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配图永远是同一组高糊哭照,滤镜一比一复制,评论区前排全是“姐姐加油”“泪目了”。
你烦的不是崔丽丽,是“强奸案”被做成了“连续剧”。
去年抖音刷到,今年头条天天见,文案换汤不换药:
“她还在哭”“她还在告”“她还在等一个道歉”。
配图永远是同一组高糊哭照,滤镜一比一复制,评论区前排全是“姐姐加油”“泪目了”。
滑到下一条,立刻跳到直播间:“家人们,一二三上链接!”
——大脑自动把两者缝在一起,于是你怕了:
怕她下一秒也喊“买它”,怕“强奸”变成“流量入口”,怕自己连同情心都被算法榨干。
这不是对受害者的恶意,而是对“苦难营销”的PTSD。
平台吃准了“性侵+女性维权=爆款”,于是一套素材反复推,
把一个人的伤口切成碎片,隔两天撒一点盐,
既完成了KPI,又立了“关怀”人设,
只有观众被卡在“想共情”和“被刷屏”之间,越来越烦躁。
崔丽丽本人其实没开直播、没带过货,
她最近一次露面,是法院驳回再审申请后,接受了一家深度报道的采访,
全程打码、化名,说话断断续续。
真正24小时循环播放她的,是各站剪号、文案号、情感号——
他们才需要“一二三上链接”。
所以,可以烦,但别烦错对象。
把“刷屏”算到她头上,等于把算法造的孽,让受害者背锅。
实在受不了,点“减少此类内容”+拉黑名单,
把情绪留给制度,把流量留给平台,
让真正的崔丽丽安静疗伤,让假的“崔丽丽”无人投喂。
来源:小诺言的V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