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病理学重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7 21:25 1

摘要:植物病害:植物生长过程中受不良环境影响或受到病毒侵害、寄生,而使植物呈现病变,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现象。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病害:植物生长过程中受不良环境影响或受到病毒侵害、寄生,而使植物呈现病变,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现象。

2、无性繁殖:是指菌物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从营养体直接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是指菌物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产生孢子的方式。

3、原核生物:是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由细胞壁、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包被的单细胞微生物。

4、寄生性植物:少数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缺乏足够的叶绿素而营寄生生活。

寄生性:指病原物在寄生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寄生植物抗病性:寄主抵抗病原物侵染或限制侵染危害的一种特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

转主寄生:有的菌物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全寄生:指从寄主植物上获取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的寄生方式。

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的依赖关系的…

5、菌物的多型性:在菌物生活史中,有的菌物不止产生一种类型的孢子,这种形成几种不同类型孢子的现象。

菌物的生活史:菌物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6、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和植物自身遗传因子异常而导致的病害。

7、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的状态。

病状:在病部看到的状态。

病征:在病部上长出的病原体个体。

8、植物检疫:指由国家颁布条列和法规,对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苗木、接穗、 插条、种子等繁殖材料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害性病、虫、草传播蔓延的一项法规防治措施。

9、真菌:是一类大多数能形成丝状分枝的营养体,有细胞壁和细胞膜,通过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产生孢子的生物群。

10、钝化温度:把病组织汁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min后,使病毒失去侵染能力的最低温度。

11、稀释终点:把病组织汁液用水稀释后,使病毒保持侵染能力的最大稀释度。

12、隐症现象:一种病害的现象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后,原有症状逐渐隐退直至消失,一旦环境条件恢复或农药作用消失后,植物上的症状又会重新出现。

12、病毒粒体:是指形态完整的侵染性病毒粒子。

13、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指病原物在一定场所度过寄主休眠阶段而保存自己延续物种的过程。

14、单年流行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只要条件适宜就能完成病原物数量积累的过程,导致病害流行的病害。

积年流行病害:需要连续几年时间才能完成病原物数量积累过程,导致病害流行的病害。

15、传播:植物病毒从一植株传到另一植株的过程。

移动:植物病毒从植物的一个局部传到另一个局部的过程。

16、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后引起病害的能力。

毒力:指病原物的致病性的强弱。

17、专化型:病原物种内形态相似,但对同一科内不同属的植物致病性不同。

生理小种:专化型形态相似,但对同种植物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同。

18、垂直抗性: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与病原物小种的致病性有特异性相互作用的植物抗病性。

水平抗性: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与病原物小种的致病性没有特异性相互作用的植物抗病性。

19、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指病原物从受到寄主的影响或识别进而达到侵染部位到记住发病的过程。

侵入前期:指病原物到达寄主植物的根围或叶围,受到寄主分泌物的影响,向着寄主运动并产生侵染结构的阶段。

侵入期:指病原物从侵入到建立寄生关系的阶段。

潜育期:指病原物从潜入到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时期。

发病期:指症状出现后到植物生长季节结束,甚至植株死亡。

侵染循环: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20、体外存活期:在室温下,病汁液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

21、光谱吸收特性:260/280的比值可以表示病毒核酸相对含量的多少,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病毒。

22、再次侵染:同一生长季节内,田间已发病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引起的侵染。

二、大题:

植物寄生线虫为什么会致病:通过头部的化感器接受植物根分泌的刺激,朝着根的方向运动,接触后以口针穿刺植物组织并填入。

线虫的致病机制:1、机械损伤:头部口针刺穿取食所造成的伤害。

2、营养的掠夺和营养的缺乏。

3、化学致病:食道腺分泌的酶和其他化学物质影响植物的生长

4、复合侵染:线虫造成的伤口引起其他病原菌的再次侵染。

苹果腐烂病的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壮树抗病。2、搞好果园卫生,减少病菌。3、药剂预防应在早春树体萌动前,喷布杀菌剂进行保护,5-6月份对树体大枝干涂刷药剂(不可喷雾)。4、病疤治疗采取“春季突击刮,坚持常年刮”,“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很见实效,有病斑刮治法重刮皮法、敷泥法。5、脚接和桥接。

病症上如何区分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答:1、病斑大小与形状: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病斑均由于受叶脉的限制而形成多角形,细菌性角斑病的病斑较小,而霜霉病病斑较大,扩散蔓延快,后期病斑会连成一片。

