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自光武中兴奠定根基,历经明、章二帝的持续发展,一度呈现繁荣景象。然而,进入中期后,王朝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丛生,社会矛盾激化,曾经兴盛的东汉王朝逐渐走上了衰败的道路,这些深刻的历史变革与动荡在《后汉书》中有详实的记载。摘要:东汉自光武中兴奠定根基,历经明、章二帝的持续发展,一度呈现繁荣景象。然而,进入中期后,王朝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丛生,社会矛盾激化,曾经兴盛的东汉王朝逐渐走上了衰败的道路,这些深刻的历史变革与动荡在《后汉书》中有详实的记载。
汉和帝时期,东汉中期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外戚势力开始强势崛起。和帝即位时年仅十岁,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氏家族因此权倾朝野。窦太后的兄长窦宪被任命为侍中,内掌机密,出宣诏命,逐渐掌握了朝廷的核心权力。窦宪为人骄横跋扈,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打压异己,将反对他的大臣一一排挤出朝廷。例如,尚书韩棱因多次抵制窦宪的专横行为,遭到窦宪的忌恨,被窦宪找借口贬谪出京。
窦宪还通过一系列手段大肆扩张家族势力,他的弟弟窦笃、窦景、窦环等均身居要职,在朝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外戚势力集团。窦笃为虎贲中郎将,窦景、窦环为中常侍,他们在京城洛阳横行霸道,强夺民田,掠夺财物,百姓敢怒而不敢言。“景为执金吾,环光禄勋,权贵显赫,倾动京都。虽俱骄纵,而景为尤甚,奴客缇骑依倚形势,侵陵小人,强夺财货,篡取罪人,妻略妇女。商贾闭塞,如避寇仇。有司畏懦,莫敢举奏。” 窦氏家族的种种恶行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加剧了社会矛盾。
在对外军事方面,窦宪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主动请缨出击匈奴。永元元年(公元 89 年),窦宪与耿秉率领汉军出塞,大破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还。这次军事胜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东汉的威望,但也让窦宪的权势达到了顶峰。他以赫赫战功为资本,越发不把年幼的和帝放在眼里,甚至企图谋反篡位。然而,和帝虽然年幼,但极为聪慧,他深知窦氏家族的威胁,于是与宦官郑众合谋,发动宫廷政变,一举铲除了窦氏势力,夺回了朝政大权。
汉和帝借助宦官郑众之力铲除窦氏外戚后,郑众因功被封为鄛乡侯,参与朝政。这一事件标志着宦官势力开始登上东汉政治舞台的中心,成为与外戚势力相抗衡的重要力量。此后,东汉皇帝为了制衡外戚,往往重用宦官,使得宦官势力逐渐膨胀。
汉安帝时期,邓太后临朝,邓氏外戚掌握朝政大权。邓太后去世后,安帝与宦官李闰、江京等合谋,铲除了邓氏势力。李闰、江京等宦官因功被封侯,从此开始参与朝廷政务的决策。他们利用皇帝对他们的信任,在朝中结党营私,大肆搜刮财富。例如,江京在担任大长秋期间,与中常侍樊丰等相互勾结,伪造诏书,调发司农钱谷、大匠见徒材木,为自己修建豪宅。他们的行为严重破坏了朝廷的财政秩序,导致国家财政亏空。
汉顺帝时期,宦官势力进一步壮大。顺帝即位得益于宦官孙程等十九人的支持,因此顺帝对这些宦官极为感激,将他们全部封为侯,世称 “十九侯”。孙程等宦官手握重权后,干预朝政,卖官鬻爵,使得东汉的政治更加腐败。他们甚至可以随意废立皇帝,在汉质帝被梁冀毒死后,正是孙程等宦官与梁冀商议,迎立了汉桓帝。宦官势力的猖獗使得东汉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政治局势变得极为混乱。
东汉中期,在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背景下,以士人为主体的官僚阶层与外戚、宦官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了党锢之祸。
东汉时期,随着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士人们以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衡量政治,他们崇尚气节,敢于直言进谏,对政治腐败现象深恶痛绝。面对外戚与宦官的专权乱政,士人们纷纷挺身而出,与他们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例如,太尉杨震,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多次上书弹劾宦官樊丰等人的不法行为。他在奏疏中指出:“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是以唐虞俊乂在官,四凶流放,天下咸服,以致雍熙。方今九德未事,嬖幸充庭。阿母王圣出自贱微,得遭千载,奉养圣躬,虽有推燥居湿之勤,前后赏惠,过报劳苦,而无厌之心,不知纪极,外交属托,扰乱天下,损辱清朝,尘点日月。
《书》诫牝鸡牡鸣,《诗》刺哲妇丧国。昔郑严公从母氏之欲,恣骄弟之情,几至危国,然后加讨,《春秋》贬之,以为失教。夫女子小人,近之喜,远之怨,实为难养。《易》曰:‘无攸遂,在中馈。’言妇人不得与于政事也。宜速出阿母,令居外舍……” 然而,杨震的弹劾不仅没有起到作用,反而遭到了樊丰等人的诬陷,最终被迫自杀。
