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宿敌陈诚,戴笠有多阴狠?1943年抓住一机会,差点置陈于死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4 23:29 1

摘要:国民党那些年,里面的“门道”比北京的胡同还要绕。说是一个党,但谁不知道,实际就是一群各拉各的牛,这帮人明里暗里拉帮结派,从老蒋身边的黄埔军校那波,到互相恩怨的CC系、政学系,什么宋子文、孔祥熙、何应钦、陈诚,各人都在搞自己的“自留地”。在这种圈子里混,谁胆子小

国民党那些年,里面的“门道”比北京的胡同还要绕。说是一个党,但谁不知道,实际就是一群各拉各的牛,这帮人明里暗里拉帮结派,从老蒋身边的黄埔军校那波,到互相恩怨的CC系、政学系,什么宋子文、孔祥熙、何应钦、陈诚,各人都在搞自己的“自留地”。在这种圈子里混,谁胆子小谁混不下去,谁心肠软就只能挨打。

说到戴笠,你要是真见过他的照片,你会明白“军统老狐狸”这名头为何叫得那么大。别看他个头不高,总是戴顶小礼帽,站在一堆党国要人里头,眼神冷飕飕的,活脱脱一副随时准备下黑手的架势。他混世有一套,表面斯文,骨子里却是周旋、猜忌、下狠手样样齐全。

按道理说,黄埔系是戴笠自己的地盘,宋子文、何应钦跟他也有那么点交情。但外面的派系呢?对他恨之入骨的不少,几乎都领过他一点手段。可国民党这一锅乱粥里,有一个陈诚,偏偏成了戴笠的“拦路虎”。俩人要说是死敌,其实也带点惺惺相惜的味道,外人很难讲得清。

陈诚这人,不好惹。他虽然后来成了黄埔系的大将,但早年其实是保定军校出来的,后来跟随邓演达跑到广东,进了黄埔,算是从革命学生一步步拼出来的。从北伐那会起,他打下不少硬仗,枪林弹雨里没掉过链子,靠的不是投机取巧,是死磕到底的拼劲。陈诚生前,有那么几样东西是放不下的:一是对蒋介石的忠心,二是自家的脾气。

坊间有段子,说陈诚对老蒋忠心耿耿,有时候比黄埔系里的人还正经。一打仗,他总是冲在前头,任何被分到的烂摊子,他都硬着头皮扛下。而且他性子冷硬,人前很少表露情绪,属于看谁都能挑出短处的主。有一次他在陪都重庆的官邸,跟何应钦意见不合,当场拍了桌子,“你就是个烂好人,事事婆婆妈妈,还指望你带兵?”气得何应钦一脸难堪。

陈诚看人很毒辣。对白崇禧,他公开说白“机关算尽,只知耍小聪明,缺大局气象”;胡宗南在西北如鱼得水,陈诚心里其实瞧不起他,不过是赶上风口的拼运气;汤恩伯他就更是暗地里嫌弃,尤其看不惯他跟商贾勾勾搭搭,把前线物资捞得一干二净,搞得士气低落,兵不愿打仗。

而对戴笠,陈诚那是从心底里不齿。他总觉得戴笠天天就会安排人搞小动作,盯梢、偷听,靠天罗地网捞功劳,成天想着怎么讨好老蒋。对于这类“特务把戏”,陈诚一向嗤之以鼻。也正因为有这种成见,陈诚是国民党里极少数能在军中搭建自己“特务体系”的主儿。他的嫡系里有一套“政治保卫处”,就是专门用来堵军统嘴、查自己底细的。要知道,那时候胡宗南、张学良虽然有自己的人掌眼线,可跟戴笠的关系远没僵到这地步,陈诚却明着跟军统划清界限,从来不吃那一套。

细想想,戴笠虽然暗地有不少黑料,可他自己想要发迹的野心,也是明晃晃的。党国高层都知道,这人其实一直盯着“接班人”那个位置,至少自认能力过人,总幻想哪天就能取蒋介石而代之。但在政坛混,敌人越多,路也越窄。戴笠心里清楚得很,如果哪天真轮到陈诚当家,自己这种靠“脏活”上位的,恐怕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所以说,戴笠跟陈诚斗争那一套,其实像两只动物互盯,一文一武,阴狠对冷傲。陈诚跟老蒋绝对铁,有军功有资格,又不讲情面,到头来谁都得罪,没几个真朋友。戴笠呢?擅长潜伏,惯会等待,就像一只老狼蹲在阴沟里,时刻准备扑出来。但很长时间,他没有给陈诚下死手,只能静观其变——不是不想,是没机会。

