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浓荫掩映处,一座粉墙黛瓦的岭南园林式建筑静静矗立。曲桥荷池蜿蜒其间,金箔吹帖的红木镂花屏风与套色玻璃蚀刻的满洲窗交相辉映,碧漪亭、借山楼等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荔枝、龙眼等岭南花木点缀其间,构成一幅"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的立体画卷。这里便是与
在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浓荫掩映处,一座粉墙黛瓦的岭南园林式建筑静静矗立。曲桥荷池蜿蜒其间,金箔吹帖的红木镂花屏风与套色玻璃蚀刻的满洲窗交相辉映,碧漪亭、借山楼等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荔枝、龙眼等岭南花木点缀其间,构成一幅"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的立体画卷。这里便是与泮溪、南园并称"广州三大园林酒家"的北园酒家,自1928年诞生以来,以"园林藏食肆,食肆蕴文化"的独特气质,成为镌刻在羊城历史年轮中的味觉地标。
北园酒家的渊源可追溯至民国时期。1928年,广州市商会会长邹殿邦在其祖父遗留的北郊别墅基础上创办酒家,因毗邻白云山麓、环境清幽,得"山前酒家、水尾茶寮"之雅称。1938年广州沦陷时原址被毁,1947年由原职工杨仁甫等集资在小北花圈口重建。真正赋予其岭南园林灵魂的,是1956年公私合营后的扩建工程——著名建筑工程师莫伯治以"拆旧建新"的巧思,将珠江三角洲民居拆卸的铁力木大门(广州现存唯一一对)、砖瓦木石重新设计拼装,融合千足金镶镀屏风、蚀刻画满洲窗等元素,打造出广州第一家古色古香的园林酒家。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题写的"北园"招牌,至今仍嵌于绮秀楼大门横楣之上,见证着酒家从民国文人雅聚地到当代文化名片的蜕变。作为岭南饮食文化的活载体,北园酒家的青砖黛瓦间沉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1964年7月,文学家郭沫若在此饮早茶后留下诗句:"北园饮早茶,仿佛如到家,瞬息出国门,归来再饮茶",道尽老广对其的亲切认同;艺术大师刘海粟87岁高龄宴饮后,即席挥毫"其味无穷"四个大字,如今已成为酒家最鲜明的文化印记。鲁迅在广州居住期间也曾到访,《鲁迅日记》中"三个人在北园饮茶,吃炒粉,又吃鸡"的记载,更让这座酒家成为近代文人生活史的见证者。1993年被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1998年获评"国家特级酒家",2025年入选《广州米其林指南》,一系列荣誉印证着其跨越近百年的生命力。
北园酒家核心文化印记
建筑遗产:莫伯治设计的岭南园林建筑群,含广州现存唯一铁力木大门、金箔吹帖屏风等名人题赠:郭沫若"北园饮早茶,仿佛如到家"诗作(1964年)、刘海粟"其味无穷"题词(87岁高龄)历史荣誉:1993年"中华老字号"、1998年"国家特级酒家"、2025年《广州米其林指南》入选餐厅
