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最杰出的军事家李秀成,军事战略上究竟有哪些失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7 17:26 2

摘要:曾让老谋深算的曾国藩夜半惊醒,匆匆写下遗书,感叹“鄙人心已用烂,胆已惊碎”!他,曾令权倾朝野的李鸿章扼腕长叹,赞其“聪慧明敏,富于谋略,胆气绝伦”!

“战神”陨落,还是“背锅侠”含冤?!

太平天国后期唯一的擎天玉柱,忠王李秀成,为何在巅峰时刻昏招迭出,亲手葬送了半壁江山?

他,曾让老谋深算的曾国藩夜半惊醒,匆匆写下遗书,感叹“鄙人心已用烂,胆已惊碎”!
他,曾令权倾朝野的李鸿章扼腕长叹,赞其“聪慧明敏,富于谋略,胆气绝伦”!

可转眼间,坚城安庆他说不救就不救,繁华上海他说不要就不要,帝都天京被围得铁桶一般,他却仿佛束手无策!

这背后,究竟是“猪队友”太坑,让他“有柴烧不出火焰来”?还是他早已心灰意冷,看透了这“黄粱美梦一场空”?亦或是性格决定命运,他的“心太软”成了致命伤?

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这位“万古忠义”的王爷,到底在想啥!

都说“慈不掌兵”,这话放在李秀成身上,简直是量身定做。他那“仁爱驭下”的好名声,战场外是美德,战场内,有时候可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要了亲命了!

想想安庆之围,那可是天京的北大门,重要性不言而喻。天王洪秀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连下数道金牌,催促李秀成火速驰援。

可咱们这位忠王爷呢?他跟英王陈玉成闹了点小别扭,心里不痛快,加上自己盘算着先去发展江西、湖北的力量,竟然把救安庆这等十万火急的军国大事给“晾”到了一边。

你说他不知道安庆的重要性?打死我都不信!他可是身经百战的统帅。那为啥还磨磨蹭蹭?

说白了,还是“面子”和“小算盘”在作祟。

他可能想着:“哼,陈玉成你小子不是能耐吗?看你先顶着!”这种微妙的心理,让他错过了最佳救援时机。

结果呢?安庆丢了,陈玉成元气大伤,天京的屏障轰然倒塌。这口大锅,李秀成想甩也甩不掉。梁启超都说他“智勇绝人”,可这“智”有时候就被“情”给蒙蔽了。

再说说苏州失守前夕。城里那几个想投降的头头,比如纳王郜永宽他们,早就“身在曹营心在汉”了。

李秀成何等精明,他能看不出来?他在《自述》里也写了,他察觉到了,但念及“旧日之情,不忍揭穿”。

哎哟喂,我的王爷,这都什么时候了,火烧眉毛了,您还讲“江湖义气”?结果呢?郜永宽他们转头就把守将谭绍光给卖了,献城投降。

李秀成自己仓皇出逃,差点成了瓮中之鳖。这种“菩萨心肠”,在残酷的战场上,不就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嘛!他若能学曹操半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狠辣,局面或许还有转圜余地。

这种关键时刻的“心太软”,究竟是李秀成“讲感情,顾大局”的表现,还是他性格中优柔寡断的致命缺陷?这盆冷水,浇得太平天国透心凉啊!

李秀成在军事上是把好手,可一碰到“洋务”,那就有点“赶鸭子上架——不知深浅”了。他对西方列强的认知,可以说始终停留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阶段。

第一次打上海,那是1860年的事儿。当时的李秀成,大概还以为洋人都是“远方的客人”,只要咱以礼相待,他们就能“中立”,甚至帮着太平军孤立清政府。

他特意给驻上海的外国公使发了个“鸡毛信”,说:“兄弟我要带兵过来了哈,你们教堂门口派个人瞅着点,别误伤了。还有啊,你们洋商侨民,门上挂个黄旗,我保证手下弟兄秋毫无犯!”瞧瞧这话说得,多客气,多自信!简直把洋人当成了可以团结的“国际友人”。

可他哪里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刚打完,洋大人跟清政府早就“穿一条裤子”了。

人家英国公使普鲁斯收到信,估计鼻子都气歪了,心里嘀咕:“你算哪根葱?还想指挥我?”嘴上说着“知道了”,背地里早就跟清军勾结,准备给太平军一个“惊喜”。

结果,李秀成大军兴冲冲开到上海城下,迎接他的不是黄旗,而是洋枪洋炮!这一仗,碰了一鼻子灰,损兵折将不说,关键是让他看清了“洋兄弟”的真面目吗?我看未必。

因为到了1862年再攻上海,他似乎还是没完全吸取教训。虽然这次打得勇猛,一度把洋枪队都给干趴下了,但骨子里对西方列强的幻想,恐怕还没彻底破灭。

他始终没能理解,在国家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条铁律。

他想通过军事胜利和友好姿态来争取洋人,殊不知人家早就把太平天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了。这笔“外交学费”,李秀成是交了又交,可惜,直到最后也没能“毕业”啊。

这种对国际形势的误判,是不是也反映了太平天国整个领导层在外交上的短视和幼稚?李秀成这“学费”,交得冤不冤?

