推动临床转化,将为肝病诊疗提供新方法与新策略。
随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理学系陈建国教授作了题为“肝-脑轴功能异常在抑郁症中的作用与机制”的主题报告。陈教授指出,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然而现有药物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他首先回顾了其团队在谷氨酸受体调控方面的既往发现,进而引入“肝-脑轴”及肝脏代谢产物在抑郁发生中的潜在作用,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围绕该轴心机制所取得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慢性应激损伤肝脏代谢,降低乙酰辅酶A及ACOT12水平,从而减少肝源性乙酸产生,导致腹侧海马脑区组蛋白乙酰化水平降低,减少星形胶质细胞PD-L1表达,促进小胶质细胞炎性活化,诱导抑郁样行为。而乙酸通过增加腹侧海马脑区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增加星形胶质细胞PD-L1表达,减少小胶质细胞炎性活化,产生抗抑郁样效应。第二,慢性应激增加肝脏皮质酮水平,促进肝脏补体C3表达与释放,作用于伏隔核脑区内皮细胞C3a受体,下调EPAC和C/EBP-α水平,进而抑制Claudin-5表达,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破坏大脑稳态,诱导抑郁样行为。第三,应激状态下补体C3蛋白表达上调并聚集在突触部位,作为“eat me”信号使小胶质细胞选择性吞噬过多的兴奋性突触,引起突触功能损伤和大脑功能连接障碍,导致抑郁样行为产生。陈教授总结指出,该系列研究从肝脏代谢与天然免疫角度揭示了肝-脑轴参与抑郁症发生的新机制,为抑郁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他还展望,基于肝脏疾病与情绪障碍的密切关联,未来临床指南或可建议对严重肝病患者同步实施情绪干预,以推动精准治疗。
最后,吉林大学人畜共患病研究所所长刘明远教授作了题为“同一健康视角下的人畜共患病防控”的主题报告。刘教授首先介绍了人兽共患病的严峻形势及其在全球公共卫生中的重要性,指出目前已知的1415种人类病原体中,有61%属于人兽共患病,其中新发疾病中有132种为人兽共患病,凸显出跨物种传播疾病的防控紧迫性。他强调,兽医学不仅是保障动物健康的学科,更是通过兽医公共卫生服务人类健康的关键领域。随后,刘教授结合多个典型案例,如SARS、H5N1禽流感、H7N9、埃博拉、寨卡病毒等,详细阐述了人兽共患病的流行特点、传播机制及其对社会经济和公众健康的巨大影响。他特别指出,传统学科壁垒和机构分割是防控工作的主要障碍,并介绍了“One Health”理念的提出背景及其在促进医学、兽医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协同中的核心作用。最后,刘教授详细展示了吉林大学兽医学团队在病原机制、防控技术和预警系统等方面的突破性成果。研究团队通过建立旋毛虫病无盲区诊断技术、揭示华支睾吸虫致肝纤维化机制、发现军团菌新型泛素化途径、构建高免球蛋白治疗新冠动物模型、解析狂犬病病毒传播路径等多项研究,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全链条创新。团队还利用宏转录组学、单细胞组学等前沿技术,在新发病毒发现、病原进化追踪和风险评估模型中取得重要进展。刘教授呼吁数据共享与技术创新,构建更加高效、协同的全球人兽共患病防控网络,最终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的愿景,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写在后面
本次会议以“跨界融合·智慧防治”为核心,既展示我国在人畜共患病重症诊治领域的重大进展,又深化了跨机构、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共识。通过汇聚院士、高校领导与临床顶尖专家,不仅为肝病与感染性疾病诊疗提供新思路,更彰显了中国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科技担当。未来,实验室将继续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推动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来源:冰雪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