1956年,广州市第一届名菜美点展览会的展台上,一只色泽金红、酒香萦绕的瓦罉揭开了粤菜创新的新篇章。这道由北园酒家厨师黎和创制的"瓦罉花雕鸡",以其突破传统的"原罉上席"形式,从众多参赛菜品中脱颖而出,获评"广州八大名鸡"之一,也让这位时年40岁的厨师在广东饮食界崭露头角。黎和(1916~2010),祖籍广东顺德杏坛,绰号"大炮和",这位从12岁起便踏入厨行的匠人,用近八十年的职业生涯诠释了"传统技法突破者"的真谛,成为上世纪30至50年代广东饮食业"四大天王"之一、国家特一级厨师,更被誉为"粤菜创新状元"。
黎和的厨艺之路始于1928年,12岁的他在广州酒家当学徒,从最基础的砧板、候镬学起。凭借过人的天赋与刻苦,21岁便在行业内崭露头角,22岁正式成为主厨,先后在大三元、南园、北园及北京大同酒家等近30家名店主理厨务。他集粤菜烹调技术之精华于一身,无论刀工、火候还是调味,均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地,能自如运用30多种烹调技法,烹制超过3000款菜肴,尤其擅长鲍参翅肚等高级筵席菜的制作,为其日后的创新奠定了深厚的传统功底。
传统花雕鸡多采用花雕酒烹制后斩件装碟,香气易散、原味流失。黎和对此进行了颠覆性改良:以三黄鸡为主料,用15年绍兴花雕酒搭配秘制陈皮腌制足6小时,使酒香深度渗透鸡肉纤维;舍弃瓷碟,改用瓦罉作为烹饪与盛器的双重载体,将腌制好的鸡与爆香的姜葱一同放入瓦罉焗制,让热力与酒气在密闭空间内充分交融。美食评论家认为,这道创新"开了在整鸡烹调中以酒香衬托鸡香、调和滋味的先河",其科学原理在于花雕酒中的乙醇与鸡肉脂肪中的脂肪酸在加热时发生酯化反应,生成芳香的酯类物质,使菜品甘香诱人。上桌前,黎和会在烧热的瓦罉盖上淋上一勺花雕酒,酒精遇热瞬间蒸腾,"轰"的一声,浓郁的酒香、肉香与陈皮香扑面而来。原澳门商会会长何贤先生参加广州交易会时,常到北园品尝此菜,赞道:"花雕鸡的汁特别好味。"这一创新使瓦罉花雕鸡在上世纪80年代的北园酒家日均销量近百只,并在1983年第二届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上再度获评名菜。
在"郊外鱼头"的改良中,黎和践行了"就地取材、粗料精制"的烹饪理念。传统菜式以豆腐搭配鱼头,口感较粗。他改用手工鱼腐替代豆腐——将新鲜鲮鱼肉剁成鱼糜,搅打上劲后油炸成金黄软嫩的鱼腐,与水库大鱼头、蒜子、冬菇同蒸。鱼腐的多孔结构能充分吸收鱼头的鲜味,入口香滑细腻,老少皆宜,成为北园酒家又一经典。此外,他还善于博采众长:将京沪名菜"松鼠鱼"改良为造型更精巧的"糖醋松子鱼",把闽菜"佛跳墙"重构为符合粤菜口味的"宝鼎满坛香",这些创新菜式均在各类评比中屡获殊荣。
作为"技艺传承者",黎和深知"创新不离传统"的真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积极投身粤菜人才培养,黄振华、黎永泰、林壤明等后来的粤菜大师均出自其门下。他先后受聘为广州市服务中专学校顾问、广东商学院烹饪系顾问,执笔撰写《粤菜荟萃》,参与汇编《食经》《中国菜谱(广东卷)》等权威著作,将毕生经验系统化为理论教材。在行业贡献上,他曾任广东省烹饪协会副会长、广州市饮食服务公司技术顾问室副主任,多次出任特级厨师晋升考试主考,在春秋两届广交会上指挥万人筵席的烹制,被同行誉为"广东烹界大方家"。1983年,他作为广东首席代表参加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成为全国仅有的12位"优秀厨师"之一,国画大师刘海粟品尝其菜后更是题写"其味无穷"四字,高度赞誉其技艺。
