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造神”陷阱,央媒新闻亲自发声,才18岁的全红婵不该被误解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15:57 1

摘要:在她奥运夺金的那一天,就有数十条关于“全红婵”的商标申请被火速提交。她的名字,在一夜之间,从一个运动员的代号,变成了一块谁都想来分一杯羹的商业招牌。

“上了大学要退役?”“全红婵还能不能再胖点?”

成绩下滑、体型走样、保送大学,多次为国争光,如今却深陷舆论的漩涡。

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纷纷发声,被“造神”陷阱推上神坛,18岁的全红婵到底冤不冤?

短短4年时间,全红婵这个名字,便已不再仅仅属于她自己。

在她奥运夺金的那一天,就有数十条关于“全红婵”的商标申请被火速提交。她的名字,在一夜之间,从一个运动员的代号,变成了一块谁都想来分一杯羹的商业招牌。

流量的狂欢,很快演变成了真假难辨的闹剧。短视频平台上曾疯传她为母校湛江体校捐款四百万,消息传得有鼻子有眼,最后逼得校方不得不亲自出面辟谣。

故事编造得再离谱,终究伤害有限,但当AI技术入场,这场闹剧就迅速滑向了失控的黑洞。

有人用AI克隆了她的声音,让她在视频里字正腔圆地推销土鸡蛋;有人则通过AI换脸,将她的面孔嫁接到别人的身体上,进行着五花八门的商品演示。更离谱的是,这些不法分子还把孙颖莎、王楚钦的名字也牵扯进来,构建了一个虚假的冠军代言矩阵。

这种伤害是会蔓延的,有人仿冒她家人的账号,利用AI合成视频直播带货,卖出去的却是假蜂蜜。被骗的消费者维权无门,愤怒地将矛头指向了全红婵的家人。

她的哥哥全进华,一个只想本分做助农直播的年轻人,不仅要一遍遍地向公众澄清家人从未带货,还要忍受“蹭热度”、“赚烂钱”的无端指责。

当一个人的形象可以被随意克隆、声音可以被任意伪造、家人被无辜牵连时,“全红婵”这个符号,已经被流量彻底“物化”,成了一件可以被抢注、被编造、被利用的虚拟资产。

公众对“天才”的期待,是静止且完美的。他们希望全红婵永远是那个跳出“水花消失术”的瘦小女孩,却忘了,她也是一个会长高、会长胖的18岁少女。

身高增长7厘米,体重增加7公斤,这是再正常不过的青春期发育,却成了她竞技生涯中一道最坎坷的难关。网络上,有人翻出她以前的照片,一帧一帧地对比,那些“比水花还尖锐”的评论,毫不留情地砸向她。

身体的变化,直接冲击着赛场上的表现,她赖以成名的杀手锏动作207C,一度在比赛中得分骤降三成。为了适应新的身体,她每天要进行长达8小时的适应性训练,核心训练时长增加了30%,一个分解动作,一天就要重复上百次。

脖子和手臂被晒得黝黑,肌肉线条紧绷,这是她与发育期对抗留下的印记。不久前,她还因伤病缺席了新加坡世锦赛。著名跳水运动员高敏曾提及,同队的陈芋汐在发育期也依然维持着极高强度的训练,这条路,每个女跳水运动员都走得异常艰辛。

身体被审视,学业同样被偏见包围。

9月13日,她像所有新生一样,背着双肩包,低调地在暨南大学排队报到,简单的穿着,却被一些人批评为不符合冠军身份。由于运动员特殊的成长路径,她的文化水平也遭到质疑,甚至有人断言她“肯定跟不上大学的学习进度”。

开学典礼上,坐在第一排的她,在佩戴校徽时,手微微发抖,那种紧张和胆怯,是褪去冠军光环后,一个普通新生最真实的反应。

在这个维度里,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其正常的成长、不可避免的伤病、朴素的个人选择,都因不符合“完美天才”的僵化设定,而遭到了无情的否定和攻击。

深陷舆论的漩涡,全红婵和她的家人,并没有选择完全被动地承受。他们用一系列朴素而真诚的行动,努力在被符号化的公众形象之外,拼凑出一个真实、立体的自我。

她没有像很多人预想的那样,利用大学生活进行任何形式的炒作,社交媒体上安静得像个“小透明”。相反,她选择将那件极具纪念意义的奥运出场服捐赠给学校,这是一种超越了“作秀”的真诚回馈。

她会记得从老家带特产给师长苏炳添,这是典型的“邻家女孩”式的朴素情感。在校园里被认出后,她会羞涩地低头走开,这既是内敛的性格使然,也是在公共空间中,对自我隐私的一种被动守护。

面对网络上的侵权和谣言,她的家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战斗。哥哥全进华一次又一次地公开澄清,努力维护着家庭的声誉。他坚持做助农直播,是想将那些不由分说涌来的流量,转化为对家乡有益的实际行动,而不是简单的个人变现。

幸运的是,权威的声音也在为她正名。《人民日报》发文批评围绕她的种种乱象,央视网也提醒公众,要给予运动员足够的私人空间,理解他们首先也是一个普通人。这些来自官媒的声援,像一束光,帮助她在被撕裂的舆论中,找到了一丝平衡。

这些行动或许微小,但它们共同勾勒出一个在巨大压力下,依然保持本真、努力承担责任的个体形象。这是对“物化符号”和“被审视的身体”,一种最有力、也最无声的反抗。

结语

全红婵的困境,其实是这个时代流量逻辑对个体异化的一个残酷缩影。

公众需要学会区分,那个在十米台上追求零水花的,是作为竞技符号的“奥运冠军”。而那个在大学里会害羞、在发育期会烦恼的,是作为一个成长个体的“18岁女孩”。

真正的支持,从来不是将一个人捧上神坛,然后在她出现一丝“不完美”时,又亲手将其打碎。而是理解并尊重她作为一名顶尖运动员的艰辛,也包容和保护她作为一名普通少女的成长烦恼与个人空间。

请让掌声和期待归于赛场,将安宁与尊重还给生活。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2025-09-14《开学了!全红婵入学暨南大学》

扬子晚报2025-08-20《文化杂谈|全红婵“被带货”土鸡蛋,AI克隆受害者名单不能再加长了》

来源:卸岭力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