随着矛盾的不断激化,士人们逐渐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他们以郭泰、李膺、陈蕃等人为代表,相互标榜,品评人物,抨击时政,被称为 “党人”。他们在太学中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对朝廷的政治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李膺在担任司隶校尉期间,不畏强权,严厉打击宦官势力。他曾将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依法处死,此事引起了宦官集团的极大恐慌,他们对李膺等党人恨之入骨。
延熹九年(公元 166 年),宦官集团终于找到了机会,他们指使党人张成的弟子牢修上书,诬告李膺等人 “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汉桓帝听信了宦官的谗言,下令逮捕李膺等党人,将他们关押在黄门北寺狱,受牵连者达二百余人。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后来,在窦武等大臣的劝谏下,桓帝才将李膺等人赦免,但将他们终身禁锢,不得为官。
汉灵帝即位后,窦太后临朝,窦武与陈蕃试图联合铲除宦官势力。他们计划先捕杀宦官中最跋扈的曹节、王甫等人,但因事机不密,被曹节等人察觉。曹节等人先发制人,劫持灵帝和窦太后,发动政变,杀死了窦武和陈蕃,并将李膺等党人再次逮捕入狱,大肆诛杀。这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党锢之祸使得东汉的士人阶层遭受了沉重打击,许多正直的官员和士人被杀害或禁锢,东汉朝廷内部的政治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东汉中期,外戚与宦官的交替专权不仅导致了政治上的腐败,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经济危机。
在土地兼并方面,外戚、宦官和豪强地主相互勾结,大量兼并土地。他们利用政治权力和经济实力,强占农民的土地,使得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沦为流民。例如,外戚梁冀在担任大将军期间,大肆掠夺土地,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园林和宅第。他的园林 “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而广大农民却因失去土地,生活陷入困境,“百姓流亡,盗贼并起”。
在赋税方面,为了满足外戚、宦官和官僚集团的奢侈生活以及庞大的军费开支,东汉政府不断增加赋税。除了田租、算赋等常规赋税外,还增设了许多杂税,使得农民的负担日益沉重。例如,汉桓帝时期,为了筹集对羌战争的军费,政府多次增加田租,每亩田租从原来的三十税一提高到十税一,农民苦不堪言。同时,地方官员在征收赋税过程中,往往贪污腐败,层层加码,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在自然灾害方面,东汉中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后汉书》记载,从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 89 年)到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 189 年)的一百年间,发生了多次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等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粮食减产,物价飞涨。例如,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 153 年),“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得原本就处于困境中的农民生活更加艰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东汉中期的这段历史,是一部充满权力倾轧、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历史。外戚与宦官的交替专权,使得东汉朝廷内部的政治秩序陷入混乱;党锢之祸则严重打击了士人群体,破坏了朝廷内部的政治生态;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经济危机的加深,使得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受到了严重动摇。这一时期的种种问题,成为了东汉走向衰落的重要转折点。
在下一期对《二十四史》的解读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东汉末年的历史,看看在王朝衰败的背景下,黄巾起义是如何爆发的,以及东汉王朝在风雨飘摇中是如何挣扎求生的。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与波澜,每一个阶段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训和启示,等待我们去深入挖掘和反思。
来源:话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