黎和创新理念核心
传统技法现代化:保留粤菜"鲜、嫩、爽、滑"精髓,通过工具(瓦罉)、工序(原焗)升级提升风味与体验。跨菜系融合:以粤菜为基底,吸收京沪、闽菜等技法,如"宝鼎满坛香"对"佛跳墙"的粤式重构。教育传承:从厨房实践到理论著述,构建"技艺-教材-人才"的完整传承链,让粤菜创新有章可循。
在广州粤菜粤点近一个世纪的变迁史中,陈勋(1924-2021)的名字如同一枚深刻的印记。这位被业内尊称为"勋叔"的点心泰斗,遍历七妙斋、六国饭店、大三元、北园酒家等传奇食府,以"点心点心,点点用心"的坚守,从学徒成长为粤点标准化体系的奠基者,更以"四大天王"的总结与"玉液叉烧包"的革新,为广式点心注入穿越时代的生命力。
1939年,14岁的陈勋为养家糊口踏入广州七妙斋酒楼,在案板与蒸笼间开启了学徒生涯。师从点心名师陈熙、崔强的八年时光里,他不仅练就了揉面、捏褶的扎实功底,更承袭了"用料新鲜,调味适中,加温适当"的古法心法。每日凌晨两点起床,烧煤、开鼓风机、揉制面团,在日寇侵华的乱世中,他深知"不勤劳的人是活不下去的",除了老板,厨房里的所有苦活累活都一一承担。1946年,22岁的陈勋经师父崔强举荐进入六国饭店,两年后便执掌点心部,首创"星期美点部"——这一如今看来寻常的"周更菜单"模式,在当时却是打破茶楼点心常年不变的创举。他带领团队每周推出"五咸五甜"新品,从"月夜逢燕侣"的诗意造型到"脱衣换锦袍"的典故巧思,让食客每周都能邂逅新鲜感,也为粤点注入了文化叙事的基因。粤剧大老倌演出前常专程前来品尝,称"吃了玉液叉烧包才有力气上台"。
在六国饭店的灶台前,陈勋与同门罗坤共同掀起了一场叉烧包工艺的"颠覆性改良"。传统叉烧包因反复回笼蒸制,馅料常干硬结块,他却以"即点即蒸即食"的理念重构流程:选用当天现烧的叉烧肉切丁,搭配用猪皮冻与粟米粉熬制的"玉液"馅——猪皮冻遇热融化成汁,粟米粉则赋予馅料细腻口感,二者交融形成"捏开两瓣,汁液流淌"的绝妙效果。"当时鸡脚昂贵,食材缺乏,我就用平价的粟米粉代替。"陈勋曾回忆道。他推粟米粉馅时加入含猪皮冻的热水,将鲜味注入其中。这种"现点现做"的模式,不仅让食客尝到热乎鲜香,更倒逼后厨建立高效备料体系,一举创下"单日售千笼"的纪录,奠定了现代叉烧包的工艺标准。多年后,《舌尖上的中国3》镜头记录下他演示叉烧包褶捏手法的细节:拇指与食指捏住面皮边缘,顺时针旋转间18道褶纹自然收拢,指尖因常年揉面而变形的关节,无声诉说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匠心。
1983年,第一届全国美食大赛在广州举办,陈勋作为广东唯一评委,敏锐发现虾饺、干蒸烧卖、叉烧包、蛋挞这四款点心,在各省评委中获得了"零分歧"的高度认可。"它们就像粤剧的四大名旦,各有风采却缺一不可。"他在赛后首次提出"粤点四大天王"的概念,不仅为这四款经典点心正名,更推动建立了粤点的"身份识别系统"——如今,这四款点心已成为全球粤式茶楼的"标配",见证着从"地方小吃"到"文化符号"的跃升。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在大赛上的"据理力争"。当有评委提出"点心必须含粮食成分"时,陈勋当场以排骨、牛肉球为例,论证粤点"荤素并举、形态多样"的特质,成功扭转了片面的评判标准。"粤点的生命力,正在于它能包容山珍海味,也能化平凡为神奇。"这种对传统的深刻理解,让他在推动标准化的同时,始终守护着粤点的多样性。
