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突围后:石达开4位亲兵悍将的结局,2人隐居善终藏传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04:16 1

摘要:1863年5月的大渡河,水势比往年更猛,浪头拍着岸边的石头,响声能传好几里地。

1863年5月的大渡河,水势比往年更猛,浪头拍着岸边的石头,响声能传好几里地。

安顺场这块小地方,被清军围得密不透风,连只鸟都难飞出去。

翼王石达开站在河边,眉头拧成疙瘩,身上的战袍还沾着前几日厮杀的血渍。

他身后的太平军弟兄,大多面带疲惫,手里的刀枪都磨得发亮,却难掩倦意。

清军在对岸架起了火枪,黑洞洞的枪口对着这边,时不时有人放冷枪。

“翼王,要不咱拼了!”一个年轻士兵红着眼,攥紧了手里的长矛。

石达开没说话,只是望着湍急的河水,他知道,硬拼就是死路一条。

这时候,四个身材魁梧的汉子挤到跟前,他们是刘远达、韦朝纲、陈仕荣、赖永亨。

这四人打金田起义就跟着石达开,从广西一路打到四川,从没掉过链子。

刘远达是湖南宝庆人,早年是猎户,射箭百发百中,刀法也利落。

韦朝纲来自广西桂平,家里以前是矿工,力气大得能搬起半人高的石头。

陈仕荣是江西吉安的书生出身,却不爱笔墨爱刀枪,计谋多,脑子活。

赖永亨是广东花县人,跟洪秀全是同乡,熟悉地形,最会找突围的路子。

四人对着石达开单膝跪地,异口同声:“翼王,让我们带弟兄们撕开一条口子!”

石达开看着他们,眼眶有点发热,他知道这一去九死一生,却只能点头。

当晚,夜色像墨一样浓,天上连颗星星都没有,正是突围的好时机。

赖永亨带着几个弟兄先摸出去,找准了清军防守最薄弱的西山坡。

那里是片密林,清军觉得太平军不敢往山里钻,只派了十几个兵把手。

韦朝纲拎着一把大砍刀走在最前面,他光着膀子,身上的伤疤在月光下发亮。

摸到清军哨卡附近,他突然发力,一刀就劈倒了最前面的哨兵。

哨兵的惨叫声刚出口,刘远达的箭就射了出去,又放倒两个。

剩下的清军吓得魂飞魄散,转身就跑,韦朝纲抬腿就追,砍得清军哭爹喊娘。

陈仕荣立刻招呼身后的三百亲兵跟上,脚步放得很轻,怕惊动其他清军。

刚冲进密林,后面就传来了马蹄声,清军的援兵到了,火枪打得噼啪响。

“刘远达,你断后!”陈仕荣喊了一声,手里的长剑已经出鞘。

刘远达应声停下,从背上抽出弓箭,一箭一个,把冲在最前面的清军射落马。

他的箭很快就用完了,干脆拔出腰刀,跟清军近战,身上很快添了新伤。

韦朝纲见他被围,回头又杀了回来,两人背靠背,刀光剑影里全是怒吼。

赖永亨带着大部分弟兄往山林深处跑,时不时回头看看,怕落下人。

跑了大概半个时辰,才停下来喘口气,清点人数,三百人只剩两百出头。

陈仕荣蹲在地上,擦着剑上的血,问赖永亨:“后面的清军没追来吧?”

