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正式聊战斗前,咱们得先明确一个关键背景。1945年的中国战场,早已不是你攻我守的胶着态。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在中国也开始收缩兵力;国军则等着借盟军力量反攻,却又处处顾虑。
1945年8月,当全世界的目光都盯着日本投降这历史性时刻时,在中国南方的雷州半岛,一场惨烈攻防战正悄然开打,又迅速被遗忘。
为何这场战斗在官方史册里几乎只字未提?
为何中日双方的记载差得这么多?
今天,笔者就带大家拨开历史尘埃,还原这场被忽略的雷州半岛之战。
在正式聊战斗前,咱们得先明确一个关键背景。1945年的中国战场,早已不是你攻我守的胶着态。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在中国也开始收缩兵力;国军则等着借盟军力量反攻,却又处处顾虑。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这时候的战役,早已不只是能不能打的问题,更多是怎么算着打的博弈。而雷州半岛之战,恰好是这种博弈的典型缩影。
一、从冰人到白塔:反攻计划的急转弯
1943年末,军令部的徐永昌曾雄心勃勃提总反攻大纲,打算先拿武汉,再图广州湾(雷州半岛核心区域)。但蒋介石一眼就看出破绽:日军占着内线位置(交通便利、兵力能快速调动),我军外线各战区兵力分散,硬攻武汉等于把主动权拱手让人。
蒋直接回电否决,这反攻计划就被按下了暂停键。
拖到1944年春,徐永昌又拿出乙案:等日军出现崩溃征兆、国军整训完毕、盟军打通东南海运,再谈反攻。广州湾被划进第四战区任务,但优先级依旧不高。毕竟那时候,保存实力比主动出击更合高层心思。
真正让蒋介石动心的,是美军将领史迪威的提议:滇缅战役后,直接在广东打一场,抢个出海口让美军登陆,再向华中推进。这计划听着挺美,可惜日军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把国军打得满地找牙,计划再次搁置。
直到1945年初,蒋介石才在日记里写下本年目标:第一期先收南宁、柳州;第二期直指香港、广州湾。何应钦顺势把攻略桂林及雷州半岛写进作战纲要,理由很简单。美军已拿下吕宋,国军急需港口接物资,雷州半岛成了最现实的突破口。
3月,美军顾问魏德迈抛出冰人计划,目标是长沙—南昌—武昌,结果日军一撤退,计划立刻瘦身成白塔计划:啥都不管了,先把西南海岸港口拿到手,雷州半岛就此成了绝对主角。
7月,何应钦给蒋介石拍去长电:让46军配属重迫击炮、105与155榴炮,限8月15日前拿下广州湾。可蒋回电没先谈进攻,反而先问侧背安全怎么保?补给线谁来守?
就这么一纠结,时间被拖到了9月。
美军联络组差点高血压上涌:海空军支援还没批下来呢,你们倒先改日子了?
学者苏圣雄一句话道破了真相:国军反攻,本质是等日军退、靠美军送、算准了再捡。敌人主动收缩时,追击自然势如破竹;可若敌人还咬牙顶着,战斗立刻就成了啃不动的硬骨头。
二、日方的弃子与乡土队:看似弱旅,实则乱局
而就在国军这边调兵遣将时,日军也在忙着重新洗牌,只不过他们的牌比国军更乱。
1945年2月,维希政府垮台,广州湾的法军被日军独混第70大队一枪未发就解除了武装。这时候的日军,还没完全放弃守南中国的念头。
4月,冲绳战役打响,中国派遣军想把海南、金门的部队北调支援,却被海军拦下:岛屿还得守,你们走了,我们怎么扛?两边扯皮半天,南方的防守计划彻底成了半吊子。
5月,日军第23军收到光一号指示:雷州、汕头支队尽快撤回。可纲要又留了个尾巴:如果美英军在海丰以东登陆,当地部队得确保广香周边。一句话把责任推得干净。撤不撤,看运气。于是雷州支队成了可弃可取的棋子,没人真管他们的死活。
咱们再看看雷州支队的家底:主力是独混第70大队和独混第248大队。70大队是从四国香川征来的乡土队(类似地方守备部队),1939年成立,满编才809人,战前紧急补到1329人,可补充兵多是海南残兵与台籍士兵,战斗力参差不齐,说难听点就是萌新选手。
第248大队更惨,该部队1944年在大阪新编,没打过几场硬仗,实战经验基本为零。
7月底,70大队把四个中队撒得像豆子:廉江、乌蛇岭、东营、机场风廊岭,最远的两个据点相距20公里,根本没法互相支援。248大队则守着寸金桥、西营、麻章、雷州城,一线铺开,完全是被动挨揍的布局。
更荒唐的是指挥层:支队长渡部市藏春刚从大队长升任,副手臼井七了是个预备役老头,之前在特务机关干活,连前线阵地都没踏过。前线官兵私下摇头:这俩主官连阵地在哪儿都不知道,怎么打?