1973年,陈勋转入北园酒家,在这里度过了14年职业生涯。他延续"星期美点"的创新传统,创制出炸面肠、糯米卷等接地气的美味——在粮食匮乏的年代,他用糯米代替肉馅做"糯米卷",用油条入肠粉制成"炸两肠",将"巧思"融入"求生",展现了粤点"因时而变"的韧性。退休后,这位"90后"点心师仍未放下擀面杖:2011年,87岁的他翻出珍藏70余年的九张六国饭店点心纸,与白天鹅宾馆团队复原了"赤绳欣系足"等36款失传点心。其中"赤绳欣系足"以红绳捆扎莲蓉卷,暗合"月老牵线"的民俗,让食客在咬下的瞬间,尝到的不仅是滋味,更是一段尘封的广府记忆。陈勋常说:"点心是有温度的,要让吃的人感受到制作者的心意。"这句朴素的话,恰是他"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西并举、南北结合"十六字诀的最佳注脚。从13岁学徒到97岁离世,他用一生诠释了"守正"是根,"创新"是叶——唯有扎根本土文化,方能在时代浪潮中开出常新之花。
陈勋粤点创新理念十六字诀
洋为中用 · 古为今用 · 中西并举 · 南北结合
——既吸纳西方烘焙技艺(如蛋挞起酥),又挖掘古籍点心记载;既融合江南糯米制品(如糯米卷),又坚守广府"鲜""嫩"本味,成就粤点"海纳百川"的品格。
在林伟珩的工作室墙上,悬挂着一幅特殊的对比图:左侧是北园酒家黎和时代的手写菜单,泛黄的宣纸上"瓦罉花雕鸡"的做法标注着"柴火焖焗,瓦罉收汁";右侧则是当代改良版的电子菜单,"酱汁浸泡整鸡,糯米垫底蒸制"的字样旁,附着砂锅爆香肥猪肉的步骤示意图。这幅新旧菜单的时空对话,恰是这位现任北园酒家行政总厨三十年烹饪生涯的缩影——以"老味道的新表达"为信条,在守正创新中践行粤菜"不时不食、不鲜不食"的古老智慧。
作为2023年"广州名鸡主理粤菜师傅"称号的获得者,林伟珩对花雕鸡的改良堪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典范。其烹饪技艺保留了粤菜最核心的"镬气"灵魂:选用清远麻鸡斩块后,先以猪油爆香姜片、葱段,逼出油脂香气作为基底;创新之处则在于将传统瓦罉焖焗改为酱汁浸泡整桶鸡,沿砂锅盖边淋入20年陈酿花雕酒,利用热力让酒香渗透鸡肉纤维,再以慢火焖煮30分钟收浓汤汁。"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用当代语言翻译老味道。"林伟珩强调。更具突破性的是加入糯米垫底蒸制,既吸收了鸡汁的鲜美,又提升了菜品的暖胃属性,使这道经典菜式在保留"开盖香满室"传统特质的同时,更符合现代食客对健康饮食的需求。这种"变与不变"的平衡,在其另一道代表作蒜蓉酒香糯米蒸鱼头中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选用1.5公斤左右的水库鱼头,保留传统"郊外鱼头"注重胶质的特点,同时创新性地加入金银蒜(生蒜与炸蒜结合)和绍酒提香,与浸泡过花雕酒的糯米同蒸。糯米的软糯中和了鱼头的腥气,十年陈花雕的醇厚则让胶质的鲜美更具层次,最终呈现出"鲜而不腥、油而不腻"的现代口感,成为北园酒家推动菜品现代化的标志性作品。
