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者的“屏蔽力”:如何一键关闭外界干扰,守住内心清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02:00 1

摘要:隐士问:“可闻茶香?”书生答:“自然。”隐士复取木盖覆于壶上,霎时壶中声响俱寂,唯余一缕轻烟自盖隙袅袅升起。隐士曰:“声扰如沸水,屏蔽非逃世,乃择其清者而纳之。”

江南梅雨时节,有位书生终日闭门苦读,却总觉心神不宁。窗外车马声、邻人笑语声、甚至雨打芭蕉声,皆成困扰。

他遂向山中一位隐士求教。隐士不语,只取一铜壶注水,投茶叶于其中,置于小火上慢煮。壶中水渐沸,茶叶舒展,清香四溢。

隐士问:“可闻茶香?”书生答:“自然。”隐士复取木盖覆于壶上,霎时壶中声响俱寂,唯余一缕轻烟自盖隙袅袅升起。隐士曰:“声扰如沸水,屏蔽非逃世,乃择其清者而纳之。”

世人皆处红尘喧嚣中,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各种声音不绝于耳。心为形役,神为物扰,何以守得内心一方清明?

古人早有智慧:《道德经》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纷繁外象固然迷人眼目,然真正扰乱心神的,实乃内心对外界的过度反应。

《大学》开篇即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谓“知止”,正是识别干扰之源的能力。

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少年时曾于岳麓书院苦读。同窗中有终日高谈阔论者,有携酒肉欢宴者,唯阳明独坐一隅,心如止水。人问其故,答曰:“心外无物,外扰皆由心生。”

他并非听不见喧哗,而是培养了“听而不闻”的功夫——能感知外界声响,却不令其入心扰神。

识别干扰的关键在于建立内心的“警戒线”。一如古人设烽火台观敌情,心中有数,方能及时应对。

清代名臣曾国藩每日静坐半时辰,名为“检点此心”,实为审视一日之中何种人、何事最易扰动心绪,久而久之,便知何当避,何当纳。

《庄子·达生》篇有言:“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又说:“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庄子认为,只有舍弃那些耗费心神的多余之事,才能保全精神,与天道相合。

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时,反而创作出前后《赤壁赋》等传世名篇。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这种“不为人识”的状态,正是他主动屏蔽官场浮名、世情俗议的结果。

断舍之道,非是全然的避世,而是有选择的接纳。如同园丁修剪枝桠,不是为了伤害树木,而是为了让主干更茁壮。

清代学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到阅读之道时说:“读书如服药,多服不如少服之有效。”信息过载时代,此理尤为真切。

《周易》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唯有在寂静中,才能感通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

这种观心的功夫,正是培养屏蔽力的核心。

唐人李翱曾问道于药山禅师。问:“如何是道?”禅师指天上云、瓶中水,曰:“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顿悟,作诗云:“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得道之人,心境如云水般自然,不为外境所转。

守静之功,在日常之中便可修习。古人读书有“三年不窥园”之专注,作画有“解衣般礴”之忘我,皆是屏蔽外扰、专注一时的功夫。

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至忘我境界,题诗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种“冗繁削尽”的功夫,何尝不是一种艺术上的屏蔽力?

屏蔽力非天生而有,需日后天修炼。曾国藩在家书中总结出“静坐三法”:一曰节欲,二曰节劳,三曰节饮食。实则这三者都是通过约束身体以达到心神宁静的方法。

古人修炼屏蔽力有许多具体方法:宋代文人流行“日课”,即每日固定时间读书写作,雷打不动;明代学者吕坤提出“三寡”诀——“寡思以养神,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

清代名臣张英在《聪训斋语》中教导子弟:“凡人之一生,必当有屏绝外扰、专精一事之时。”

这些方法的核心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其精神:通过日常的有意识选择,逐渐培养心灵的自主能力。如同练习书法,初时需刻意端坐、凝神静气,日久则自然笔随心动,意到笔到。

程颢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有心静如水,方能映照万物本来面目。屏蔽力不是与世隔绝,而是在纷繁世界中保持内心自主的能力。

一如文章开头那个煮茶的故事:壶水沸腾是外界纷扰,茶香是我们可以选择接纳的美好,而木盖就是我们的屏蔽力——不是完全隔绝,而是有选择地接纳,让喧嚣止于外,让清香盈于内。

今日世界较古人时代喧嚣何止百倍,信息如潮,众声喧哗。然而人心古今同一,都需要一方宁静天地以安身立命。培养屏蔽力,正是这个时代的必修课。

《菜根谭》中的智慧至今依然适用:“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守住内心清明,不为外扰所动,方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中,活出真正的从容与自在。

——————END——————
温度/态度/深度/情怀

来源:福建文化志愿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