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该机组今年首次出现安全问题,年初时曾有未经分析的核废液被直接排放,连续两次事故让外界对韩国核电安全管理能力产生质疑。
近期,韩国核电站安全问题再度引发关注。
此前日本核废水排放事件已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波澜,如今韩国核电领域又接连出现事故。
据韩国媒体报道,位于庆尚北道庆州市的月城核电站 2 号机组,于 9 月 19 日发生重水泄漏事故,泄漏量约 265 千克。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该机组今年首次出现安全问题,年初时曾有未经分析的核废液被直接排放,连续两次事故让外界对韩国核电安全管理能力产生质疑。
今年 1 月 12 日,月城核电站 2 号机组在正常运行期间,储存罐内约 29 吨未经样本分析的核废液被直接排入海洋。
事故发生后,韩国水力原子能公司紧急关闭阀门以切断泄漏源,韩国原子能安全委员会随即派遣专家对泄漏量、泄漏原因展开调查,并采集核电站附近海水样本检测环境影响。
尽管韩国官方称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含量 “处于平时排放水平”,但未经检测的核废液直接排放仍引发公众对海洋环境及人体健康的担忧。
9 月 19 日的重水泄漏事故发生时,该机组正处于例行停运检修阶段。韩国水力原子能公司监测到泄漏后,第一时间关闭相关核泵。
经韩国原子能安全委员会估算,截至当天中午,累计泄漏重水约 265 千克,且明确泄漏物质均局限在设施内部,未扩散至核电站外,外围辐射水平也未出现异常。
不过短短一年内连续发生两起安全事故,还是让大众对该机组的设备状态与管理流程提出强烈质疑。
事实上月城核电站的安全问题并非首次暴露。2024 年,月城 4 号机组乏燃料储存池曾发生泄漏;2022 年,月城 1 号机组因乏燃料储存池冷却剂泄漏被迫关闭;
2018 年该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导致 29 人受到影响;2003 年,月城 3 号和 4 号机组出现氚浓度上升问题;
2002 年月城 2 号机组就因冷却剂泄漏引发氚浓度异常。频繁的事故记录,让这座核电站的安全性能始终处于公众关注的焦点。
月城核电站 2 号机组采用的是 CANDU 反应堆,这一技术源自加拿大,是全球二代核反应堆中的典型代表,凭借成熟的设计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不少外销案例。
CANDU 反应堆的核心特点是使用低浓度核燃料,同时以重水作为减速剂,此次泄漏的重水正是该反应堆运行过程中的关键物质。
从技术优势来看,CANDU 反应堆的安全性在二代反应堆中表现较为突出,且支持不停堆换料操作,能有效提升运行效率与经济效益。
但该类型反应堆也存在明显缺陷,其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重水,且内部管路系统复杂,这就导致重水内部泄漏的风险相对较高,此次月城核电站的泄漏事故大概率与此有关。
尽管外部安全设计能在正常情况下阻止泄漏物质扩散至外界,保障整体安全,但一年两次事故的发生,让外界不得不思考:问题究竟出在机组本身的设计短板,还是运营管理环节的漏洞?
核电安全始终是全球能源领域的核心议题。回顾核电发展历程,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为代表的第一代核反应堆,在安全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
冷战前中期的核能发展热潮中,曾发生多起核电事故,切尔诺贝利事故只是其中影响最深远的一起,也为全球核电安全敲响警钟。
为提升安全性,二代核反应堆应运而生,CANDU 反应堆与福岛核电站采用的沸水堆均属于这一范畴。相较于一代反应堆,二代反应堆在安全设计上有显著进步,理论上能将事故规模控制在较低水平。
以福岛核事故为例,其严重后果的产生,除超强地震这一不可抗力因素外,日本救援人员连续出现的致命操作失误也是重要原因。目前,欧美国家现役的核电站中,大部分仍以二代反应堆为主。
随着技术不断升级,三代核反应堆进一步提高安全标准,重点强化 “非能动安全” 设计。这一设计的核心逻辑是,在发生意外情况时,安全系统可自动启动,无需人工操作,从而避免因人为失误引发严重事故。
我国当前新建的核电站,已以三代核反应堆为主,技术安全性得到大幅提升。而欧美国家虽早于我国提出三代核反应堆概念,却因工程建设能力衰退,导致三代核电站的建设进度远不及预期。
至于四代核反应堆,理论上具备更高的安全性能,部分设计方案甚至宣称可从根本上消除泄漏风险。
不过目前四代核反应堆的设计路线尚未统一,不同方案间差异较大,部分设计还面临安全性争议。现阶段,四代核反应堆仍处于理论研究与工程试验阶段,其实际安全性能还需长期实践验证。
韩国月城核电站一年内两次事故,再次提醒全球关注核电安全的重要性。尽管核电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安全性逐步提升,但设备维护与运营管理的疏漏仍可能引发安全风险。
在人工智能推动电力需求激增的背景下,核电作为稳定的能源来源,在全球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
公众无需 “谈核色变”,但必须重视核电安全管理。各国应加强核电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完善安全监管体系,推动核电与清洁能源协调发展,让核电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切实守护人类与环境的安全。
来源:靳律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