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中宗是唐高宗的第七个儿子,原名李显,最初被封为周王,后来改封英王,并改名为李哲。他的哥哥李贤被废黜太子之位后,李哲便被立为太子。
唐朝那些事儿连载41
唐中宗是唐高宗的第七个儿子,原名李显,最初被封为周王,后来改封英王,并改名为李哲。他的哥哥李贤被废黜太子之位后,李哲便被立为太子。
唐高宗去世时,留下遗诏让太子继承皇位,但规定遇到军政大事,必须听取天后的意见。
中宗生性平庸软弱,一向被强悍的母亲武则天控制,根本无法独立执掌朝政。他即位后立即尊武则天为皇太后,所有政务都交给太后决定。
同时加封韩王李元嘉为太尉,霍王李元轨为司徒,舒王李元名为司空,滕王李元婴开府仪同三司,鲁王李灵夔为太子太师(这五人都是唐高祖的庶子);越王李贞为太子太傅,纪王李慎为太子太保(这两人是唐太宗的庶子)。
同时册封这么多亲王,无非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声望显赫,武则天想用这种方式进行笼络。
又晋升刘仁轨为尚书左仆射,岑长倩为兵部尚书,魏玄同为黄门侍郎,裴炎为中书令,刘景先为侍中,大赦天下,将中宗元年正月初一改年号为嗣圣元年。
元旦过后,册立韦氏为皇后,提拔皇后父亲韦玄贞为豫州刺史。
中宗一向宠爱韦皇后,甚至想将岳父直接提拔为侍中。裴炎以韦玄贞没有功绩为由反对越级提拔,中宗不听。
裴炎再三力争,惹得中宗大怒呵斥道:“我就算把天下都给韦玄贞,又有什么不可以?何况区区一个侍中之职!”
裴炎感到惶恐,便将此事禀告武则天。武则天由此想起往事,萌生了废黜皇帝的念头。
早年西蜀人袁天纲曾任并州令,精通相面之术。唐初天策府的功臣都曾让他相面,无不应验。武士彠也请他来家中给家属看相。袁天纲见到武则天母亲杨氏说:“夫人当生贵子。”
见到武元庆、武元爽兄弟时说:“二位官可达三品,但不得终身贵显。”
见到武则天姐姐韩国夫人时叹息道:“此女也是贵相,可惜克夫。”
当时武则天尚在幼年,保姆抱她入堂,袁天纲仔细端详后惊讶道:“这若是男孩倒罢了,若是女子,将来贵不可言!”
武士彠笑道:“若是女子,会有什么结果?”
袁天纲说:“龙瞳凤颈,贵极之相。”
武士彠问:“莫非能做皇后?”
袁天纲答:“贵为皇后尚在意料之中,依我看还不止于此。”
武士彠惊问:“难道要做女皇帝不成?”
袁天纲道:“女子若有此相,当真要做女皇帝。”
武士彠将信将疑。
武则天长大后,兄姊常以“女皇帝”戏称她。她饱读史书,知道历史上从未有女皇帝,只当袁天纲所言是笑谈。谁知后来时来运转,从才人晋升昭仪,再晋皇后,又成为太后,步步高升后,竟真想尝试做女皇帝了。
正值中宗违法行事,裴炎进谗言,武则天便趁机策划废立之事。她与裴炎密谋,暗中召集中书侍郎刘袆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勋等人率兵入宫,于二月五日召集百官到乾元殿,武则天赫然临朝。
中宗随驾而出正要就座,裴炎突然宣读太后敕令,废中宗为庐陵王,命程务挺等人将他扶下殿。中宗惊问:“我有何罪?”武则天叱责道:“你想把天下让给韦玄贞,还敢说无罪?”中宗无言以对,被押往别室软禁。
武则天又问群臣:“嗣王失德已被废,帝位该由谁继承?”