李秀成在前方浴血奋战,九死一生,可天京洪秀全那“安乐窝”里,却从来没消停过。“洪家天下”的猜忌和内耗,比清军的枪炮还要命,简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让李秀成焦头烂额。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那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手下的大将们,尤其是战功赫赫的,疑心病越来越重。

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这些草包亲戚,没啥本事,却一个个占据高位,对李秀成、陈玉成这些能打的,那是羡慕嫉妒恨,变着法儿地排挤打压。

干王洪仁玕从香港回来,倒是有点新思想,可也迅速卷入了权力斗争的漩涡。李秀成和陈玉成的关系,也因为洪仁玕的出现和各自的“站队”问题,变得微妙起来,远不如早期那么“铁瓷”了。

这种内部不和,直接影响了军事大局。前面说的安庆救援不力,除了李秀成自己的小九九,跟这种高层不睦、指挥系统混乱也有莫大关系。

洪秀全的指令,有时候就像“小孩儿没娘,说起来话长”,变来变去,让人无所适从。1862年,李秀成第二次进攻上海,眼看就要拿下这个“聚宝盆”了,金陵城中却传来十万火急的命令,让他火速回援。

为啥?因为曾国藩的湘军已经兵临城下,天京危在旦夕!李秀成心里那个苦啊,估计比黄连还苦。上海唾手可得,可“老巢”要被端了,你说他是回还是不回?这不就是典型的“拆东墙补西墙”嘛!

他名为忠王,手握重兵,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常常被天京的“遥控器”指挥得团团转。他不仅要抵挡外部的枪林弹雨,还要时刻提防内部的冷箭和掣肘。这种“既要当爹又要当妈”的处境,让他这个军事统帅,更像个四处奔波的“救火队长”。可这火,是越救越大,越救越旺啊!

面对如此复杂的内部环境,李秀成的军事才能还能发挥几成?他的“失误”,又有多少是替人背了锅?

在太平天国后期,有个叫白齐文的洋人,一度成了李秀成的座上宾。这哥们可不是一般人,他当过“常胜军”的头头,后来跟清政府闹翻了,转投太平军。他还真给李秀成出了个“金点子”。

白齐文劝李秀成:“忠王啊,江南这地方,河网密布,洋人的军舰厉害得很,咱们水师不行,硬碰硬是‘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不如放弃江浙这些地方,一把火把桑树茶林都烧了,房子也毁了,让清妖和洋鬼子啥也捞不着。然后,咱们集中兵力,向北发展,打到河南、山西、陕西去,占据中原。

那里地势开阔,官军水师用不上,咱们骑兵有优势,说不定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开创一片新天地!” 这话说得,有没有点道理?太有了!这简直是釜底抽薪,跳出包围圈的高招啊!

可李秀成呢?他没听。为啥不听?史书上说他“不听从白齐文的计谋”。具体原因,众说纷纭。可能是他觉得江浙是太平天国的根基,经营多年,舍不得放弃,这是“敝帚自珍”的心理。

也可能是他觉得北上风险太大,人生地不熟,后勤补给困难,这是“求稳怕乱”的心态。还有一种可能,是他对白齐文这种“二五仔”心存疑虑,信不过。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在当时还是很有市场的。

结果呢?李秀成选择坚守江南,最后被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三路大军,再加上洋人的舰队,团团包围,成了“瓮中之鳖”。他手下的几十万大军,就在这江南一隅之地,被慢慢消耗殆尽。

每当读到这段历史,总让人扼腕叹息。

假如,只是假如,李秀成当时脑子一热,采纳了白齐文的建议,率领大军北上中原,历史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太平天国的命运,会不会有那么一丝丝转机?

当然,历史没有假如。但这个“错失的北伐”,无疑是李秀成军事生涯中一个巨大的遗憾。这一步棋没走对,后面就真是“一步错,步步皆错”了。

结语

李秀成,这位太平天国的“末代名将”,其军事生涯充满了辉煌与悲情。他既有“智勇绝人”的高光时刻,也有“昏招频出”的黯然瞬间。

他的“失误”,既有个人性格、认知局限的因素,更有时代大潮裹挟、内部政治倾轧下的无奈。他就像一个背负着千斤重担的独行者,在摇摇欲坠的帝国废墟上苦苦支撑,最终却难逃“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悲剧命运。

如果李秀成早几年就看透洪秀全和天京政权的腐朽,他会选择像石达开一样决然出走,另寻出路吗?还是会继续“愚忠”到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下您的高见,点赞、转发、关注我@吴家多姐,咱们下期再聊!

参考文献及作者

《李秀成自述》 (清)李秀成 口述,(清)曾国藩 审定删改

《太平天国史》 罗尔纲 著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一·洪秀全传附李秀成传》 赵尔巽 等撰

《曾国藩日记》 (清)曾国藩 著

《梁启超论李秀成》(据《饮冰室合集》等整理) 梁启超 著

来源:吴家多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