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事变后,石达开远走而李秀死守,背后真相惊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8 15:58 1

摘要:1856年,南京城的天空被阴霾笼罩,一场惊天动地的内讧在太平天国内部爆发,史称“天京事变”。曾经并肩作战、誓言推翻清王朝的太平军将领们,如今却拔刀相向,互相残杀。东王杨秀清被北王韦昌辉带兵突袭,上万支持者惨遭屠戮,鲜血染红了南京城的大街小巷。

1856年,南京城的天空被阴霾笼罩,一场惊天动地的内讧在太平天国内部爆发,史称“天京事变”。曾经并肩作战、誓言推翻清王朝的太平军将领们,如今却拔刀相向,互相残杀。东王杨秀清被北王韦昌辉带兵突袭,上万支持者惨遭屠戮,鲜血染红了南京城的大街小巷。

这场血腥的权力斗争,不仅让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也彻底改变了两位大将——石达开和李秀成的命运。事变后,洪秀全表面上装无辜,将黑锅全甩给韦昌辉,可他后续的一系列操作,却将石达开逼得单干,而李秀成即便被洪秀全百般猜忌,却仍死扛到太平天国亡国。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复杂的故事呢?

天京事变,石达开临危受命

天京事变的导火索,是东王杨秀清的日益膨胀的野心。杨秀清自恃功高,不仅多次假借“天父下凡”打压洪秀全,还对其他诸王呼来喝去,引起了众人的不满。洪秀全虽贵为天王,但在杨秀清的权势压制下,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少,内心的怨恨也与日俱增。

终于,在1856年秋天,洪秀全密令韦昌辉回京诛杀杨秀清 。韦昌辉早就对杨秀清心怀不满,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领三千精兵赶回天京,对杨秀清及其部下展开了疯狂的屠杀。这场屠杀持续了多日,杨秀清全家老小无一幸免,其部下两万多人也惨遭杀害 。

石达开在安庆督师时,听闻天京事变,急忙赶回南京。看到城内尸横遍野的惨状,他痛心疾首,严厉斥责韦昌辉的暴行。韦昌辉不仅不听劝,反而想一并除掉石达开 。石达开连夜缒城而出,逃过一劫,但他的家人却未能幸免,被韦昌辉全部杀害 。石达开悲愤交加,从安庆起兵靖难,要求洪秀全处死韦昌辉,以平民愤 。此时的洪秀全也意识到韦昌辉的行为过于残暴,已经引起了公愤,再加上石达开手握重兵,为了平息事端,洪秀全最终下令诛杀韦昌辉 。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的核心领导层死伤殆尽,洪秀全不得不召回石达开,让他回京辅政 。石达开素有威望,且军事才能卓越,在太平军中深得人心 。他回到天京后,立刻着手稳定局势,恢复生产,重建军队 。在他的努力下,太平天国逐渐从内乱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据《李秀成自述》记载:“翼王与安、福王三人结怨,被忌押制出京,今将通国之兵尽行带去。”可见石达开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 。

洪秀全猜忌,石达开被逼单干

然而,洪秀全并没有真正信任石达开 。经历了天京事变,洪秀全对异姓诸侯王更加猜忌,他害怕石达开成为第二个杨秀清,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于是,洪秀全封自己的两个兄长洪仁发、洪仁达为安王和福王,让他们参与朝政,实则是为了牵制石达开 。这两位王爷既无才能,又无战功,却仗着自己是洪秀全的兄长,在朝中飞扬跋扈,对石达开的决策处处掣肘 。石达开的许多改革措施和军事计划,都因为他们的阻挠而无法实施 。

面对洪秀全的猜忌和洪氏兄弟的掣肘,石达开感到无比失望和愤怒 。他意识到,在洪秀全的统治下,自己根本无法施展抱负,实现太平天国的理想 。1857年5月,石达开在《五言告示》中痛陈“主不察臣忠,信任奸谗”,随后率数千亲卫出走安庆 。他本希望洪秀全能幡然醒悟,召回自己,但洪秀全却没有任何挽留的举动 。石达开无奈之下,只能继续带兵西进,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流寇式远征 。

石达开的出走,对太平天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他带走了许多精锐部队和优秀将领,使得太平天国的实力大大削弱 。此后,石达开转战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虽多次与清军交战,但始终未能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 。1863年5月,石达开在大渡河畔陷入清军重围,为了保全将士性命,他决定“舍命保三军”,向清军投降 。然而,清军背信弃义,将石达开及其部下全部杀害,石达开年仅32岁 。

