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互联网:新价值、新模式与新格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08:07 1

摘要:这一轮AI革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驱动世界运作的动力源被重新发明了。大模型的重要性在于实现了智能的大规模生产。而2025年是智能体元年,我们看到了智能的局部应用,但还远未释放智能的潜力,尚未迎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这一使命呼唤智能体互联网。什么叫大规模应用呢?有一

从大模型到智能体再到智能体互联网,是理解AI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在智能体互联网还只能憧憬、不能触摸的当下。

这一轮AI革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驱动世界运作的动力源被重新发明了。大模型的重要性在于实现了智能的大规模生产。而2025年是智能体元年,我们看到了智能的局部应用,但还远未释放智能的潜力,尚未迎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这一使命呼唤智能体互联网。什么叫大规模应用呢?有一个很直观的说法:现在以人使用AI智能体为主的场景,只能算对智能的小规模消耗。未来基于智能体互联网,将实现AI使用AI,带来智能消耗将远超当下最激进的想象。这是理解国家雅江项目意义的一个角度。

智能体互联网和智能体有何不同?当下的智能体产业仿佛2000年前后的web1.0,门户网站时代,我们进入了互联网的门槛但并未实现爆炸式增长。门户网站把专业内容搬到网站上,用户只消费内容却不生产。这就好比,当下的智能体主要是以智能体为载体的工具服务——尽管显然提升了服务效率,但没有网络效应。智能体互联网则类似于互联网的web2.0时代,不同于智能体的核心特征在于:需求侧智能体与供给侧智能体之间产生互动,智能体不再只代理服务方,更代理需求方。这种互动将形成网络效应,带动更丰富的供给侧拥抱智能体经济。

接下来,我分享三大关键洞察。一是新价值,智能体互联网之所以是机遇,在于它将破坏平台互联网并承接其价值转移;二是新模式,智能体互联网将迎来需求侧商业模式的崛起,而创业者相对于在位者在采纳该模式方面具有不对称优势;三是新格局,智能体经济不是简单承接平台互联网的价值转移,而是第一次真正实现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融合。

按照这三方面,分别展开。

1 平台互联网到智能体互联网的价值转移

第一方面,智能体互联网的新价值建立在三个支点之上:智能平权、暗流量与开放协议。它们都代表着与平台互联网决裂。

智能平权,是数据智能向模型智能迁移以及模型开源的结果。数据智能条件下,由于数据是智能的前提,平台的智能优势地位无可动摇。平台生态的参与者对自己的业务缺乏掌控力,不得不缴纳高昂的平台税。然而,在模型智能条件下,没有数据的企业也能自主接入智能,加之开源模型的出现,让小企业和传统企业能够自己构建工具、掌控自身业务,并能够基于小模型构建自身的智能飞轮。这是智能的起点公平(不是绝对公平)。

若智能平权着眼于后端,第二个被我称为暗流量的支点,则反映了前端用户行为的变化,即,用户以AI为媒介使用互联网。那么,平台过去对用户采取的种种手段不再奏效了。平台能留住用户的重要原因,在于用户离开平台不得不付出机会成本。该成本包括时间成本。为何明知携程杀熟还继续用携程呢?因为你的时间成本高于被杀熟的损失。此外,该成本可以是平台强加的,比如平台设置的数据迁移成本,离开就会损失数据资产。

然而,当使用平台的不再是碳基人,而是智能体,上述成本都将归零。智能体的时间不再稀缺,可毫不费力地查询各种平台的非杀熟价格;智能体也自带数据存储能力,未来你在各个平台的所有轨迹都被记录并独立存储在自己可控的空间。这样,暗流量消费模式实际上崩坏了平台围墙。

第三个支点是开源协议。很多人都知道MCP,这是着眼于增强智能体个体工具能力的协议;一些人也知道Google的A2A,这个协议看起来特别符合智能体互联网的需要,但实际上它是Google Cloud发布的以企业内部多智能体协作为目标的协议,我标记为智能体局域网。值得强调的是,智能体局域网运作于组织内部,这是一个高信任、层级化分工、边界清晰的环境,而智能体互联网则运作在低信任、对等交互、无边界的环境,对协议由独特的要求。ANP(Agent Network Protocol)专注于此,由一个国内开源社区开发并维护。我是这个社区的战略顾问。

类似于ANP的开放协议对智能体互联网非常重要,因为它极大地降低了实现智能体网络效应的成本。同样,它也冲击到互联网平台。在创造网络效应方面,它提供了平台的替代方案。其实,这回归了古典互联网精神,比如email的普及显然受益于网络效应,但它不需要平台。

总之,智能平权、暗流量和开放协议共同驱动平台互联网到智能体互联网的价值转移。这个过程其实不是第一次发生。历史上有一个词叫OTT(Over-the-top), 被用来描述互联网企业依托电信基础设施开展业务的同时,剥夺了电信运营商的用户控制权和业务联系(如短信和话音)。

未来,类似一幕或在平台互联网与智能体互联网之间重演:智能体企业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业务的同时,有望剥夺平台对用户的控制权;进而价值向智能体互联网转移,而互联网平台下沉为重资产的模型和算力基础设施。

2 需求侧智能体商业模式的崛起

智能体互联网生态必然存在多种商业模式,但我这里要强调需求侧智能体作为一个颠覆性的商业模式。

该概念可能令人困惑,各种AI助手难道不是需求侧智能体吗?PA这个缩写,读作Personal Agent还是Personal Assistant是有讲究的。如果把每个个体视为一个明星,Persoanl Agent类似经纪人,Personal Assistant则是各个领域的助理(如生活助理)。需求侧智能体是真正代表艺人利益的经纪人,而助理仅着眼于自身领域的专业性,属于供给侧智能体。

从商业模式的三个维度,下表对比了需求侧智能体与供给侧智能体商业模式的差异。很重要的一点是控制权分配,即产品控制权是掌握在服务提供商手中还是用户手中。需求侧智能体不同于平台,也不同于供给侧智能体的:为了获得用户信任,它愿意把产品控制权让渡给客户。比如,我们不能想象抖音把更换算法模块的权限让渡给客户,但需求侧智能体会。惟其如此,才能让用户信任该智能体不会绑架用户进而赋予其代理权。

左图示意了需求侧智能体的商业模式。目前的算法,是平台或者供给侧主导的推荐算法,而基于全面用户数据、站在用户立场对供给进行筛选的算法尚不存在。这个算法是需求侧智能体的核心模块,但不应掌控在智能体提供商手中,而应该开放其配置权给用户。未来,围绕需求侧智能体,会出现筛选算法生态,供用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算法(并且可能随着场景和时间选择不同的算法,好比早年用户更换QQ秀那样)。

这种模式,在位者很难模仿。很多人都看好微信、Meta、Open AI等巨头发布的超级个人助手,但我不看好。比如,Open AI已经在尝试从商家处获取收入,那么,它的超级个人助手如何能够确保代理消费者的利益呢?在现阶段,我们期待这些巨头就此展开探索。但这些探索的贡献在于培育供给侧,比如传统行业卖家的智能体化。由于这些供给切换到新平台的成本极低,因而可能是为后来的颠覆者做嫁衣。

3 新格局:在2B与2C的分歧中拥抱2A

智能体互联网不仅是消费互联网的新版本,更是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融合: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将在2B(to Business)与2C(to Consumer)的分歧中共同拥抱2A(to Agent)。

来源:小羊科技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