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身边总有人聊起:“为啥有的退休人领的养老金,比刚上班的年轻人工资还高?这合理吗?”其实这事儿不算少见,但绝不是“凭空给好处”,背后全是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实在规矩,每一条都有政策撑着,今天就用大白话把原因掰扯清楚,让大家明白这现象到底咋来的,值
最近身边总有人聊起:“为啥有的退休人领的养老金,比刚上班的年轻人工资还高?这合理吗?”其实这事儿不算少见,但绝不是“凭空给好处”,背后全是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实在规矩,每一条都有政策撑着,今天就用大白话把原因掰扯清楚,让大家明白这现象到底咋来的,值不值得认可。
首先得说透:养老金能超过在职工资的,大多有个核心前提——社保缴得“久”又“多” 。先看“缴费年限”,养老金计算里,年限是硬指标,缴得越长,基础养老金部分就越高。很多养老金高的退休人,社保都缴了30年以上,有的甚至快40年——这年限比刚毕业入职、才缴1-2年社保的年轻人,积累差了十几倍。就像存钱,你存30年的本金加利息,和存1年的能一样吗?比如有人从22岁工作缴社保,60岁退休,缴了38年;而刚上班的年轻人,才刚起步,账户里的钱还没攒多少,养老金自然差一大截,这是最基本的积累逻辑,不是“不公平”。
再看“缴费基数”,这是很多人没注意的关键。养老金多少,直接和退休前的社保缴费基数挂钩,基数越高,算出来的钱就越多。不少养老金高的退休人,比如教师、国企技术岗员工,退休前的缴费基数都不低,大多按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的100%-120%缴;而刚入职的年轻人,很多公司会按最低基数缴社保(大多是社平工资的60%)。举个实在例子:假设某地社平工资是1万元,有人按1.2倍基数缴,每月基数1.2万,个人每月缴960元、单位缴1920元,一年光社保就缴3.4万多;而按最低基数6000元缴的年轻人,个人每月缴480元、单位缴960元,一年才缴1.7万多。缴的钱差一倍,退休后养老金能没差距吗?这正是“多缴多得”的公平体现,不是谁特殊。
还有一笔钱很关键——过渡性养老金,这是不少老职工养老金高的“加分项”。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才开始推行职工养老保险个人缴费,之前很多老职工(比如1992年前参加工作的)没扣过社保钱,但国家认他们这段工作年限,叫“视同缴费年限”,专门发过渡性养老金来补。这笔钱不是随便给的,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里就写得明明白白,是给老职工的合理补偿。比如有人1985年参加工作,1992年才开始缴社保,之前7年算视同年限,按当地政策,每月能多领几百块过渡性养老金,加上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总和自然就高了;而年轻人没有这段“视同年限”,自然少了这笔钱,养老金比老职工低也正常。
另外,不少人养老金高,还多了“补充养老金”——也就是职业年金或企业年金。像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国企员工,很多单位会缴年金:单位按工资的8%缴,个人按4%缴,退休后这笔钱会按月领,相当于多了一份“额外养老钱”。比如有人退休前年金账户攒了20多万,按139个月领,每月能多1400多,加上基本养老金,总和很容易超过刚上班的年轻人工资。但这不是“特权”,年金是单位和个人一起缴的,就像提前存的养老储备,领得多是因为之前缴得多,和“多存多取”一个道理。
可能有人会担心:“这会不会让年轻人觉得吃亏?”其实不用。年轻人现在工资低、社保缴得少,但只要一直按规矩缴,随着工作年限增加、工资上涨、缴费基数提高,未来退休时,养老金也会逐年涨上去。那些养老金高的退休人,年轻时也拿过低工资,也经历过“缴得多、挣得少”的阶段,现在的高养老金,是几十年坚持的结果。社保就像种庄稼,年轻时播种、浇水,老了才能收获,不是“一步到位”的事儿。
还有个误区要澄清:不是所有养老金高的人,都比在职工资高。比如退休教师养老金8000多,可能比刚入职的文员高,但肯定赶不上做销售、程序员的高薪年轻人;国企退休员工养老金7000多,也比不过资深设计师、管理岗的工资。咱们别只盯着“养老金超新手工资”的情况,忽略了在职人员里还有很多高薪岗位,整体收入梯度是合理的。
说到底,“养老金比在职工资高”的现象,是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向反馈”——你年轻时愿意多缴、长缴,晚年就能多领保障;老职工早年为社会付出多,国家用过渡性养老金、年金补上,也是合理补偿。这不是“不合理”,反而是制度公平的体现,既鼓励大家好好缴社保,也没亏待早年奉献的人。
对年轻人来说,不用羡慕退休人的高养老金,不如把这当成提醒:现在好好工作、按规矩缴社保,未来自己退休时,也能领到满意的养老金;对退休人来说,现在的高养老金,是对自己早年付出的认可,该领得心安理得。这样“付出有回报、积累有盼头”的制度,才是真的正能量,也让咱们对晚年生活更有底气。
来源:老王爱唠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