赖永亨往山下望了望,摇摇头:“暂时没有,刘大哥和韦大哥还没跟上来。”

正说着,就听见远处传来厮杀声,两人心里一紧,想回去接应。

刚起身,就见刘远达扶着韦朝纲跑了过来,韦朝纲的胳膊被火枪打穿了。

“快撤,清军大部队来了!”刘远达喘着粗气,声音都沙哑了。

几人不敢耽误,带着弟兄们继续往山里钻,山路难走,好多人崴了脚。

走了整整一夜,天快亮的时候,才找了个山洞躲了起来。

洞里又潮又暗,韦朝纲的伤口开始化脓,疼得他直冒冷汗。

陈仕荣翻出随身带的草药,嚼碎了敷在他伤口上,这是他从老郎中那学的。

“现在咋办?翼王那边还没消息,咱们成了孤军了。”赖永亨蹲在洞口叹气。

刘远达靠在石壁上,伤口还在流血,他咬着牙说:“先把伤养好,再做打算。”

接下来几天,他们靠着采野果、打猎过日子,不敢生火,怕烟被清军发现。

有一次,刘远达出去打猎,碰到了几个清军探子,他屏住呼吸,等探子走了才回来。

这天夜里,四人聚在山洞角落,小声商量出路。

陈仕荣说:“清军肯定在到处搜咱们,不如分开走,目标小,也好活命。”

韦朝纲点点头:“我赞成,等风声过了,说不定还能再聚,继续抗清。”

刘远达没说话,他知道分开意味着可能再也见不到,但这是唯一的办法。

赖永亨补充道:“咱们约定个地方,要是三年后还活着,就去那汇合。”

四人商量好,以湖南和贵州交界的一座破庙为汇合点,然后就分了手。

刘远达带着二十几个弟兄往四川北部走,那里山多,容易藏身。

走的时候,他跟其他三人抱了抱,没说多余的话,转身就进了山林。

韦朝纲伤还没好,陈仕荣把剩下的草药都给了他,让他往云南方向走。

陈仕荣自己则带着五十多个弟兄往江西走,他想回去老家看看,再招兵买马。

赖永亨带着剩下的人往广东走,他觉得家乡人对太平军更亲近些。

分开后,刘远达一路小心翼翼,避开清军的关卡,饿了就吃野果,渴了就喝山泉。

有一次,他们遇到了一群逃难的百姓,百姓说清军在到处抓太平军余党,抓到就杀。

刘远达赶紧带着弟兄们躲进了更深的山里,还改了名字,叫“刘老栓”。

走到四川江油的时候,他发现一个叫“鹰嘴崖”的地方,地势险要,很少有人去。

他就带着弟兄们在那定居下来,开垦荒地,种点粮食,打猎为生。

弟兄们也都改了名字,对外只说自己是逃难来的农民,没人敢提太平军的事。

有个当地的姑娘见刘远达为人正直,又能吃苦,就嫁给了他。

婚后,刘远达生了三个儿子,他从不让儿子们学武功,只教他们种地打猎。

他常跟儿子们说:“安稳过日子比啥都强,别惹事,也别让人欺负。”

偶尔夜深人静,他会拿出藏在床底的一把旧刀,摩挲着上面的缺口,想起过去。

韦朝纲一路往云南走,伤口反复发炎,好几次都差点挺不过去。

弟兄们轮流背着他,给他找水找吃的,走了一个多月才到云南曲靖。

在曲靖,他们遇到了一个同情太平军的老郎中,老郎中给韦朝纲治好了伤。

韦朝纲怕连累老郎中,伤好后就带着弟兄们去了山里,跟刘远达一样开垦土地。

他改名叫“韦石头”,对外说自己是广西来的矿工,矿塌了才逃难来的。

山里的百姓都很淳朴,见他们肯干活,就跟他们来往,还帮他们盖房子。

后来,韦朝纲娶了当地一个寡妇,寡妇带着一个女儿,两人又生了两个儿子。

他从不跟家人说自己以前的事,只是把那把大砍刀藏在柴房的角落。

有一次,儿子翻出砍刀,问他这是啥,他只说:“以前干活用的工具,没用了。”

