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元馒头凭啥这么贵?揭秘餐饮定价套路,普通人如何避坑不当冤大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01:32 1

摘要:馒头这种家常主食,最近却成了网络热议焦点。西贝餐厅一只“古法戗面”馒头卖到21元,引发罗永浩直播吐槽、于东来卷入舆论风暴。不少网友疑惑这钱到底花在哪?高价背后真有门道,还是营销包装玩得溜?对于我们日常消费,这场风波能带来哪些实用提醒?

馒头这种家常主食,最近却成了网络热议焦点。西贝餐厅一只“古法戗面”馒头卖到21元,引发罗永浩直播吐槽、于东来卷入舆论风暴。不少网友疑惑这钱到底花在哪?高价背后真有门道,还是营销包装玩得溜?对于我们日常消费,这场风波能带来哪些实用提醒?

据公开报道和企业回应,“古法戗面”馒头的配料表只有面粉、水、酵母,并无稀缺原料或复杂工艺。西贝方面称价格与品牌定位、人工成本等有关,但并未详细解释工序或原材料升级。有媒体实地探访发现,该款馒头外观朴素,无酱无配菜,与早餐铺1.5元的普通蒸制品在本质上差异有限。

行业人士分析,高端连锁餐饮近年来普遍采用“预制菜”(中央厨房统一加工,再配送加热)模式。据中国饭店协会数据,截至2023年,全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占部分连锁中餐菜单比例超过80%。这一流程虽提升出品效率,却也让消费者难以辨别现做与冷冻食品的区别。

权威期刊《食品科学》指出,目前国内对预制菜标识尚无强制标准,多数商家仅在菜单上使用如“匠心”“古法”等模糊词汇,而非明确告知制作方式。这种信息不透明成为信任危机源点。一项针对城市消费者的问卷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希望商家主动披露是否为预制产品,但实际体验中获得清晰答案者不足两成。

回到此次事件,当罗永浩直播揭开西贝后厨操作时,不少网友才意识到所谓“主厨推荐”,其实是冷冻包加电磁炉复热完成。这一反差让不少老顾客感到被误导。于东来作为长期坚持透明经营理念的企业家,在社交平台力挺西贝,却因言辞模糊遭遇信任危机——他的账号设为私密,也折射出公众对诚信边界的新要求。

专家解读认为,高价定价本身并非违法违规,只要明码标示且自愿购买。但如果通过文案包装制造虚假稀缺感,则可能触及广告规红线。《广告法》规定商品宣传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内容,否则需担相应法律责任。目前尚未见监管部门就此事作出具体处罚,但舆论压力已促使部分商家调整菜单描述,更趋向直白表达。

现实生活里,我们很容易陷入品牌故事和高端装修营造出的价值幻觉。一碗牛肉粉从12涨至48,一份羊排反复加热三次仍卖88元,这些数字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信息不对称下的溢价空间。你付的钱究竟买的是食材品质、手工技艺,还是营销概念和环境氛围?

面对类似情况,有几点建议值得参考

留意菜单描述,对诸如“古法”“匠心”“主厨推荐”等词汇保持理性判断,可主动询问服务员制作流程。

关注官方公示或第三方测评报告(如央视财经栏目),了解不同品牌产品真实生产环节。

理比价,同类基础食品(如米饭、馒头)在不同渠道售价差距较大,不妨根据需求选择性消费。

避免被情怀故事左右决策,把注意力放回实际口味与健康安全,而非标签噱头。

遇到疑似虚假宣传可通过12315等平台反馈投诉,为自身权益发声。

也需认工业化生产给快节奏都市生活带来的便利。在卫生安全可控前提下,“现做”和“预制”各有适用场景,无须全盘否定。但若追求仪式感或特殊体验,应提前核查细节,以免落入高溢价陷阱。

目前此次21元馒头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更深层的问题是整个中高端连锁行业的信息披露机制亟待完善。从消费者视角,我们既需要警惕被过度包装,也要推动更公开透明,让选择真正建立在知情权之上。而对于商家而言,一次失信可能导致长远损失——互联网记忆不会轻易消散,每一次删帖沉默都在拉低未来信誉分值。

你会因为一个贵得离谱但没什么特别说明的小吃而改变消费习惯吗?有没有遇过类似花冤枉钱又觉得说不出口的时候?欢迎分享你的看法,让更多人一学会理性选购、不当冤大头!

怎么看这事?评论区交流

来源:萌宠狂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