裴炎立即回应:“应立豫王。”众人齐声赞成。
豫王就是相王李旦(曾名旭轮,封殷王、豫王,后改封相王,单名旦,高宗末年又复封豫王),作为高宗幼子、中宗同母弟,成为唯一合适人选。
高宗八子中,长子李忠(刘氏生)已被赐死;次子李孝(郑氏生)早夭;三子李上金(杨氏生)、四子李素节(萧淑妃生)均遭贬谪;武则天所生四子中,李弘被毒杀、李贤被废、李哲刚被废,只剩豫王李旦。裴炎等人自然拥戴他。
但武则天内心想自己做女皇帝,见众臣一致推举豫王,只好暂缓图谋。次日立豫王李旦为帝,改元文明,册封豫王妃刘氏为皇后,儿子李成器为太子;废中宗之子李重照为庶人,将韦玄贞流放钦州。
武则天仍临朝听政,命新皇帝居别殿,不得干预国政。
当时长安无主,任命刘仁轨为西京留守。刘仁轨以年老推辞,并用汉朝吕后之事劝诫。武则天亲笔慰勉,刘仁轨才赴任,不久病逝,陪葬于高宗乾陵。
武则天又疑心被废的太子李贤在巴州可能谋反。恰逢李贤作《黄台瓜词》: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
武则天越发怀疑他怨望,密令将军邱神勣赴巴州逼其自杀,随后假意贬邱神勣为叠州刺史,又故作哀悼,恢复李贤雍王爵位,再召邱神勣回朝任金吾将军,世人这才知道是武则天杀了李贤。
接着武则天又猜忌庐陵王李哲,命他迁居房州,再转均州。提拔侄子武承嗣(武元爽之子)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
武承嗣请求追尊武氏祖先建立七庙,裴炎劝谏:“太后临朝应示至公,不可私厚亲族。汉朝吕后大封吕产、吕禄导致败亡,太后难道不知吗?”
武则天不悦:“吕后滥封母族致败,我追尊亡亲有何不可?”裴炎坚持防微杜渐,武则天不听,反而怀恨在心。
嵩阳令樊文献媚呈献祥瑞石头,武则天命陈列朝堂。尚书右丞冯元常奏称“樊文谄媚欺诈”,被贬为陇州刺史。此后谄媚之风盛行。
武则天改元光宅,旗帜改用金色,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大刀阔斧改革官制:尚书省改称文昌台,仆射改称左右相,六部改为天地四时六官,门下省称鸾台,中书省称凤阁,侍中称纳言,中书令称内史,御史台分设左右肃政台。
又追尊五代祖武克己为鲁国公,高祖武居常为北平郡王,曾祖武俭为金城郡王,祖父武华为太原郡王,父亲武士彠为魏王,皆配夫人妃号,在洛阳立武氏五庙。
武元庆之子武三思授右卫将军,武攸暨、武攸宁等武家子弟亦纷纷升官。诸武掌权后,大量官员遭排挤贬斥。
李勣之孙李敬业袭爵英国公,原任眉州刺史,被贬为柳州司马;其弟李敬猷(盩厔令)免官;给事中唐之奇贬括苍令;詹事府司直杜求仁贬黔令;长安主簿骆宾王贬临海丞;御史魏思温贬盩厔尉。
这几人流落扬州后同病相怜,密谋以匡复庐陵王之名起兵,推李敬业为统帅,魏思温为军师。
魏思温让同党监察御史薛璋出使江都,再指使雍州人韦超诬告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薛璋将陈敬之下狱处死,李敬业假称奉旨办案,开府库赦囚徒,改用嗣圣元年年号,设立匡复府、英公府、扬州大都督府三幕府,自任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任命唐之奇、杜求仁为左右长史,李宗臣、薛璋为左右司马,魏思温为军师,骆宾王为记室,还找到一个貌似废太子李贤的人冒充其未死,谎称逃难至此号召起兵。十天之内聚众十余万,骆宾王起草《讨武曌檄》传布州县: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宫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武则天读檄文时看到“弑君鸩母”一句笑道:“我何曾做过这事?”