一直等到1943年,形势变了,机会才终于出现。

其实早在1939年,陈诚从第九战区调到第六战区,指挥部设在鄂西恩施,要顶住日军渡江,护住重庆的安全。那会日军气焰嚣张,国内外气氛异常压抑。那几年风声鹤唳,汪精卫、陈公博这些人的投敌让一大帮青年军官憋着一口气。他们不敢明着反抗老蒋,但心里不服气,对国民党里头的腐败早就满腔怨愤。

据说,1940年冬天有一次军训后的茶话会,一位名叫李振的参谋私下里跟几个同事说:“现在的高层,都是吃空饷、贪污舞弊,哪还有人真格抗战?委员长要是再被这帮人包围下去,就是铁打的江山也要垮塌。”年轻人一个个虎视眈眈,不少提议要效仿“西安事变”,搞一次真正的“清君侧”。

这批人在六战区司令部里酝酿,后来有通过“读书会”之名,暗自联系上陆军大学里同样不满现状的同僚。这种军中小圈子,其实当时很多。陈诚虽说对内极为严厉,但对部下的忠诚还是有点自信,比起老蒋习惯“猜疑链”倒没那么警觉。可这些年轻人胆子越来越大,打算搞个“清洗”国民党高层的计划。连“清君侧”这三个字,都成了私下口头禅。

他们知道自己势单力薄,于是伸长触角,一面往大后方发展同盟,一面偷偷搭上线美国教官。别小看那时驻华美军,有几位美国顾问直接跟爱嚼舌根的团级军官讨论过“万一中华政权垮掉该咋办”。有次一位叫哈里·莫顿的美军少校酒后一拍桌子:“你们中国军人应该学会自我更新,不要等外人插手!”这类情绪,蔓延到不少高层青年军官心里。要说美国人真的想换个主子么?其实也没那么简单,但因为战局实在糟糕,舆论就容易燎原。

到了1943年,蒋介石一时起意,抽调陈诚去云南楚雄成立“中国远征军”。他没想到,这等于帮那些在六战区密谋搞事的“清君侧”分子调换了场地。陈诚自己也带了一批心腹,里头就藏了几个意志最强、胆子最大的主谋。

接下来这事,就碰上戴笠得意的节骨眼。军统那年在云南如鱼得水,说句通俗的,云南城的赌场茶馆、商会教堂、收破烂的、跑江湖的,哪个没军统的人?“清君侧”策划的小纸条、誓词手迹,不出几天就落到戴笠案头。更要命的是,军统还摸清,这队人里面有陈诚一个远房亲戚——要知道,这种关系,搁过去已足够定性了。

戴笠兴奋不已,有点像钓鱼人终于钓上一条大鱼。他把内情先献给老蒋,又在私下放话给何应钦,让他回去多打几个电话,小心别被“暗算”。蒋介石一听脸色铁青,表面还装镇定,背后直接令戴笠动手:该抓的抓,该审的审。不用老蒋多说,戴笠立马执行。

这一抓就是大动干戈,楚雄那一役,600多号青年军官全进了大牢。戴笠起先亲自审问,盘根究底,就是逼着他们招认陈诚主使。但让人意外的是,这群青年个个咬紧牙关,不肯落井投石。陈诚因此算是死里逃生,只被撤了远征军司令长官的职务,对外说是“养病”,实际上被冷藏半年。继任的卫立煌懂分寸,也没再敢掀风浪。

东窗事发之后,有十六人被拉去处决。戴笠的目的其实就是“杀鸡儆猴”,给国民党中央一众蠢蠢欲动的将领们好好上一课。这十六人中,有的是公务员子弟,也有地方师长家的独子。后来陈诚再被提起这件事,总是沉默半晌,捏着茶杯不作声。身边的老侍从悄悄说一句:“这世道,真干净人都活不长。”

其实,国民党那摊水搅到这地步,并不只是简单的权争。换作咱们身边的小团体,有几个不搞小圈子、不打小算盘?只不过有的人是韬光养晦,有的人喜欢明刀明枪。你说到底,胜负从来不是单靠谁的才干,就看谁熬得久、谁下得去手。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那帮“清君侧”小青年里,真有人成了高层,是不是历史就会改写?可那十六具尸体和数百人的血泪,早就说明一切——斗争场上,没有干净的赢家。

陈诚后来虽卷土重来,但从此无比谨慎,不再信任任何无根基的“理想主义者”。戴笠的结局嘛,也并未得善终。一场权力的游戏,每个人都是筹码。有些人能活得像人,有些人最后只落得“棋子”的下场。

这故事要真说个明白,恐怕几句闲聊也讲不清。只剩下那些无人念及的名字和一地浮尘,说不清到底谁最对,谁最错。

来源:多才面条Sd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