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4月至7月,一场包括奢侈品、快时尚、零售、餐饮等多个行业的关闭潮来临,全国范围内超过80家知名品牌门店相继关闭。MUJI、ZARA到盒马、LV等接连撤出商圈,那关店真的就意味着失败吗?其实不然
今年4月至7月,一场包括奢侈品、快时尚、零售、餐饮等多个行业的关闭潮来临,全国范围内超过80家知名品牌门店相继关闭。MUJI、ZARA到盒马、LV等接连撤出商圈,那关店真的就意味着失败吗?其实不然
有些关店,是对经营环境的理性回应,更是及时止损的务实选择。8月,苹果公司关闭了大连百年城Apple Store,这是其在中国首次关闭直营门店。这家门店的关闭不是因为销售不佳,而是所在的商圈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大连百年城商圈近年来品牌流失严重,COACH、UGG等早已撤离,运营方也陷入资金困境。在这种环境下,苹果选择主动撤出,是对整体经营环境的理性判断。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MUJI。近期,北京三里屯世茂工三、上海浦江欢乐颂等多个曾处人流密集区的MUJI门店陆续关闭。是因为随着城市更新和商圈竞争加剧,门店之间出现分流,盈利水平下滑。与其在饱和市场中勉强支撑,不如及时止损,将资源集中到更具潜力的区域。
还有些关店,是品牌主动调整战略的体现。今年8月,盒马关闭了最后一家X会员店,上海森兰门店,宣告其放弃大型仓储会员店模式。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2025财年财报,盒马首次实现全年盈利。这表明关掉X会员店,不是因为它收益不好,而是为了聚焦盒马鲜生等核心业态,提升整体的运营效率。
在快时尚领域,关店更成为品牌优化布局、向长期发展策略看齐的手段。ZARA、H&M等品牌也在“关小开大”。ZARA在南京新街口开设了面积超过2500平米的新旗舰店,同时关闭多个街边小店。Inditex大中华区总裁Eugenio Bregolat Lukashov明确表示,今年会翻新更多门店,撕掉“平价”“速食”标签是最终目标。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它们正在通过大店聚焦的方式,提升品牌形象。
不过,关店并非毫无风险,执行不当很容易损害品牌口碑。GU在关闭上海淮海路门店前进行大幅折扣促销,却出现了部分商品价格标签标错的问题,引起消费者投诉;Mardi Mercredi关闭杭州湖滨银泰in77门店时,既未提前告知消费者,现场也无闭店提示,不少顾客专程到店才得知消息,这种做法既影响了用户体验,也拖累了清库存速度。
而成熟品牌甚至会将闭店打造成营销机会。MUJI成都太古里店闭店重装时,围挡张贴“川流有息”主题海报,成为热门打卡点,将歇业期变成营销期;喜茶关闭老门店时,会推出经典饮品限时回归、赠送纪念礼品等活动,用情怀加强与用户的情感沟通。
过去我们习惯将关店视为“失败的信号”,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用行动改写这一认知:主动关店,是品牌认清现实、重新配置资源的表现。
关店,不一定是“熄灯”,也可能是品牌重新出发的起点。
来源:男科医生磊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