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代书坛领军人物,一手带出颜真卿,苏轼学过他,但不承认!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1 14:07 1

摘要:徐浩出身书法世家,笔法精湛且自成体系,其书作兼具规整之态与浑厚之气,在盛唐书坛早已声名远播。彼时年轻的颜真卿正处于书法风格的探索期,与徐浩同朝为官的机缘,让他得以近距离观摩徐浩的笔法与结字。

唐代书坛“隐形伯乐”:一手影响颜真卿,苏轼偷学却不承认!

在唐代书法史上,颜真卿的“颜体”如巍巍泰山,撑起楷书半壁江山,却少有人知,其早期书风的塑造,离不开一位“领路人”——徐浩。

这位被后世低估的唐代书坛领军者,不仅是颜真卿的前辈与良师,更藏着一段让苏轼“学了却不认”的书法轶事。

徐浩出身书法世家,笔法精湛且自成体系,其书作兼具规整之态与浑厚之气,在盛唐书坛早已声名远播。彼时年轻的颜真卿正处于书法风格的探索期,与徐浩同朝为官的机缘,让他得以近距离观摩徐浩的笔法与结字。

如今我们翻看颜真卿早期代表作《郭虚己墓志》如下:

徐浩《不空和尚碑》

便能清晰看到徐浩的影子——墓志中笔画的粗细对比、结构的端庄稳健,与徐浩后来的《不空和尚碑》有着惊人的相似。《不空和尚碑》虽书写时间稍晚于《郭虚己墓志》,但徐浩在此前已形成成熟的书法风格,《郭虚己墓志》中那份严谨的笔意、饱满的字形,正是颜真卿对徐浩书法精髓的吸收与借鉴,也为他后来开创“颜体”打下了坚实基础。

徐浩《不空和尚碑》

可以说,没有徐浩的启发,颜真卿早期书法或许难有这般沉稳的气度。

更有趣的是,徐浩的书法影响力竟跨越了数百年,传到了宋代大文豪苏轼手中。

苏轼的书法看似率性洒脱,实则暗藏对唐代书法的深入钻研,而徐浩便是他悄悄学习的对象之一。苏轼曾在自己的书论中点评诸多唐代书法家,却唯独对徐浩避而不谈,即便后人从他的《醉翁亭记》等作品中,能找出与徐浩笔法一脉相承的浑厚质感:

比如笔画起笔时的藏锋技巧、转折处的圆润处理,都带着徐浩书法的印记,苏轼却始终不愿承认自己学过徐浩。有人猜测,或许是苏轼不愿被前辈书法家的风格所束缚,也或许是他想树立完全属于自己的书法形象,才选择对这段“学习经历”缄口不言。

徐浩的名字,或许不如颜真卿、苏轼那般家喻户晓,但他在书法史上的作用却无可替代。

他既是点亮颜真卿早期书法之路的“灯塔”,也是让苏轼暗自效仿却“欲盖弥彰”的书法大家。

颜真卿《郭虚己墓志》

从《郭虚己墓志》到《不空和尚碑》,从唐代的书坛交流到宋代的“隐秘传承”,徐浩用笔墨在书法史上写下了一段低调却传奇的篇章,也让我们看到,每一种传世书法风格的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传承与故事。

徐浩(703年—782年)年长颜真卿六岁左右,二人同朝为官。徐浩出身名门,书法受家学影响,兼善诸体,其书法风格对颜真卿有重要影响。据朱长文记载:“欧阳询传张长史(张旭),长史传李阳冰,阳冰传徐浩,徐浩传颜真卿”,表明徐浩在书法传承上是颜真卿的前辈和老师。颜真卿早期作品如《郭虚已墓志》与徐浩风格相近,也说明颜真卿曾学习借鉴过徐浩的书法。

徐浩《不空和尚碑》对颜真卿书法形成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其欣赏如下:

来源:艺术品鉴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