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贝那事儿大家还有印象吧?最后品牌是道了歉,但线下门店丢的真金白银、被搞坏的口碑,想修复可不是三两天能搞定的。
西贝那事儿大家还有印象吧?最后品牌是道了歉,但线下门店丢的真金白银、被搞坏的口碑,想修复可不是三两天能搞定的。
这事儿表面看是品牌公关没做好,往深了说,好多品牌心里都有个毛病,总觉得自己比消费者懂,喜欢高高在上地“教育”人。
不管是教大家啥是预制菜,还是说些“顾客虐我千百遍”的话,用网上的话说,就是“爹味儿”太冲了。
不光西贝这样,不少品牌都犯过类似的错。
有些品牌张口闭口“我懂你”,但其实压根没搞懂年轻人要啥;还有些一门心思讲“传承”“匠心”的故事,把用户的真实感受抛到了脑后。
更有甚者,爱堆一堆专业术语,非要维持“高大上”的样子,反而把自己和消费者隔离开了。
品牌说这些是想体现专业,但消费者根本不吃这一套。
就像之前有个奶茶品牌,有人质疑它家产品不值那个价,结果品牌回了句“你不懂原料成本和工艺”,这话一出来,网上骂声一片。
品牌总拿自己的“信息优势”当资本,跟长辈给晚辈上课似的,谁听了能舒服?
西贝事件后,不少餐饮品牌都忙着开后厨直播,主动晒炒菜过程,跟集体“补作业”似的。
这反应其实挺说明问题的,整个行业总算意识到,跟消费者的沟通方式必须改了,再这么“爹味”下去,早晚得丢用户。
西贝事件藏着个核心问题:品牌和消费者的沟通一直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就是“爹味”的温床。
传统供需模式里,品牌握着产品、成本、工艺这些核心信息,消费者只能拿到筛选过的内容。
信息差一存在,品牌就容易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知不觉就用了说教的口气。
营销大师科特勒提过,现在营销到了“人文主义中心”的3.0时代。
说白了,就是企业得围着“人”做事,核心是用“价值透明”换掉以前的“信息霸权”。
可有些品牌走了另一个极端,变成了“讨好型人格”,这也不行,近几年火起来的网红品牌里,这种情况特别多。
为了抢流量,用户说啥就做啥,热点追得比谁都快,结果把自己的主张和专业性全丢了。
之前有个网红零食品牌,看见“减脂”火,赶紧推出一堆“零卡”零食,可口感差不说,成分标注还模糊,最后卖不动只能下架。
搞不清这些品牌咋想的,一味讨好却没搞懂用户真正的需求,红得快凉得更快,挺可惜的。
既不能当用户的“爹”,也不能把用户当“爹”,品牌到底该咋做?其实破局的办法很简单,跟消费者做朋友。
朋友之间首先得平等,用实在的“人话”交流,更重要的是真诚,不装、不端、不忽悠,真跟用户“玩到一块儿”,让大家有“懂的都懂”的感觉。
这种“朋友式”相处带来的价值,远不止一时的新鲜感。
品牌给用户好产品、好情感、好体验,用户就用业绩、口碑和信任来回馈。
就像蜜雪冰城,网上有个话题叫“为什么蜜雪冰城永不塌房”,底下全是真心夸它的评论。
这就是长期真诚沟通攒下的信任,关键时候比啥都管用。
社交媒体是个好工具,门槛低、能互动,天然适合平等对话,把以前的信息差缩小了不少。
品牌官微就是最好的窗口,发新品、说代言、搞活动,用户在评论里提看法、说需求,能聊出不少东西。
有些品牌还会分享日常,比如拍点员工趣事、后厨片段,本来想觉得这是无关紧要的内容,后来发现用户就喜欢这种“接地气”的互动,跟跟朋友聊天似的,信任慢慢就攒下来了。
面对疑问时,主动披露信息也很重要。
2024年预制菜闹得凶的时候,老乡鸡直接在官微发了份677页、20多万字的溯源报告,还一直置顶到现在。
谁看了这份报告,都能感觉到品牌对“透明”和“诚信”是认真的,这比说一百句“我们没问题”都管用。
还有更“高阶”的玩法,让企业家直接跟用户对话,但前提是平等、真诚,不能又变成上课。
海尔的周云杰就做过这么一件事,在微博上看见有人抱怨租房放不下两台洗衣机,内衣外衣混洗不卫生,他马上让团队整理了几万人的需求,最后做出了能分区洗的“三桶洗衣机”。
一个世界500强,因为用户一句话就改方案,这种诚意,比任何广告都能打动人。
现在品牌翻车的事儿太多了,说句话都可能被放大,信任、口碑这些东西特别脆弱也特别珍贵。
放下品牌的架子,在网上用真实的样子跟用户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声音,比精心设计的广告管用多了。
说到底,品牌形象不是自己吹出来的,是用户跟你每一次互动里,实实在在感受到的。
来源:点尘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