2、病斑颜色和穿孔:细菌性角斑病病斑颜色较浅,呈灰白色,后期易开裂形成穿孔;霜霉病的病斑颜色较深,呈黄褐色,不穿孔。

3、叶背面病斑特征:将病叶采回,用保温法培养病菌,24小时后观察病斑为水渍状,产生乳白色菌脓者,为细菌性角斑病;紫灰色或黑色霉层者为霜霉病。

4、有透光感觉的是细菌性角斑病。

5、细菌性角斑病在叶片和果实上均发病。

植物病原物的越冬场所包括: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病株残体,土壤和粪便,昆虫杂草

列当和菟丝子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1、轮作、间作。2、清楚有寄生物的植株。3、药剂防治。

试述苹果锈病的症状,侵染循环以及防治措施?

答:病症: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柄、新梢和幼果等绿色幼嫩组织。

1、 叶片受害初正面产生橙黄色小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病斑,中央橙黄色,边缘淡黄色,外圈有一层黄绿色晕圈,潮湿时溢出淡黄色粘液。

2、 后期病斑变厚,背面呈淡黄色胞状隆起,并产生灰黄色的管状物。不久锈孢子器顶端破裂散出黄绿色粉末。最后病斑变黑干枯,毛管状物脱落,叶片向内卷曲,叶色变淡,最后变黑干枯脱落。

循环过程:冬孢子成熟后遇水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风侵入叶片、幼果,病菌侵入后在叶背形成锈孢子器和锈孢子,锈孢子通过风力传播到转主寄主上危害,并越冬越夏至翌春形成冬孢子角。

防治措施:1、消除转主寄主,砍掉寄主植株是最彻底有效的措施。

2、喷药保护:若不能砍除可喷药保护果树或杀死冬孢子。

综合防治的原则:1、综合防治要统揽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的全局,不是简单的各种措施的累加,更不是措施越多越好。

2、经济有效。 3、注意做到保护环境。

综合治理的措施:1、植物病害检疫。2、农业防治。3、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4、生物防治。5、物理防治。6、化学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1、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种苗。2、注意田园卫生。

3、栽培措施:适当调整播期;改变种植方式;加强土水肥管理;合理修剪

4、轮作。5、适期采收和合理贮藏。

生物防治的机制:拮抗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捕食作用、交叉保护作用、诱导抗性作用。

农药的合理使用:1、正确选用农药种类。2、防止产生药害。3、避免农药对环境和果品、蔬菜的污染。4、避免高温时用药。5、酸性和碱性农药不能混合使用。6、施药人员要注意安全防护。

农药的使用方法:种苗处理:1浸种(药液没过种子5-10cm)。

2、拌种(与0.2%-0.5%干燥药粉搅拌)。

3、种衣法(内吸性药剂)。

土壤处理:1、穴施、沟施(线虫)。

2、浇灌法(根部的害虫)。

3、翻混法(熏蒸剂)植株喷药:喷雾;喷粉。

操作时的注意事项:药剂选择、浓度,喷药适期,喷药次数、质量。

农药药害产生的原因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原因):

1、在同一范围内长期使用单一药剂的结果;其次,同药剂使用浓度的不断提高,也能加速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2、保护剂不易产生抗性菌;内吸治疗剂较易产生抗性菌。

3、病原菌的抗药性存在“交叉抗性”现象。

植物检疫的任务:1、禁止危害性病、虫、草随着植物及其产品由在国内和国外之间传播

2、将在国内局部地区已发生的危险性病、虫、草封锁在一定范围内,严格禁止其传播到尚未发生的地区,并采取各种措施逐步将其控制或消灭。

3、当危险性病、虫、害传入新区时,要采取紧急措施,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将其彻底消灭,以绝后患。

三、填空选择:

植保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农药三证:农药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农药标准。

杀菌剂使用方法:种苗处理、土壤处理、植株处理。

植物检疫的程序:检疫许可—申报—检验—处理。

植物检疫法规:国际:《国际植物保护公约》、《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

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植物检疫条例》

革兰氏染色用于鉴定由细菌引起的病害。

病害三角:病原物、寄主植物、环境。

病害流行的三要素:有一定数量的病原物且致病性强、有一定数量的寄主、有适宜病害侵染的环境。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营养失调、水分失调、温度不适、有害物质、土壤次生盐渍化。

