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有人嘀咕,交着几百块会员费,买一包“能冻两年”的西兰花,怎么想都不划算
山姆被曝在卖保质期24个月的冷冻“西兰花”,官方回应:商业速冻、-18℃储存
热搜起于9月19日,话题一出,评论区立刻被分成两派
有人觉得厂家把话说清楚、保质期标明白,能接受;
也有人嘀咕,交着几百块会员费,买一包“能冻两年”的西兰花,怎么想都不划算
我能理解这股情绪,毕竟大家刚从“预制菜是不是进校园”的争论里走出来,难免对“冷冻”“长保质期”敏感
先把信息摆正
这次被讨论的并不是一整包单独的西兰花,而是一款“冷冻混合蔬菜”,里头有西兰花、豌豆、胡萝卜、红甜椒、荸荠、玉米笋、双孢蘑菇七种搭配,包装上明确写着需在-18℃及以下冷冻保存
袋子打了小孔,别慌,那是透气孔,用来防止袋内气体鼓胀导致破包
还有一句提醒挺关键:解冻后不要再复冻,这是所有冷冻食品的基本纪律
记者联系山姆门店,一线工作人员给的解释不复杂
这些蔬菜是先分拣、切割、清洗,然后做“单体速冻”,不是把一堆菜抱团儿冻在一坨里,快速降到-18℃以下锁住口感和营养
为什么能保质24个月?
他们的说法是这标准经过科学验证,链路上也要靠冷链运输和门店的储存温控去保障
客服还补了一句:如果买回去有问题,售后直接处理
这态度没毛病,关键看执行
问题回到原点,冷冻蔬菜到底能不能吃、值不值?
三沙市官方此前做过辟谣,极低温环境下蔬果的酶活性会被压住,微生物也不爱长,腐败和营养流失都能显著减少
这其实是冷冻技术的初衷:把收获时的“鲜”,锁在低温里
你冰箱里那袋蓝莓、玉米粒、毛豆仁,本质上都一样
更重要的是分清楚“商业速冻”与“家用冷冻”的差别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副主任谢庆超解释,商业速冻追求的是半小时内把食品中心温度拉到-18℃,对品质和营养的影响更小;
而家里冰箱慢悠悠地冻,可能要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冰晶长得大,口感就被破坏了
所以别拿家里冻一晚的韭菜饺子,去类比工厂流水线下来的单体速冻蔬菜
防腐剂是不是必须?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说,像这种长保质期的预制类产品,工艺成熟,靠的是温度与时间的控制,不需要额外加防腐剂
这句话提供了一点底气,但也提醒我们:窗口里那句“解冻后勿复冻”,不是客套话,操作不当照样会坏
说点生活里的场景
加班回家,冰箱里只有空矿泉水瓶和一袋混合蔬菜,热锅下油,蒜片一爆,蔬菜下锅翻两下,盐和胡椒一撒,五分钟出锅
对于很多城市打工人,冷冻蔬菜不是“偷懒”,是避免点外卖的一种折中,也是减少浪费的办法,买菜来不及、放坏了更心疼
当然,值不值,就要回到价格与体验:同样的胡萝卜和西兰花,买新鲜的可能更便宜,但要洗要切,还得赶时间;
买冷冻的多付的是“时间费”和“稳定性”
再把镜头推远一点
2024年全球有机冷冻蔬菜市场规模已到1200亿元,预计2030年涨到2500亿元,年复合增长10.2%,亚太尤其是中国、日本、印度,贡献超过35%
增长背后是两股力量,一是大家更在意健康和营养稳定性,二是供应链和冷链基础设施在完善,能让“田间到舌尖”的温度和时间更可控
可现实的焦虑也并非空穴来风
预制菜话题这两年一路延烧,9月15日有餐饮企业宣布多款餐品改为门店现做,舆论场上“透明与告知”的呼声越来越高
监管也在跟进
从2025年4月起,广东将执行《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产品名里要标清“预制菜”或“预制菜肴”,核心原料的投料量或含量也得写明;
上海计划在部分餐饮企业先行试点预制菜明示;
湖南提出要加大餐饮环节预制菜使用告知力度
这些动作不是卡谁的生意,而是解决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不安
回到山姆这单
起因很简单:9月19日话题登上热搜,大家各抒己见;
随后门店和客服回应,强调工艺和冷链,称24个月保质期经过科学验证,可放心食用;
结果是观点仍旧分化,但安全性层面已有明确表态;
最新进展暂时没有更多
在我看来,这已经不是一包蔬菜的事,而是一个信任题:厂商到底能不能把工艺、冷链、时间点讲细讲透,消费者能不能学会读懂包装、读懂标签
那究竟该怎么选?
我有几条“土办法”,你不妨参考
先看包装信息是否完整,尤其是温度、保质期、产地、工艺描述;
拿在手里晃一晃,能感觉每颗蔬菜是“粒粒分明”,而不是抱成冰砖;
看袋内是否霜化严重,说明可能经历过温度波动;
买回家别在室温里拖着解冻,按包装说的来;
最重要的一条,解冻后不要复冻
一个细节也许你会忽略:
-18℃不是“差不多”,商超和家庭冰箱的实际温控差异很大,家庭冷冻室经常达不到并保持稳定的-18℃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样的菜,商用速冻能扛两年,家里冻半个月就“失鲜”
价格与“会员值不值”的争论,我愿意这样看
如果你常做饭,冷冻蔬菜能帮你降低临时买菜的频次,减少浪费,算上时间账也许就值;
如果你在意口感的极致新鲜,或者对“冷冻”三个字天然抗拒,那就去菜市场挑当天的,那份满足感也值钱
关键是选择权在你手里,而不是被“热搜”裹挟
把话说重一点
别把冷冻蔬菜妖魔化,也别把它神化成“营养更好”的万能解,技术能做的是尽量接近收获状态,剩下的是供需与价格的平衡
企业该做的是透明,标识别打擦边球;
监管要做的是把标准落到实处,别让好政策只停在新闻里;
消费者要做的是别怕问,别嫌麻烦,多读两行小字
这件事也让我想起家里那位嘴挑的老人
他吃东西就一个标准,好不好吃,心里有没有底,吃完肚子舒不舒服
所以讨论到最后,还是回到真实体验:你愿不愿意一周里用两三次冷冻蔬菜来解决忙碌日子的晚饭,你吃完觉得好不好,这比“能不能冻两年”更重要
至于这次的热搜,我更关心接下来会不会有更清晰的追踪,比如温控记录如何公示、冷链过程如何抽检、售后响应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干脆
一包蔬菜的风波,考验的从来不是公关语句,而是流程、细节和诚意
如果能把这些都做到位
“两年保质期”就不再是惊悚标题,而是一个被解释清楚的技术参数
而当信息流动起来
我们每个人在商超货架前,也才能更笃定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信源资料
金羊网:《山姆门店回应卖冷冻2年的西兰花:经科学验证,可放心食用》-2025年9月20日。
南京广播电视台:《突然被曝!山姆超市,又出事了!》-2025年9月19日。
新华网:《新华视点丨关于预制菜,必须厘清的几个问题》-2025年9月15日。
来源:萌宠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