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十一点,我在卫生间洗漱,突然传来一位女性撕心裂肺的吼叫声。
《人生得遇苏东坡》
【中】意公子 著
凌晨十一点,我在卫生间洗漱,突然传来一位女性撕心裂肺的吼叫声。
“你们不要逼我了,我想跳楼,我要去死,你们谁关心过我......”如此循环往复地嘶吼,她足足进行了一小时。
我有些担忧,跑到院子里,顺着声源去找人,如果真如她所喊的要轻生,那我也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报个警。
最终,我在院子转了大半圈,找到了那女子。
她顶着略微凌乱的头发,蹲坐在灌木丛中的小路上,依旧在声嘶力竭地喊叫,两只手不受控制的在空中胡乱挥舞,整个人的状态,像是病了。
当我看到她是安全的,身边还有一位朋友陪着,便安心回家了。
躺在床上,一种悲悯之情涌上心头,然后告诉自己:永远不要把自己逼到生病。
当我焦虑不安、情绪低落时,我就在心里像过电影似的,回忆我阅读过的《人生得遇苏东坡》里的各种片段。
我已经单方面的把苏东坡发展成了我的精神伙伴。
读苏东坡,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帮我卸下了内心的某种包袱。让我学会在困顿不安的生活里,如何活出自己的心安。
01
平等的看待福和祸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从神坛跌入深渊。
他看似是因言获罪,其实不然。
22岁,科考一战成名,他成为了京城里最耀眼的星。
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他,当朝天子赞誉他。
一时间,京城里多半仁人志士都绕着他转。
当这泼天的名利降落到一个人身上时,很难不飘,苏东坡也不例外。
他自认为自己就是那个经天纬地之才,从此自命不凡。
无论是初任凤翔签判时,对上司陈希亮,还是官至中枢时对当朝皇上,他常常“口不择言”。
最终,惹下祸端。
苏东坡看似是因为一张嘴差点送命,实则是心智不稳。
而这心智不稳的背后,就是没有看透“福祸相依”的本质。
《道德经》里讲: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
成功不可能一直围绕着你转,如果你看不到万物运转的规律,看不到自己的渺小,就会变得狂妄自大。
当你狂妄自大的时候,你是意识不到风险的,风险因为你意识不到,就会被过度扩大,那么你离栽跟头就不远了。
苏东坡前半生,妥妥的印证了这句话。
之后,他被贬黄州,生活十分艰苦。
初到黄州时,整个人很颓丧,每天昏昏沉沉的,处在一种巨大的迷茫和困顿之中,身体也每况愈下。
但是低谷期和高峰期的他不同,低沉了一段时间后,他很警觉地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
最终,他决定跳出悲伤,通过打坐静心、沐浴内观、交友找乐子,重新活了过来。
当他把自己沉浸在生活里时,写下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世之作。
他用风雨和晴天,比做自己人生的低谷和巅峰。
我很喜欢这句充满哲理的诗句,我对它有两个层面的理解:
一是,福祸相生,福祸在很大程度上无非是一件事的两个侧面而已。
苏东坡一个“无”字,体现了他最终面对福祸,平等、平视,没有区分之心的超然。
二是,佛法里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不过是一个“相”而已,都是虚的,并没有,所以何必在乎。
当我们把福和祸看成同一件事,没有分别心的时候,就不会再被人性牵着走,总是执着于“福”而抵触“祸”,那么,内心自然会松弛下来。
正如:若无执念在心头,人生何处不清欢。
02
守住生活的基本面
苏东坡在垂暮之年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认为,自己平生最大的功绩,不是年轻时名震京师,也不是年过半百时抵达他政治生涯的巅峰,而是他三次被贬时待过的地方。
因为,那里有他用心生活的印记。
“生活”才是他人生的重要部分,因为“生活”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把生活落到细微处,不过就是劳作、吃饱饭、睡好觉、交朋友。