病害循环过程:初侵染—越冬,越夏—再侵染—传播

只有初侵染的病害:单循环病害,积年流行病害,单利病害

有再侵染的病害:多循环病害,单年流行病害,复利病害。

确定病害的模型:单点模型、多点模型、病害曲线下面积模型

病害季节性流行曲线类型:S型曲线、单峰曲线、多峰曲线

病情指数增长模型:指数增长、逻辑斯蒂增长。

病情指数=(病害级数X其病害株数X100)/(最高病害级数X发病植株总数)。

发病率=发病植株数/总植株数。

植物病害的传播方式:介质传播:昆虫传播(蚜虫、叶蝉、蓟马、粉虱)

非介质传播: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的传播、嫁接传播、机械、土壤

植物病害的症状:坏死、萎蔫、腐烂、变色、畸形

植物病害防治方法: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四个)

生物防治原理:抗菌作用、重寄生作用、竞争作用、交互保护作用、拮抗作用

物理防治方法:汰除、热处理、辐射、嫌气处理、拒避

化学防治:原理:保护作用、治疗作用、免疫作用;

方法:种苗处理、土壤处理、植株施药、熏蒸、储藏期处理。

植物病毒的化学特性:主要指核酸的类型、核酸的链数、核酸的分子质量、核酸在病毒粒体中百分含量。

植物病毒的繁殖方式:复制增殖。

病毒的侵染途径:微伤口、昆虫传播。

病毒的结构:核酸和蛋白质衣壳

病症的分类:粉状物、霉状物、颗粒状物、菌核、脓状物。

抗病性机制:按照发生时期:抗接触、抗侵入、抗扩展、抗损害

按抗病机理:结构抗病性、生物化学抗病性

抗病性类型:(按抗病能力)免疫、抗病、耐病、感病、避病

(按寄主跟植物特异关系):垂直抗病性、水平抗病性

菌物的一般性状:营养体:菌丝、吸器;

繁殖体:孢子

菌物的营养体为菌丝,包括有隔菌丝、无隔菌丝。

真菌的营养菌丝可以形成:吸器、附着胞、附着枝、假根、菌套、菌网。

真菌的菌组织结构:子座、菌核、菌索。

卵菌门病害:黄瓜-月季霜霉病、十字花科锈病

接合菌门病害:桃、百合软腐病

子囊菌门病害:葡萄、瓜类白粉病、菌核病

子囊菌门一般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壳外有附属丝;

子囊结构:子囊壳、子囊、子囊孢子

担子菌门病害:小麦腥黑穗、小麦散黑穗、大麦、玉米黑粉病、禾本科锈病

半知菌门病害: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水稻瘟病,棉花、瓜类炭疽病

锈菌的孢子类型:性孢子、锈孢子、冬孢子、夏孢子、担孢子

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统称为 病原物

病原物:真菌、细菌、植原体、螺原体、线虫

病原物的原核生物主要有:细菌、植原体、螺原体。

病原物分类:专性寄生物、强寄生物、弱寄生物、严格腐生物

病原物越冬或越夏的场所: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病株残体,土壤,土杂肥,昆虫,杂草

病原物的传播方式:自然动力传播(气流、雨水、昆虫和其他动物传播)、主动传播、人为因素传播

原核生物的繁殖方式:裂殖。

细菌:裂殖;植原体:裂殖,出芽裂殖。

原核生物分类:薄壁菌门、厚壁菌门、软壁菌门、疵壁菌门。

原核生物侵入方式:被动侵入;侵入途径:自然孔口、伤口、介体

线虫形态:梨形,近圆形,有雌雄同形、雌雄异形两类。

线虫生活史中三种虫态:卵、幼虫、成虫。

有寄生性和致病性

线虫的四大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发达)、排泄系统、生殖系统(发达)

线虫虫体分两个部分:体壁:从外至内由角质膜、下皮层、肌肉层组成

作用:保持体形、保护体腔、调节呼吸、收缩运动

体腔。

线虫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孤雌生殖

植物线虫(活体营养生物),分为外寄生、内寄生

外寄生线虫:仅以口针穿刺到寄主组织内吸食,而虫体留在植物体外

内寄生线虫:全部进入植物体内吸食,有的固定在一处寄生,但多数在寄生过程中是移动的

根据线虫在寄主体内的生活方式分为: 定居型、迁移型。

菟丝子是茎寄生,列当是根寄生

来源:答案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