自1997年入行以来,林伟珩在中西餐领域积累了扎实功底,2001年专注粤菜后,他始终秉持"岭南至臻,传统粤菜"的理念。2010年"广州十大名杰出名厨"、2023年"广州名鸡主理粤菜师傅"等荣誉的获得,更让他将奖项视为"传承责任的动力"。在他看来,粤菜的生命力在于"在变化中传承",如同花雕鸡的演变——从瓦罉到砂锅,从焖焗到蒸制,烹饪器具与手法的革新,始终围绕"保留食材本味"这一核心。这种理念也体现在他对年轻厨师的培养中。在北园酒家的后厨,经常能看到林伟珩示范"砂锅爆香"的标准动作:手腕发力让猪油均匀分布锅底,待姜片呈现"金黄不焦"状态时迅速下入鸡肉,通过"三翻四爆"的手法锁住肉汁。他要求徒弟们"先懂传统再谈创新",比如学习花雕鸡时,必须先掌握传统瓦罉焖焗的火候控制,才能理解改良版中"酱汁浸泡"背后对香气保留的考量。这种"技艺代际传递"的责任感,使其不仅是菜品创新者,更成为粤菜传统的守护者。
核心理念:林伟珩强调,"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用当代语言翻译老味道。"无论是十年陈花雕与水库鱼头的搭配,还是糯米与鸡肉的融合,所有改良都建立在对食材特性的深刻理解之上,最终实现"让年轻人吃得懂传统,让老食客尝得到新意"的传承目标。
北园酒家行政总厨廖大成以"旧菜新做,新菜旧做"为烹饪理念,凭借丰富的食材创意搭配能力,成为粤菜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代表性人物。他主张在保留传统工艺内核的基础上优化呈现形式,通过"风味解构—工艺重组—味觉平衡"的路径,让经典粤菜焕发当代生命力。
作为北园酒家传统名菜"郊外水库鱼头"的改良者,廖大成将这道源于酒家北郊地理特征的半焖煮菜式,重构为"蒜蓉酒香糯米蒸鱼头"。传统版本以豆腐为主要配料,注重汤底的醇厚;改良后则以糯米替代豆腐,搭配十年陈花雕酒,形成"软糯基底—鲜香鱼肉—酒香层次"的三维味觉结构。其核心工序体现精准的工艺把控:
蒜蓉酒香糯米蒸鱼头核心工序
鱼头斩件后用厨房纸吸干水分,加入盐、金银蒜(生蒜与炸蒜混合)及十年陈花雕酒腌制,确保每块鱼肉均匀裹料;糯米提前蒸制15-20分钟至半熟,形成软糯但有颗粒感的基底;将腌制鱼头置于糯米之上,二次蒸制8分钟,利用蒸汽循环让糯米充分吸收鱼头油脂与胶质,同时花雕酒香气渗透肉质。这一改良的味觉逻辑在于:糯米的多孔结构吸附鱼头多余油脂,使口感更轻盈;十年陈花雕的酯类物质与蒜蓉的辛香形成复合香气,既保留水库鱼头"胶质丰富、肉质嫩滑"的原生优势,又通过碳水与酒精的介入提升风味复杂度。有食客评价:"糯米吸饱了鱼的精华,每一粒都带着海鲜的鲜甜和酒的醇香。"
在"香露贵妃鸽"的创作中,廖大成进一步实践"保留工艺内核,优化呈现形式"的思路。传统乳鸽菜式多以红烧或油炸为主,追求表皮酥脆;而他选择白卤水浸熟这一传统工艺作为内核——以花椒、香叶、八角等十余种香料熬制的白卤水,能在低温(约85℃)环境中缓慢渗透乳鸽肌理,保持肉质鲜嫩多汁。关键创新在于"香露汁"的调制:将浸鸽原汤与山西汾酒按比例混合,形成兼具卤香与酒香的淋汁,替代传统浓油赤酱的浇头。这种处理既保留了广式白卤"浸熟而非煮烂"的工艺精髓(生乳鸽入卤水浸熟需精确控制时间,确保"骨中带血,肉中含汁"),又通过汾酒的清冽香气中和卤料的厚重感,使成菜呈现"鲜嫩中带酒香,卤香里透清甜"的现代口感。有老食客品尝后赞叹:"这道菜既有老广的味道记忆,又没有传统卤味的油腻,吃得懂创新,忘不了根本。"
廖大成的旧菜新做实践在年轻群体中获得显著认同,其代表作"咸鲜仓鱼"的改良最具代表性。传统仓鱼烹饪多以清蒸或红烧为主,口感偏软;改良后采用"十字划口—盐渍—煎制"的工艺:鱼身划口不仅便于盐分渗透,更能通过观察划口处鱼肉收缩程度判断熟度;煎制时控制油温使表皮形成金黄酥脆的外壳,内部鱼肉保持细嫩。有年轻食客评价其"外壳像薯片一样脆,里面的鱼肉却能抿出汁水",这种"外酥里嫩"的反差口感,精准契合了当代消费者对"层次化味觉体验"的需求。从糯米蒸鱼头的食材重组,到香露贵妃鸽的工艺优化,再到咸鲜仓鱼的口感革新,廖大成以"风味解构者"的角色,证明传统粤菜的当代转化无需颠覆根基——只需在食材搭配、工艺精度与呈现形式上注入创意,便能让百年味道在年轻餐桌上重获新生。
