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贝的预制菜争议还没降温,“东贝”的呼声已经刷爆了全网。有人跑到刘强东微博下留言:“西贝炒不动的菜,东贝来炒!”还有人P出“东贝餐厅”的招牌,调侃“顾客宠我千百遍,我把顾客当奶茶”。这场景像极了当年网友求雷军造卫生巾、喊董明珠卖口罩——每次市场出问题,大家总盼
西贝的预制菜争议还没降温,“东贝”的呼声已经刷爆了全网。有人跑到刘强东微博下留言:“西贝炒不动的菜,东贝来炒!”还有人P出“东贝餐厅”的招牌,调侃“顾客宠我千百遍,我把顾客当奶茶”。这场景像极了当年网友求雷军造卫生巾、喊董明珠卖口罩——每次市场出问题,大家总盼着有个“超级企业家”站出来,当那个拯救众生的“青天”。但这次,刘强东怕是要让大家失望了:开“东贝”?这坑,他比谁都清楚。
罗永浩手撕西贝的视频我看了三遍。他举着手机怼到贾国龙面前:“你说现炒,结果后厨全是料理包!298的儿童餐,肉是冻了半年的,菜是开袋即热的,当顾客是傻子?”贾国龙的回应更绝:“我们300家店,每天现炒8万份菜,怎么可能全是预制的?”结果网友补刀:“除了顾客是现宰的,其他都是预制的。”
西贝的口碑塌得比预制菜的包装袋还快。儿童餐赛道“一贝落”,网友立刻开始“万物生”——“东贝”的呼声就这么来了。在微博、抖音、小红书搜“刘强东+东贝”,能看到成百上千条“请愿帖”:有人说“东哥快开东贝,我天天去吃”,有人算账“京东有供应链,现炒成本低,25元米其林不是梦”,还有人直接@刘强东:“西贝不敢炒的菜,你敢吗?”
这剧情是不是很眼熟?去年“卫生巾刺客”事件,网友冲进雷军微博喊“求雷总生产卫生巾”;今年“预制菜进校园”争议,有人@董明珠“格力做预制菜肯定安全”。本质上,这都是“青天情结”在作祟:遇到问题不找规则、不找监管,总想着有个“大人物”从天而降,用个人能力扫平一切。
但刘强东不是“青天大老爷”,他是商人。网友觉得开“东贝”是“为民除害”,在他眼里,这可能就是个烧钱的无底洞。就像他在品酒会上说的:“我紧张得像贾国龙第一次炒菜。”——他懂流量,更懂什么钱该赚,什么坑不能跳。
说刘强东完全没动心过,可能也不对。毕竟“东贝”这两个字,藏着太多诱惑。
第一个诱惑是“生态位填补”。西贝塌房后,中端餐饮市场确实空出了一块。家长不敢给孩子吃西贝儿童餐了,白领不想花高价买预制菜了,大家需要一个“现炒、安全、不贵”的品牌。这时候“东贝”横空出世,打着“刘强东良心品牌”的旗号,简直是踩着西贝的尸体收割用户。就像当年瑞幸倒了,库迪趁机扩张;滴滴被整改,高德、美团打车抢市场——商业世界,从来都是“一鲸落,万物生”。
第二个诱惑是“流量红利”。刘强东直播炒菜那天,#刘强东黄狗猪头肉# 直接冲上热搜第一。他倒油、起锅、颠勺的视频,被网友剪辑成“东哥厨房争霸赛”,播放量破亿。要是顺势宣布开“东贝”,光是“刘强东跨界开餐厅”这个话题,就能让热搜挂三天。更别说罗永浩可能会来捧场——“罗与罗组合”当顾问,贾国龙隔空“送祝福”,这流量简直是白捡的。
第三个诱惑,藏在京东的战略里。这几年京东猛攻本地生活,外卖业务打得如火如荼,但“到店”板块一直是短板。美团有大众点评,阿里有高德扫街榜,京东手里只有外卖骑手。要是开“东贝”,相当于给自己造了个“到店入口”:顾客在线上下单外卖,线下到店消费,还能顺便买京东的生鲜、家电——这不就是“外卖+到店+零售”的闭环吗?七鲜小厨已经在试现炒模式,把它复制到“东贝”,似乎顺理成章。
但诱惑再大,也架不住一个现实:开餐厅,尤其是连锁餐厅,是个苦差事。
西贝为什么用预制菜?不是贾国龙黑心,是餐饮业的“成本魔咒”逼的。你以为现炒很简单?一个厨师月薪8000,一个店配3个厨师,300家店就是7200万;中央厨房统一预制,一台机器顶10个厨师,成本直接降一半。再加上房租、水电、食材损耗,现炒模式的利润率可能连5%都不到——西贝2024年财报显示,净利润率才3.2%,比京东零售的5.8%低了一大截。
刘强东要是开“东贝”,大概率会遇到三个绕不开的坑:
第一个坑是“规模与品质的矛盾”。网友想要“现炒、便宜、好吃”,但这三个词本身就是悖论。现炒意味着出餐慢,翻台率低,价格降不下来;便宜意味着要压缩成本,要么用预制菜,要么降低食材标准;好吃更难,众口难调,今天有人夸“东贝猪头肉绝了”,明天就有人骂“不如我家楼下馆子”。西贝就是因为想“既要又要还要”,才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刘强东犯不着重蹈覆辙。
第二个坑是“舆论放大镜”。网友对“东贝”的期待,早就超过了一家普通餐厅。他们要的是“反预制菜斗士”“良心商家标杆”,甚至是“餐饮界的海瑞”。可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一旦“东贝”为了盈利用了预制菜,或者涨价5块钱,网友马上会翻脸:“刘强东你变了!你跟贾国龙没区别!”到时候,“东贝”不是“救星”,是第二个“西贝”。
第三个坑是“京东的战略重心”。刘强东早就说过:“京东所有业务,只围绕供应链展开。”品酒会上他炒猪头肉,醉翁之意不在菜,在酒旅供应链;七鲜小厨做现炒,核心是测试生鲜供应链的效率。对京东来说,餐饮只是供应链的“应用场景”,不是主业。要是真把精力放在开餐厅上,那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网友吵着要“东贝”,本质是对预制菜的不信任。但吵了这么久,大家可能连“什么是预制菜”都没搞清楚。
有人说“预制菜就是料理包”,可你家冰箱里的速冻饺子、超市买的腌制牛排,算不算预制菜?有人说“现炒就不是预制菜”,可餐厅提前切好的土豆丝、腌好的肉丝,算不算预制?前同事杨万国说得透彻:“做菜是个连续体,储料、备料、切配、烹煮……根本没法一刀切。”
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是不是预制菜”,而是“安不安全”“值不值价”“标没标清楚”。
西贝被骂,不是因为用了预制菜,是因为“说一套做一套”——广告里喊“现炒现做”,后厨用料理包;298的儿童餐,食材成本可能不到50块,还不告诉顾客“这是预制的”。罗永浩抓住的就是这点:“你卖预制菜可以,但别骗人,别卖高价!”
反过来想,麦当劳、肯德基全是预制菜,为什么没人骂?因为它们明着告诉你“这是预制的”,价格透明,卫生有保障。你买个巨无霸,知道面包是工厂烤的,肉饼是中央厨房做的,但你信它不会吃坏肚子,这就够了。
所以预制菜的出路,不在“东贝”式的“现炒拯救者”,而在两条线:一是监管要跟上,强制标注“预制成分”“储存条件”“生产厂家”,让消费者有知情权;二是企业要老实,别把预制菜包装成“现炒匠心”,价格要匹配成本,别当“刺客”。
可现在呢?监管标准还没统一,有些商家把预制菜当“现炒”卖,价格翻好几倍;消费者被“科技与狠活”的谣言吓怕了,看见“预制”两个字就觉得是“化学品”。这种信息差和信任危机,才是预制菜最大的坎。
网友盼着刘强东开“东贝”,就像盼着“包青天”断案——觉得只要有个“大人物”出手,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可这种“青天情结”,恰恰暴露了市场的脆弱:我们习惯了用情绪代替理性,用“喊话企业家”代替“推动规则”。
雷军没造卫生巾,女性用品市场也没塌;刘强东不开“东贝”,预制菜也不会没人管。市场的问题,最终还要靠市场解决:西贝丢的份额,会有其他餐厅抢;预制菜不透明,会有商家靠“明厨亮灶”“成分公开”杀出一条路;消费者觉得贵,自然会用脚投票,倒逼商家降价。
刘强东说得对:“开东贝是打趣网民。”他的聪明之处,在于看透了这场闹剧的本质——大家骂西贝,不是恨预制菜,是恨“被欺骗”“被收割”;喊“东贝”,不是真想吃刘强东炒的菜,是想找个出口发泄对市场乱象的不满。
所以,与其盼着“东贝”救场,不如多问几句:监管能不能把好“标注关”?商家能不能老实“明码标价”?我们自己能不能分清“安全问题”和“口感偏好”?
毕竟,拯救预制菜的,从来不是某个企业家的“良心”,而是透明的规则和成熟的市场。至于“东贝”?就让它停留在网友的段子里吧——刘强东要炒的,从来不是菜,是京东的供应链;我们要等的,也不是“青天大老爷”,是一个不用喊“东贝”也能放心吃饭的市场。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