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写作巨头更值钱了?三步完成 “反颠覆” 转型,活成行业天花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1 15:24 1

摘要:2022 年底,OpenAI 的 ChatGPT 横空出世,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科技界掀起巨浪。

2022 年底,OpenAI 的 ChatGPT 横空出世,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科技界掀起巨浪。

连拥有超 3000 万日活用户的写作辅助工具 Grammarly,都显得岌岌可危。

它的核心业务 —— 语法修正、句子润色,一夜之间成了新兴 AI 巨头的基础功能。

可让人意外的是,Grammarly 没被浪潮淹没,反而完成了精彩的战略反击,从传统工具蜕变成行业天花板。

Grammarly2009 年成立时,就把人工智能当核心驱动力。

十多年来一直打磨写作辅助能力,靠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能精准检测拼写、语法错误,还能给措辞和风格建议。

AI 早就是它的 “血脉”,这也为后来对接大模型打下了基础。

在 ChatGPT 出现前,Grammarly 已经积累了庞大用户群:日活超 3000 万,年营收超 7 亿美元。

这些用户带来的海量语料和反馈,不仅优化了它的 AI 模型,还筑起了对手难跨的数据护城河。

更关键的是,Grammarly 深度融入用户写作场景。

它以浏览器插件、应用内嵌等形式,和超 50 万款应用、网站集成,几乎覆盖所有文字输入场景。

这种无处不在的存在,被团队称为 “AI 高速公路”,能把 AI 能力送到用户工作的每一处。

ChatGPT 等通用大语言模型崛起时,很多人觉得 Grammarly 要完了。

但它的高层没被动防御,反而决定主动拥抱生成式 AI,重塑公司使命和愿景。

2023 年 3 月,也就是 ChatGPT 发布仅 4 个月后,Grammarly 就推出了生成式 AI 功能 “GrammarlyGO”。

这相当于把 ChatGPT “请进门”,用户在原有界面就能一键调用 AI 生成或改写内容。

GrammarlyGO 不只是简单调用 ChatGPT,还用到了多年积累的上下文理解能力。

它能识别用户所在的应用环境、文本用途,还能调用预设的写作风格,把这些信息融入生成过程。

比如写邮件时,它能读懂邮件链上下文,给 “我有兴趣”“婉拒” 这类一键回复提示;

商业场景里,会按企业品牌语调和专业角色要求生成内容。

而且 Grammarly 一直重视数据隐私和企业安全,企业用户更信任它 —— 毕竟能在熟悉的 App 和网站里无感用 AI。

同时,Grammarly 还重写了愿景,不再局限于 “语法检查”,要做 “AI 原生的生产力平台”。

这一转型离不开新任 CEO 希希尔・梅赫罗特拉,他曾是 YouTube 产品和工程负责人,也是 Coda 创始人,2023 年底随 Grammarly 收购 Coda 加入。

他认为大模型不是威胁,而是把 Grammarly 升级成更广阔平台的机会。

有了清晰愿景,Grammarly 近两年动作不断,从单一工具升级成多功能 AI 生产力套件。

首先是收购 Coda,这是一款集文字、表格、应用于一体的文档平台,早就探索过 AI 助手。

这次收购补全了 “文档创作” 环节,为 AI 协同办公版图打了基础。

2025 年 8 月,Grammarly 又一次性推出 9 个全新 AI 助手,专门针对学术和专业写作场景,帮学生和教育工作者。

比如 AI 评分器,能按评分标准和课程信息给反馈、估分数,指导修改;

引文查找器能找可靠来源支撑论点,还能自动生成引文。

2025 年 9 月,Grammarly 还宣布扩展计划,新增对西班牙语、法语、葡萄牙语、德语、意大利语的支持。

这是它首次突破英语范畴,新功能包括实时语法拼写校正、段落级改写、内联翻译 19 种语言,能帮用户不用切换应用就完成写作和翻译。

基础技术优势是暂时的,真正的护城河是用户信任、工作流集成和对垂直场景的理解。

Grammarly 就是把十多年的 “专业、可信” 品牌资产,和大模型能力结合,才有了独特优势。

面对新技术,不能只加个新功能,要让新技术和核心优势产生化学反应。

工具容易被替代,但深度融入工作流的平台粘性强。

Grammarly 通过收购 Coda 等动作,正从 “写作工具” 变成 “沟通平台”,筑起坚固壁垒。

在AI 时代里,传统企业只要找对方向、主动求变,就能活下来甚至成行业领军者。

对创业者来说,它的 “反颠覆” 之路,值得好好研究借鉴。

文章/花开富贵

Grammarly从General Catalyst融资10亿美元打造人工智能平台

2025年05月29日 22:43 环球市场播报

来源:聆听娱纪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