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MUJI关了北京三里屯的店,GU在上海淮海路打折清仓时还闹出标价乌龙,ZARA更是从福州、贵阳这些城市彻底撤了。
今年4到7月,80多家大牌扎堆关店,从奢侈品到快时尚,连超市都没逃过。
MUJI关了北京三里屯的店,GU在上海淮海路打折清仓时还闹出标价乌龙,ZARA更是从福州、贵阳这些城市彻底撤了。
说实话,乍一看这阵仗,谁都得琢磨:这些大牌是不行了吗?但深扒一圈才发现,关店这事啊,水可深着呢。
好多品牌关店,真不是混不下去了,而是憋着大招呢,就说盒马吧,今年8月把最后一家X会员店关了,乍听着像是败给了山姆、Costco,但人家转头就把资源全砸给了盒马鲜生,2025财年直接实现盈利。
这哪儿是撤退啊,分明是把子弹集中起来打主攻。
还有LV在上海开的巧克力店,开了一年就关了,不是卖不动,而是人家目标达到了,攒够了经验值,转头就去美国开新店了,这种“实验店”关了,反而是品牌升级的信号。
更绝的是ZARA,一边关街边小店,一边在南京新街口砸2500平米开旗舰店,还塞了个咖啡馆进去,明摆着要撕掉“平价”标签,往高端圈里挤。
关店这事儿,玩不好就是翻车现场,GU上海那家店闭店前打折,结果被爆把59元的衣服标成79元,解释说是员工贴错标签,但口碑已经掉了一地。
还有MardiMercredi,杭州门店关店时连个通知都没贴明白,顾客进去一脸懵,员工也不知道啥时候彻底关门,库存清不动,品牌形象也跟着遭殃。
但有的品牌就把闭店玩成了营销课,MUJI成都太古里店闭店重装时,围挡搞了个“川流有息”的主题海报,直接变成网红打卡点,关店期反而成了预热期。
喜茶关老门店时更绝,推经典饮品回归、送纪念礼品,用情怀把顾客牢牢拴住,闭店消息发出去,评论区全是“舍不得”。
盒马这波操作也值得抄作业,关X会员店时,把会员权益无缝衔接到“云享会”,还和淘宝88VIP联动,会员数不跌反涨。
你看,真正会玩的品牌,关店不是拉闸熄灯,而是给用户搭了座桥,让他们从旧店平滑过渡到新阵地。
现在这世道,关店就像给品牌做外科手术,下刀得准,善后得细。
周大福去年一口气关了896家店,看着吓人,其实是在搞“断舍离”,关掉低效店,砸钱搞数字化新门店,反而把品牌玩得更灵活了。
Gucci更狠,直接关掉多家奥莱店,宁可少赚钱也要保住奢侈品的稀缺感,撤离云南、贵阳这些市场,就是要把“距离感”拉满。
往长远看,以后品牌开店闭店会更像“打游击战”。
用大数据算准商圈生命周期,该撤就撤;搞“快闪店+长期店”组合,既能试水又能稳基本盘。
就像烘焙圈,2025年面包新语这些老牌关了不少,但好利来靠着供应链和产品创新活下来了,说明关键不是开不开店,而是能不能跟着市场变招。
说到底,现在还把关店当成“失败警报”,那可就太落伍了。
在消费分层、渠道洗牌的节骨眼上,敢关店、会关店的品牌,反而更懂怎么在商业战场上踩准节奏。
毕竟啊,商业世界里从来不是看谁开店多,而是看谁能在该刹车的时候,一脚踩出战略高度。
来源:点尘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