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山西汾阳的夏日街头,一种特殊的"哒哒"声总是不绝于耳——那不是木匠在刨木,也不是裁缝在剪布,而是老师傅在制作旋粉时特有的节奏。随着刀起刀落,整块的粉坨在手中旋转,薄如蝉翼的粉片如花瓣般纷纷飘落,这场景既是一场技艺的展示,也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原创 京亮 山西人在上海 上海 标题已修改
在山西汾阳的夏日街头,一种特殊的"哒哒"声总是不绝于耳——那不是木匠在刨木,也不是裁缝在剪布,而是老师傅在制作旋粉时特有的节奏。随着刀起刀落,整块的粉坨在手中旋转,薄如蝉翼的粉片如花瓣般纷纷飘落,这场景既是一场技艺的展示,也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随之而来的,是混合着蒜香、醋香和辣香的独特气味,这味道在炎炎夏日里格外勾人食欲。这就是汾阳旋粉,一道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的地方小吃。
一、历史轶事:六百年传承的消夏美味
旋粉在汾阳的历史可追溯至明初,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相传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封其孙朱济炫为庆成王,朱济烺为永和王,两座郡王府先后落户汾阳(时称汾州府)。
王府厨师的创新:随王府而来的南方厨师,将老家的凉粉制作技艺与当地食材相结合。为适应北方人的口味,他们改进了制作工艺,用当地产的优质绿豆淀粉代替南方常用的米淀粉,制作出了更加筋道爽滑的凉粉。
"旋"字的由来:非遗传承人安师傅介绍,旋粉并不是用刨刀旋转着刮切之意。而是当浆制作好后,涂在大水缸的内壁上,靠臂力旋转大缸使粉浆流满整个内壁,待冷却后揭下凉粉。旋是旋转大水缸之的意思,"旋粉"之名由此而来。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旋粉是寻常百姓家夏季最受欢迎的消暑美食。一碗旋粉,既当饭又当菜,经济实惠又美味可口。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夏天不吃粉,热得满地滚;一碗旋粉下肚,清凉赛过神仙。"
二、制作技艺:旋转之间的功夫之道
地道的汾阳旋粉制作需要经过选料、制糊、定型、卷切、调味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暗藏玄机。
1、选料考究:必须选用汾阳本地产的优质绿豆淀粉,这种淀粉色泽洁白,杂质少,制成的粉坨透亮筋道。调味用的醋必须是本地的老陈醋,辣椒要用兴县产的朝天椒。
2、制糊关键:淀粉与水的比例至关重要,老师傅们有一套秘诀:"一斤淀粉六斤水,顺时搅拌不歇气"。搅拌必须朝一个方向,这样才能让淀粉充分溶解,制成的粉坨才够筋道。
3、定型精髓:将调好的淀粉糊倒入大锅中,文火慢熬,边熬边搅拌,直到变成透明的糊状,加入天然中药栀子使其成为淡黄色。然后倒在特制的清洁铁板上用刮片均匀覆盖,自然冷却定型。这个过程需要丰富的经验,火候过了粉坨发硬,火候不够则不够筋道。
4、卷切艺术:用旋粉标尺用刀划开,然后在铁板上卷成卷儿。切片则喜好由人,可宽可窄。技艺高超的老师傅,一片粉片的大小、厚薄几乎完全一致。
5、调味秘诀:切好的粉片抖散放入碗中,加入蒜泥、老陈醋、辣椒油、芝麻酱等调料。调料的比例各家都有独门配方,但公认的标准是:酸要突出但不刺口,辣要香醇但不烧心,蒜要浓郁但不呛人。
三、口感味道:清凉爽滑的夏日享受
汾阳旋粉最妙之处在于其清凉爽滑、酸辣开胃的独特口感。
初入口时,首先是老陈醋的酸香开胃,接着是辣椒油的香辣过瘾,然后是蒜泥的辛香提神,最后是芝麻酱的醇香回甘。各种味道层次分明,却又完美融合。
粉片本身淡雅爽滑,如同白玉,正好完美吸收各种调料的味道。由于是旋制而成,粉片的厚度极薄,入口即化,但又带着恰到好处的筋道。绿豆的清香与调料的浓香相得益彰,形成层次丰富的味觉体验。
当地人用"凉、滑、筋、爽"四个字来形容旋粉的口感,用"酸、辣、香、鲜"来形容其味道。一碗好的旋粉,既要保持绿豆的本味,又要让各种调料相得益彰,不会互相掩盖。
在炎热的夏日,吃上一碗酸辣可口的旋粉,顿时觉得清凉舒爽,暑气全消。这正是旋粉最迷人的地方:看似简单,实则讲究;看似粗放,实则细腻。
四、分布名店:街头巷尾的清凉记忆
在汾阳,旋粉既是家常小吃,也是消夏佳品。几乎每个汾阳人都有一家自己最钟情的旋粉摊。
安师傅老字号旋粉:为汾阳旋粉非遗传承人,创立于民国时期,传承几代。旋粉坚持用传统石磨研磨绿豆淀粉,最大程度保留豆香。
老街移动摊点:这些没有固定店面的老师傅,往往也有着最地道的手艺。他们推着特制的小车,穿街走巷,那"哒哒"的切粉声,是很多汾阳人夏天的记忆。
除了这些固定摊位,每年夏季的夜市更是旋粉的大聚会。几十家旋粉摊点沿街排开,各家拿出看家本领,现场制作旋粉,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尾声
夕阳西下,汾阳老城的街边,老师傅托起一块淡黄色晶莹剔透的粉坨,手中的刀轻快地舞动。"哒哒哒——"声中,粉片如花瓣般飘落,蒜香醋香随之四溢,围观的食客们不约而同地咽了下口水。这声音,这香气,已经在这座古城回荡了数百年。
一碗旋粉,盛满了汾阳人的智慧与夏日记忆。它从王府深处走来,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保持着最本真的味道,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他乡与故乡的美味纽带。
来源:草根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