北园酒家作为粤菜文化的百年载体,其从味觉地标到文化符号的升华,不仅体现在屡获殊荣的菜品实力上,更凝结于技艺传承的坚守与国际文化传播的担当。1988年全国第二届烹饪大赛中,北园酒家的"玉液琼盅"以精湛工艺斩获金牌,"莲蓉千层酥"与"樱桃凤凰巢"分获银、铜牌;1997年,"鸡丝炸春卷"和"玉液叉烧包"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首届"中华名小吃",这些荣誉印证了其在粤菜领域的标杆地位。早在1983年"广州名菜美点评比展览会"上,北园便有"宝鼎满坛香""瓦罉花雕鸡"等9道名菜及"琵琶虾扇"等9道名点心入选,展现出对传统粤菜技艺的深刻把握。
这种专业认可与文化共鸣形成奇妙共振。1964年,文学家郭沫若在北园饮早茶后留下"北园饮早茶,仿佛如到家,瞬息出国门,归来再饮茶"的诗句,将饮食体验升华为归家般的文化归属感;艺术大师刘海粟87岁高龄时挥毫"其味无穷",墨宝被嵌于大门墙面,成为北园文化精神的直观象征。酒家建筑亦成为文化载体,1984年增建的五层"绮秀楼"延续青墙绿瓦宫殿式风格,挹翠楼宴会厅的十二幅通雕木刻红木花屏门与柚木雕刻天花板,将岭南园林美学与饮食文化深度融合,使北园成为"承载广府记忆的粤菜活化石"。北园基址原为民国广州市商会会长邹殿邦祖父的私宅,与茶寮聚集的登峰路不远,北依山麓,环境清幽。1928年创办之初,便成为军政界及商人、文人雅士的云集之地。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在广州居住期间曾到访北园,许广平在信中描述:"三个人在北园饮茶,吃炒粉,又吃鸡,菜,共饱二顿,而所费不过三余元。"国民党军政大员香翰屏常在此宴客,因嫌清蒸蟹腻,嘱厨师刘坤创新,刘师傅用麻茸、葱花、豉汁、绍酒烹制,香翰屏即席书写"蟹黄白酒香味道,竹篱茅舍小排场"相赠,这道菜后来被戏称为"香公炒蟹"。
技艺的跨时代传递,依托"师徒制+教材编写"的双轨模式。粤菜大师黎和作为"粤菜创新状元",不仅创制"瓦罉花雕鸡""宝鼎满坛香"等经典名菜,更通过培养黄振华、黎永泰等弟子,编写《粤菜荟萃》等专著,将3000多款肴馔的技艺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粤点泰斗陈勋则以"四大天王"概念重构粤点体系,改良"玉液叉烧包"并创作"月影燕侣"等诗意美点,其"中西并举、古为今用"的理念及精准到克的食材标准被后辈延用,退休后仍坚持收徒传艺,推动"炸两肠""糯米卷"等创新及失传点心复活。这种"守正创新"的传承逻辑,在菜品改良中尤为显著:传统"郊外鱼头"改用水库大鱼头提升肉质嫩滑,"太史戈渣"以鸡蛋替代传统鸡子却保留上汤经典搭配,既坚守粤菜"鲜"味精髓,又赋予传统菜式当代生命力。北园酒家总经理雷良将此总结为"八字真言":"旧菜新做,新材旧做"——用更优质的食材替换老菜式原料,如红米丝网肠、绿茶甜薄餐等创新菜式受到新一代食客喜爱,而花雕鸡、葱爆郊外鱼头等同名经典则通过工艺优化保持生命力。