陈仕荣带着弟兄们往江西走,刚到湖南边界,就遇到了清军的大部队。

清军见他们穿着破烂,又带着刀枪,立刻就围了上来,喊着“抓太平军余党”。

陈仕荣知道躲不过去,就带着弟兄们跟清军拼了,他的剑法虽好,却架不住清军人多。

弟兄们一个个倒下,陈仕荣也身中数刀,最后靠着一棵大树,再也站不起来了。

清军见他死了,还割了他的头,挂在城楼上示众,好多百姓看了都偷偷掉眼泪。

那些没战死的弟兄,有的被清军抓了,有的跑了,从此没了音讯。

赖永亨带着弟兄们往广东走,一路还算顺利,没遇到大股清军。

快到花县的时候,他听说洪秀全已经死了,天京也被清军攻破了,心里凉了半截。

他知道太平军大势已去,抗清的念头也淡了,只想回家看看亲人。

可回到花县才发现,家里人早就因为他参加太平军,被清军杀了,房子也烧了。

赖永亨当场就晕了过去,醒来后抱着烧焦的门框,哭了整整一天。

之后,他带着弟兄们去了广东和福建交界的山区,想隐居起来。

可没住多久,就被当地的团练发现了,团练跟清军通风报信,清军很快就来了。

赖永亨带着弟兄们抵抗,打了三天三夜,最后弹尽粮绝,他跳进了河里。

有人说他被河水冲走了,死了;也有人说他被渔民救了,隐姓埋名活了下来。

但不管哪种说法,都没人再见过赖永亨,他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三年后,刘远达还记得当初的约定,他让妻子照看家里,自己偷偷去了汇合点。

那座破庙早就塌了一半,杂草长得比人还高,他在那等了三天,没见到任何人。

他知道,其他弟兄可能要么死了,要么忘了约定,要么跟他一样不敢来。

回去后,他再也没提过汇合的事,一门心思跟家人过日子,种地打猎。

韦朝纲也记得约定,他借口出去打猎,去了破庙,同样空无一人。

他在破庙的墙上刻了个“韦”字,然后就回了云南,从此安心隐居。

刘远达活到了七十多岁,临死前,他才跟儿子们说自己以前是太平军。

他拿出那把旧刀,跟儿子们讲大渡河突围的事,讲石达开的英勇,讲弟兄们的义气。

儿子们听得眼泪直流,才知道父亲不是普通的农民,有这么传奇的过去。

韦朝纲比刘远达早死几年,死的时候,他把那把大砍刀交给了大儿子。

他只说了一句“别丢了”,就闭上了眼睛,大儿子后来把砍刀当成了传家宝。

后来,刘远达和韦朝纲的后代在整理老人遗物的时候,才发现了当年的秘密。

他们拿着先辈的旧刀,去查史料,才知道自己的祖先竟是石达开麾下的悍将。

刘远达的后代现在还住在四川江油的鹰嘴崖附近,说着湖南口音的四川话。

韦朝纲的后代在云南曲靖开了个小铺子,家里还保留着先辈的旧盔甲碎片。

大渡河的水还在流,安顺场的石头还是老样子,可当年的人大多不在了。

这四位从金田起义就追随石达开的悍将,用不同的方式走完了一生。

有的为了抗清死在了战场上,有的隐姓埋名,在乱世中保住了性命和后代。

他们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就像大渡河的浪花,翻过去就没了痕迹。

但只要他们的后代还记得,只要史料里还有零星记载,这段历史就不算消失。

乱世里的人,就像风中的草,能活下来已经不容易,更别说保住家人。

刘远达和韦朝纲选择隐居,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在绝境中守住了最后的希望。

他们没能继续抗清,但他们把生命延续了下去,这也是一种活着的勇气。

那些战死的弟兄,用鲜血换来了后人的记忆;隐居的人,用沉默守护了家族。

石达开的名字被后人记住,可这些普通的亲兵悍将,同样值得被记得。

他们没有翼王的传奇,却用自己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淡淡的一笔。

不管是战死还是隐居,他们都曾为了自己的信念拼过、闯过,这就够了。

文献来源:

1.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

2. 四川省石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石棉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4. 桂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桂平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 宝庆府志编纂委员会.《宝庆府志》.岳麓书社,2006年版.

来源:历史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