三、七天攻防:从西街岭扇轴到安铺雨夜的尴尬
7月30日,国军46军新19师摸到莲塘口,炮营架在梧村垌,原定8月1日拂晓空袭后强攻。谁知南宁突降暴雨,飞机全趴了窝。师长蒋雄索性不等了,7点直接开炮。
西街岭成了这场战斗的扇轴。左接西门,右靠背岭,前面毫无遮拦,像个倒扣的茶碗,易守难攻。10名日军守军后来报称击退七次冲锋,可到了16时还是丢了阵地。西门、陆军堂相继被突破,残部退到县背岭,直到电话线断了,遂溪的日军本部才知道大事不好。
2日凌晨,廉江的日军守军决定把玉碎改成突围,3点半悄悄溜了。可中方战史却提前宣布21时克复廉江,实则天亮后国军才进城。
救援方面更狼狈:248大队山本中队冒雨从马头岭出发,分两队摸进廉江,结果只捡到一座空城,反而被国军阻击在沙井、老鸦岭,死伤一片。
良垌方向的70大队第2中队更惨:本来留守东北翼,8月1日晚奉命增援,半路又被召回,途中与中国军队反复拉锯,担架上的重伤员呻吟不断,最后退到九间屋,才算喘了口气。
安铺的剧本则充满尴尬:伪军陈忠武部先跑路,100多名日军4中队连夜进城,却只看到空街。3日拂晓,国军突击纵队、雷州挺进支队三面围攻,可暴雨加上装备故障,大队炮打了几发就哑了。
4日天放晴,11时国军再次进攻,13时突入市区,又被日军反扑打了出来。5日,40名日军援兵趁夜渡河,6日21时悄悄撤空,只留下便衣队放枪迷惑国军。最后中方伤亡百余人,却没能全歼这股守敌。
此时大伙可能会问:国军明明兵力占优,为何打得这么费劲?答案其实很简单。缺乏统一指挥,各部队只顾自保,遇到硬仗就犹豫,反而给了日军喘息的机会。
四、最后一击:白旗与和平来了的转折
8月10日,东京广播传出接受波茨坦宣言的消息,战争胜负已分。11日,蒋介石电令前线以威力压迫,勿轻率暴进,意思是别再硬打,等着日军投降就行。
13日拂晓,新19师、第131师还是向马头岭发起佯攻,空军炸完狮头岭,地面冲锋刚接火,又突然停了。所有人都在等投降的最终消息,没人想在最后时刻送命。
16日晨,中国阵前突然竖起白旗,一名陈姓少尉带话:日本兄弟,和平来了,十五号战争结束。此时,日军小松兵长、本条上等兵,已经成了这场战役最后一波阵亡者。
五、伤亡账本:62比200的冰山一角
战后的伤亡统计,比战斗本身更混乱。
日方记录显示,8月1—15日,独混70、248大队共阵亡62人,寸金桥陆军医院接收重伤员150人,合计伤亡约212人。
中方电报则是分段报数:新19师截至8月3日,阵亡军官5人、士兵40人,伤官5人、士兵57人;截至8月11日,累计阵亡军官7人、士兵56人,伤官5人、士兵75人。加上突击纵队、雷州挺进支队及188师的零星损失,中方阵亡当在百人以上,受伤也有百人左右。
可当地地方志里却写着六百敌军伤亡伪军三百人被歼,明显是夸张说法。当时各派系抢功、数字打架,把真实损失淹没在了口水仗里。
战后评点:谁还记得西街岭的茶碗?
日军战后总结写得很直白,没什么避讳:
1. 上级把我们当拉孟、腾越式的弃子,根本没打算救援;
2. 防线拉了20公里,部队撒豆似的分散,只能各自为战;
3. 指挥官不到前线,靠预备役老头撑门面,指挥混乱。
国军方面则只留下一句模糊的总结:火力占优势则廉江易手,无优势则安铺苦战。至于为何没提前策动伪军反正、为何不敢大胆迂回包抄日军后路,没人细说,也没人愿意担责。
1946年,雷州支队的2446名日本兵、228名台籍兵被遣返;而在之前的8个月里,这支部队因病死、战伤死亡的士兵近百人。独混70大队在复员名册上写下1052人,比出发时少了277人。这些人,永远留在了雷州半岛。
如今,西街岭那座倒扣的茶碗早已被野草覆盖,安铺的雨夜也只留在老兵的回忆录里。历史从不应只记住宏大的胜利,那些被遗忘的细节,才更该被我们铭记。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