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胡琏孙子、孙女带着两罐陕西老家泥土,来到金门祭奠祖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1 14:06 1

摘要:2019年6月22日,金门岛起了一阵风,天也不算蓝也不算灰。胡琏的后人胡敏越和胡敏珍拎着两罐泥土,从陕西一路折腾到了这里。普通人不会惦记这一天,对他们家来说,不普通到了极点!那是胡琏去世42周年的祭日,一家人不远千里,只为了纪念牌下撒点乡土,也不知道谁能懂这样

2019年6月22日,金门岛起了一阵风,天也不算蓝也不算灰。胡琏的后人胡敏越和胡敏珍拎着两罐泥土,从陕西一路折腾到了这里。普通人不会惦记这一天,对他们家来说,不普通到了极点!那是胡琏去世42周年的祭日,一家人不远千里,只为了纪念牌下撒点乡土,也不知道谁能懂这样的执拗?

泥土是亲手从老家带来的。胡敏越说,一罐来自胡琏亲生的那座半坍塌土屋,另一罐则是小时候跟着祖辈祭拜过的祖坟地。照片里,胡敏越和胡敏珍捧着泥罐站在纪念碑下,脸上没什么表情,说不上悲伤,也不像是高兴。有人围观,安静地站着,风吹得衣袖有些浮动。

临近仪式尾声,两人默契地将泥土撒向金门海面。那片海里,胡琏的骨灰也被洒下过。他们动作很轻很慢,好像生怕打扰什么。胡敏越说,这么做是念爷爷回来,胡敏珍讲中国出了胡琏,有后代,责任就得扛起来。听起来认真,有那么点宿命色彩,但谁又真的理解?

说起胡琏,国民党那批将军里,名字响得很。蒋介石手底下,胡琏是一员悍将。1944年,他管十八军。那年大别山风声紧,毛泽东发电报点名十八军胡琏,虎猛狐狡,谁见了都要避一避,保住资本,好等机会翻盘。能让毛主席专门提醒的人,这份分量没几个能有。

胡琏1907年生在陕西华县赤水镇南会村,一个穷地道的村子。1925年还是少年,进了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母亲王氏送他离家,眼泪没停过。没想一别,竟是生死。后来胡琏走完他的军阀路线,这场别离,成了人生分水岭,也没人能预料之后的路会怎样。

胡琏的一生,最出名的莫过于1943年的石牌保卫战。石牌是湖北宜昌一道门户,上头的压力大,下面的战士顶着枪林弹雨。日军不拿下石牌,四川就进不去。蒋介石下了死命令,石牌就像中国的斯大林格勒,拱卫重庆。江防军,胡琏领兵,死守石牌,没命令谁都不许撤退,连坐法摆那儿,没人敢退缩!

胡琏担着师长,刚领任务,誓师动员,血战到底。给家里写诀别信,跟妻子曾广瑜说完家贫、子幼、老母孤苦,坦然交代,身死为国。不留遗憾,金表、水笔、日记本,聊做纪念,说到这里竟没有丝毫矫情。他说“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欢乐。”有时候,对于战争的觉悟,比家国要重,这种话讲出来硬碰硬,信里没多少扭捏。

部下这样形容他,“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骡子”,勇气像斗牛,子弹乱飞也不躲。在战场上,他从不低头,不慌不乱。这种劲头有点倔,有人说是天生带来的。最后石牌拿下,胡琏成了国民党里的打虎英雄,一战成名,可他自己,好像没给自己留退路。

国共内战一过,国民党败退,胡琏随蒋介石去了台湾。作家都梁在小说《亮剑》里写的楚云飞,据说原型就参考了胡琏。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楚云飞也是黄埔出身,也有一身胆魄,最后在台澎,不得善终。电视剧里那个转身离开的人,是不是胡琏,没谁讲得清楚。

台湾媒体对胡琏褒奖颇多,“豪迈、坚强、机警、善统帅”,磨练已久,“难得之将才”。这种说法听着很高,但实际呢,评价两极。有人说他知进退,也有人觉得他太强硬,甚至有些时候,正因为这样,他才把自己困在了那座孤岛。到底得还是失,这里有点暧昧。

晚年的胡琏,他突然不像个将军了。68岁考进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一节课没落下。病重时还埋头画家乡老屋,指着图跟子孙讲家乡故事。有人觉得这很温情,也有人说“这人之前冷得像铁一样”,悔不悔过去的统兵生涯?没说清。

1977年6月22日晚9点半,胡琏去世。心梗抢救无效,七十岁。身后事交代得特别清楚,骨灰要海葬,在大小金门之间。子孙照着办了。金门海风大,骨灰流进海水,那条线接不上头。

胡敏越和胡敏珍后来没留在台湾,常到大陆来办事,也经常参与各种纪念。不避讳,说起来大大方方。2023年5月27日,两人去了湖北宜昌,参加石牌保卫战十周年纪念。他们也会跟后人聊聊爷爷的军功,每次说法不一样,有时候更看重那份责任,有时候又觉得历史和个人没那么大关系。

石牌保卫战这段,于宜昌这座城来说,是记忆。地方志里记得很细,碑文记得很早。当地官方数据显示,战后伤亡接近一万人,防线未破。有人说这是一场残酷的胜利,也有人觉得不过是历史节点,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行。

一些史料还在网络上流传,黄埔出身的军人有狠劲,但也有柔情。胡琏性格里,刚和柔一直在拉扯。成就高的背后,付出大。但不少台湾媒体的写法偏赞,大陆网络讨论看法却不一致。现在看他家后人频频往返两岸,身份变得模糊,历史人物后代的真实处境也不再有什么神秘。

接着说,胡琏后代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连接家乡,每一次祭祀仪式其实都是争议和矛盾的延续。他们不算局外人,却也不一定是当下社会的主流。有人觉得这只是做个人情怀,也有人质疑是某种历史责任。每次泥土撒下海,很难分清到底是纪念亲人,还是象征着家国情怀?或者说,两者也许本就说不清楚。

这些故事放到今天,意义究竟多大?不少年轻一代已不关心,但历史有惯性,人物的细节会随着讲述变得丰满。但也真没必要夸大什么。每一个家庭的纪念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胡琏的故事也一样,悲壮里也有矛盾。后人扛着责任感走完这一段,未必就是正确选择。

也有网友觉得,胡琏其实不够传奇,这些纪念未免太过隆重。但不隆重怎么行呢?家族记忆本身就不需要太多外界认同,自己走自己的路。

胡敏越和胡敏珍的行动,好像把过去和现在的界限打乱了。他们站在纪念碑前,撒下泥土,既是个人回望,也是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走完仪式,也许再不会有什么感想。家国责任、个人命运,在时间洪流里变得模糊,谁又能分得清到底最重要的是什么?

全篇讲下来,胡琏、他的后人、战役和泥土,交织在一起。多少是真情,多少是仪式,多少是后代的选择?没人可以给出准确答案。讲述到这,也许能明白,每个人的故事最终只是在生活和历史的缝隙里留下一条线,不需要被放大,也不值得被遗忘。

来源:无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