作为"粤菜文化使者",北园酒家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展。其厨师团队曾应邀赴菲律宾、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十余国进行技术表演,成为"食在广州"金字招牌的实践样本。2018年获评米其林必比登推荐餐厅,2024年入选《广州米其林指南》,标志着其从地域文化地标到国际认可的跨越。这种认可背后,是北园对"就地取材、粗料精制"烹饪哲学的坚守——如市师鸡采用"三浸三提"工艺,花雕鸡严选120天清远鸡与十年陈酿花雕,每道工序都承载着粤菜"食不厌精"的精神内核。在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老字号博览会上,北园酒家以"荷塘月色"为设计概念,复刻"其味无穷"题词展区,现场提供"玉液叉烧包"试吃,吸引众多市民驻足。同时,北园正积极布局预制菜赛道,与咚吃合作研发5款健康餐,计划推出经典点心复刻预制产品,让园林酒家的味道走进更多家庭。正如雷良所言:"老字号不一定是老态的,我们要留住老的外观,在经营心态上却不能老态,要有新的姿态。"
味道承载历史,匠心连接未来。北园酒家近百年的历程,恰是粤菜文化生命力的生动注脚——从黎和烹制三千款肴馔的绝技,到粤点泰斗陈勋13岁入行、从厨80余年的坚守,一代代大厨以"一生一事"的专注,在方寸灶台间书写着匠心传奇。陈勋93岁仍能亲自示范"玉液叉烧包"的制作,其"每日凌晨两三点起床备料"的勤勉,与黎和"每道菜皆有章法"的严谨,共同勾勒出粤菜匠人"慢工出细活"的精神图谱。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个体的坚守中,更凝结为北园跨越时代的文化基因:从80年代"地狱式"训练中成长的老一辈,到秉持"学好本领等运到"的中生代,再到林伟珩这样的"传统守夜人",三代厨师用数十年职业生涯诠释着"匠心"二字的真谛。北园酒家的百年变迁,始终以岭南园林为形、粤菜文化为魂。从民国初年的小茶肆到如今的米其林指南入选者,从鲁迅、郭沫若等文人雅士的宴饮之地到普通食客追寻"旧时味道"的精神家园,其每一道菜品、每一处建筑细节,都浸润着对本味的执着与对创新的包容。正如"玉液叉烧包"的酥皮需经18道褶的精准拿捏,"瓦罉花雕鸡"的鲜香源自对火候的极致把控,北园以"新材旧做、旧菜新做"的实践,诠释着粤菜"不时不食、精于火候、追求本味"的精神内核,也证明传统饮食文化在守正中创新的永恒活力。在快餐化与标准化的时代浪潮中,北园酒家的坚守更具启示意义。当"速食文化"追求效率至上时,这里的厨师仍坚持"凌晨备料、手工制作"的传统,用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守护着味道的本源。这种对技艺的敬畏、对传统的责任感,不仅让"食在广州"的美誉历久弥新,更为当代人提供了"守正创新"的文化范本——唯有扎根传统土壤,方能在时代变迁中开出创新之花。门前老榕树依旧枝繁叶茂,园林荷花岁岁绽放,北园酒家以"匠心不灭"的执着,让粤菜文化的味道穿越近百年时光,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味觉纽带,也让我们坚信:真正的匠心,终将在时光中沉淀为永恒的味道。
粤菜匠心的三重维度
时间维度:从黎和的两千款菜肴到陈勋80年从厨生涯,以"一生一事"对抗时光流转。空间维度:岭南园林与粤式美味交融,让食客在古雅环境中触摸文化根脉。创新维度:"旧菜新做"的实践证明,传统不是静态标本,而是流动的生命力。
来源:憨批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