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0日,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青少年日”活动在河南全面展开,线上反诈课堂、知识竞赛、微视频征集等创新形式,正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筑牢数字时代的“第一道防线”。这既是对“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主题的生动诠释,更是对数字原住民群体责任担当的
9月20日,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青少年日”活动在河南全面展开,线上反诈课堂、知识竞赛、微视频征集等创新形式,正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筑牢数字时代的“第一道防线”。这既是对“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主题的生动诠释,更是对数字原住民群体责任担当的郑重召唤——在网络安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青少年绝非旁观者,而应是冲在前的主力先锋队。
当前,网络安全威胁已具有“精准化”“场景化”“智能化”等新特征,青少年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既可能是网络犯罪的主要受害群体,更应该是阻断网络犯罪链条的关键节点。从黎巴嫩传呼机远程引爆事件到英伟达H20芯片“追踪定位”功能曝光,硬件供应链漏洞已成国家安全隐患;从贵州政务系统遭攻击致400余万元损失到江苏某平台被冒用发送2.7万条诈骗短信,技术漏洞与人为疏忽叠加的复合型风险更需警惕。这些案例印证了“网络攻击从技术犯罪升维为战略博弈”的严峻演进事实,也警示我们:青少年必须以“知—信—行”的完整链条承担起数字时代的安全责任。
“知”是基础,需构建多维度知识体系。河南通过“进校园、进家庭”等基层宣讲,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的生活场景。如郑州国家超算中心研发的量子加密政务云平台、洛阳光子芯片的全链路自主可控技术,让青少年在体验国产安全芯片手机、登录量子加密教育平台时,直观理解“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开封市将网络安全宣传与非遗互动结合,南阳市宛城区通过文艺表演传递防骗知识,这些创新形式让法律条款“活起来”,使青少年在参与微视频征集、知识竞赛等过程中成为网络安全知识的传播者。
“信”是关键,需培育“网络安全无小事”的敏感信念。青少年需通过真实案例剖析建立风险意识:当接到“公检法”来电要求转账时,要想到“任何要求转账的公检法电话都是诈骗”;当收到“中奖”短信时,要警惕“需要先交手续费的中奖都是骗局”。河南“网络安全大篷车”开进南阳艾草种植基地、信阳毛尖茶园的实践表明,当青少年把学到的防骗知识讲给爷爷奶奶听、把识破的诈骗套路分享给同学时,他们已成为全民安全网络中最活跃的节点。这种“小手拉大手”的传播模式,正是“网络安全靠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
“行”是核心,需鼓励青少年参与具体行动。青少年可成为社区反诈宣传的“小讲师”,在社区活动中讲解“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的防骗三原则;可成为网络谣言的“侦察兵”,通过官方渠道举报虚假信息;可成为技术创新的“体验官”,参与网络安全竞赛、开源项目开发,在实践中提升技术素养。正如许昌智能制造基地采用严苛测试标准确保产品安全,青少年在参与这些实践时,既是在守护自身数字安全,更是在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数字时代的战争没有硝烟,但每行代码都可能是子弹,每块芯片都是堡垒。青少年作为数字原住民,既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也承担着守护数字家园的责任。从河南的实践看,当青少年成为网络安全宣传的“先锋队”、技术创新的“体验官”、风险识别的“侦察兵”,我们就能构筑起“以人民为盾”的坚实防线。这不仅是守护14亿人数字家园的需要,更是培育具有数字素养新时代人才的长远之计——因为,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数字中国的建设者与守护者。而这,正是数字中国最坚实的青春基石。(大河网河声特约评论员 余明辉)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