李秀成崛起,力挽狂澜却屡遭猜忌

石达开离开后,洪秀全只能提拔一些中层将领来支撑局面,李秀成就是在这个时候崭露头角的 。李秀成出身贫寒,早年参加太平军,因作战勇猛、足智多谋,逐渐得到杨秀清的赏识 。天京事变后,李秀成与陈玉成等将领一起,扛起了太平天国的大旗 。他们多次击败清军,先后取得“三河大捷”,拔掉清军营盘六十余座 。1860年初,李秀成又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从杭州千里大迂回奔袭清军围困南京的江南大营,一举解除了清军对南京的围困 ,李秀成也因此被封为忠王 。

然而,洪秀全对李秀成同样充满猜忌 。安庆之战前,洪秀全担心李秀成叛离自己,对他多方掣肘 。李秀成上书天王,希望废安、福二王,召石达开回朝,这让洪秀全大怒,差点将他一撸到底 。后来,李秀成与叛将李昭寿书信往来,洪秀全得知后,禁止李秀成渡江,断绝对他的供应 。在李秀成证明自己无叛变之意后,洪秀全才重新重用他,但依然对他保持警惕 。

为了防止李秀成坐大,洪秀全玩起了分权套路,大肆封王 。他把李秀成手下谭绍光、郜永宽等将领都封了王,让这些人各自为战,互相牵制 。据记载,到太平天国后期,封王人数多达两千七百余人 。这使得李秀成在带兵打仗时,手下十几个王爷各怀心思,难以统一指挥 。湘军将领赵烈文在日记里吐槽:“李逆虽统数十万众,实不能令一人 。”

李秀成为何死扛到亡国?

尽管被洪秀全百般猜忌,李秀成却始终没有离开太平天国,而是死扛到亡国 。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

首先,李秀成对洪秀全有着深厚的“愚忠”之情 。他自幼贫苦,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因此,他对洪秀全感恩戴德,即便受到猜忌和排挤,也始终对洪秀全忠心耿耿 。他为了表忠心,甚至将老母亲送到南京当人质 。在他看来,自己的一切都是洪秀全给予的,只有为太平天国尽忠到底,才能报答洪秀全的知遇之恩 。

其次,李秀成深知石达开出走的恶果 。他亲眼目睹了石达开出走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差点分崩离析 。他明白,如果自己也效仿石达开离开,太平天国将彻底失去希望 。尤其是在1862年的雨花台之战中,李秀成带着30万大军却啃不动曾国荃3万湘军,关键原因就是内部不团结,像听王陈炳文这种人,早就在私底下跟李鸿章勾勾搭搭准备投降 。这让李秀成更加坚定了留在太平天国,尽力维持局面的决心 。

再者,当李秀成掌权时,洪秀全已沉迷宗教幻想,朝堂沦为洪氏宗亲的游乐场 。李秀成在自述里痛心疾首:“主不问国中军民之事,深居宫内,永不出宫门 。”甚至在粮食危机时,洪秀全竟说“甜露(野草)可食” 。在这种环境下,李秀成既失去了另立门户的政治号召力,也缺乏石达开早期积累的人脉资本 。他若离开,不仅难以得到其他势力的支持,还可能被视为叛徒,遭到各方的围剿 。

最后,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将领,肩负着沉重的责任 。他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太平天国的生死存亡,手下还有众多将士和百姓需要他的保护 。他不忍心看到太平天国就这样灭亡,也不愿意放弃那些跟随他多年的兄弟 。因此,他只能咬牙坚持,试图力挽狂澜,哪怕希望十分渺茫 。

1864年7月19日,曾国荃督湘军从太平门攻入南京,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失陷 。李秀成在城破后,护着幼天王洪天贵福突围 。他把自己惯骑的战马让给了幼天王,自己却因战马不得力,渐渐跟不上队伍,最终不幸被俘 。被俘后的李秀成,在与曾国藩的谈话中,流露出屈膝乞降的思想,希望能“招降十要”,以保全太平天国的残部 。但曾国藩对他并不信任,担心他日后会再次反叛,最终还是将他杀害 。李秀成的死,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彻底失败 。

洪秀全对石达开和李秀成这两员大将的猜忌和排挤,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石达开被逼单干,最终兵败身死;李秀成为了所谓的“忠诚”和责任,死扛到亡国 。他们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太平天国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

来源:酥糖去探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