在黄州,苏东坡跟当地农民学习耕种,乐在其中。
劳作不仅能充实生活,最重要的,就是回家便能倒头就睡。
除了耕种,苏东坡还热衷美食。
没钱买好吃的,他就下功夫钻研。
在黄州,他买最便宜的猪肉,研究出了最好吃的“东坡肉”。
在惠州,他发现荔枝太美味了,于是把自己吃到撑,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儋州,他又发现了烤生蚝,为了吃出它的美味,特别用心地钻研料汁。
正如作者在书中写道的:
在苏东坡起起落落的人生里,吃给了他精神上很大慰藉。因为唇齿之间还能尝到的世间百味,都在提醒他:活着真好。
苏东坡在吃上很讲究,但在交友上,毫不“讲究”。
他评价自己交友: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这看似“不讲究”的背后,实则是苏东坡的超脱。
在他看来,生命是平等的,人人都是可爱的。
苏东坡广泛的交友,打开了他生命的宽度,当地的渔民、樵夫、小商人,每一种生命进入他的生活时,都为他的生活添了许多色彩,使得他变得幽默风趣。
而幽默,不就是对生活的荒诞和苦难最好的消解吗。
冯唐说:
如果一个人在落魄之时,还能保持乐观的心态,还能手不释卷,还能该吃吃,该喝喝,该玩儿玩儿,该睡觉睡觉。
那么,生活便不会拿他怎么样。
因为,他守住了生活的基本面,守住了自己的道、自己的内心和价值观。
那总有一天,会祸去福来。
苏东坡正是这样的人。
03
学会转念,把人生当作一场体验
苏东坡当年从杭州调任密州工作时,环境不好,工作量还大,心情很不好。
他给苏辙写信吐槽:
“我放弃了雕刻华美的住宅,栖息在粗木建造的房屋;放弃了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了桑麻丛生的荒野。
不仅如此,这里收成还不好,盗贼也很猖獗,工作量大,还吃不饱饭,每天只能用野菜充饥。”
不过,没想到一年后,苏东坡变了,他变得心宽体胖,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很年轻。
他做了什么呢?
他打扫庭院,种菜养鱼,酿高粱酒。
休息日时,他和朋友一起采摘蔬菜做饭吃,大家都感慨:这样的日子多么快乐啊。
苏辙看到哥哥的变化,回信说: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但是我们满足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一味追求美好奢靡,求福避祸,那心中便有了“这个是好的”,“那个是不好的”二元性评价。
当“好”出现,我们开心,当“不好”出现,我们难过。
于是我们的心情就这样在外界环境的变化中患得患失。
当我们放弃用“二元性”评价生活时,其实你就会发现,生活不过是一场体验,“你”也不过是承载生活中所发生之事的一个载体而已。
万事万物都有它可以欣赏、值得欣赏的一面,就看你愿不愿意转念。
苏东坡被贬前已经生长出了“把生活当成体验”的智慧了,所以在之后的三次被贬中,他才不会觉得人生是困顿和乏味的。
即便到最后,垂垂老矣被贬儋州时,他也依然能在那个荒蛮之地,积极地传播文化,在几百年都不出文化人的地方,培养出了海南第一位举人。
这让我想起了七堇年说的:
就让我们继续与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
面对苦难,苏东坡从来不是被动忍受,而是把自己当作生活的主体,如何看待苦难,如何度过艰难,他说了算。
人一旦有了主体思维,那么我们面对苦难,就会从“忍受”变成“承受”。
“忍受”是对生命巨大的消耗;而“承受”会让生命滋长出很多力量来。
写在最后
我特别喜欢复旦教授陈果说过的一段话:
在无序的世界里,活出自己有序的节奏;
在不自由的环境里,努力的在自己身上建立一种自由;
在非常动荡的生活里,活出自己的心安;
在不确定的变幻世事中,能够在自己身上找到确定性。
达到这种状态的一个前提,就是你要拥有非常稳定的内核。
而一个人要建立一个稳定的内核,就必须要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身心。
落到实处,无非就是:
认知上,平视福和祸;
生活上,吃饱饭、睡好觉、有三五好友作陪;
心智上,学会转念,把人生当成体验。
以上,与君共勉!
来源:张小暖泛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