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问何人所作,得知是骆宾王后叹道:“如此人才流落不遇,是宰相的过失啊!”但认为文采虽好,还需武备,骆宾王能文,李敬业未必能武。
她派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率三十万大军讨伐李敬业,追削李敬业祖考官爵,刨坟劈棺恢复徐姓本姓。
召裴炎商议军情时,裴炎因外甥薛璋参与反叛主张缓征,建议武则天还政皇帝,叛军自平。武则天不悦,武承嗣趁机诬告裴炎同谋,监察御史崔察也作伪证。
裴炎下狱后毫不屈服:“宰相下狱岂有生路?”最终被斩于都亭。刘景先、胡元范等求情者均遭贬流放。
裴炎侄子裴伷先上书直言:“太后为李氏妇,却专权变易嗣子,排斥李氏,尊崇武氏,伯父尽忠反被诬杀。请速还政皇子以免后悔!”武则天怒,杖一百流放瀼州。
这时候,徐敬业已经出兵渡过长江,召集部下商议进军方向。魏思温提议说:“您以匡复李唐为号召,应该率领大军大张旗鼓地前进,直扑洛阳。这样天下的义士知道您有心保卫李氏皇室,自然会纷纷响应。”
薛璋在一旁插话道:“金陵有帝王之气,又有长江天险,完全可以作为根据地。不如先攻取常州和润州,作为立足之本,然后再向北进取中原。这样进攻得利时可继续前进,失利时也有退路,这才是上策。”
魏思温反驳说:“不行!山东的豪杰们因为武则天专权,心中愤懑不平。听说您起兵,都蒸好麦饭当军粮,举起锄头当武器,就等着您到来。不趁着这股锐气北进,反而只顾着经营自己的巢穴,远近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谁不会人心涣散呢?”
最终徐敬业采纳了薛璋的建议,没有采用魏思温的计策。他命令唐之奇留守江都,自己率军攻陷润州,抓住了刺史李思文。
李思文是徐敬业的叔父,听说徐敬业起兵后,曾派人向朝廷报告,并且坚守了二十多天,城池才被攻破。被俘后,魏思温请求将李思文斩首示众,徐敬业不同意,只是命令他改姓武,关进监狱。
魏思温叹息道:“不顾大义,只徇私情,恐怕失败就在眼前,我们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徐敬业占领润州后,听说李孝逸的军队已经逼近临淮,于是回军抵抗,驻扎在高邮境内的下阿溪,派弟弟徐敬猷守淮阴,部将韦超、尉迟昭守都梁山。
李孝逸派副将雷仁智进攻徐敬业大营,被徐敬业击败,不敢再前进。监军侍御史魏元忠对李孝逸说:“天下安危,在此一举。现在大军停滞不前,让远近的人都失望了。如果朝廷另派将领来代替将军,您将如何辩解呢?”
李孝逸还在犹豫时,忽然听说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已从东都洛阳出发,被任命为江南道大总管,前来支援。
魏元忠又对李孝逸说:“黑齿常之来援,朝廷已经对您有所怀疑。为将军考虑,应该率领轻骑兵攻打淮阴或都梁山,除掉徐敬业的羽翼,这样徐敬业就无能为力了。”
众将领还有不同意见,认为攻打淮阴和都梁山,徐敬业必定会来救援,这样就会两面受敌,难以自保。
魏元忠说:“避开敌军坚固之处,攻击其薄弱环节,是兵家上策。徐敬业的精锐部队都在下阿溪,利在速战。我们如果一败,大事就完了。只有徐敬猷是赌徒出身,韦超等人也不是老将,兵力又薄弱,容易攻克。徐敬业即使想去救援,也肯定来不及。我们乘胜前进,就算徐敬业有韩信、白起那样的才能,也抵挡不住了。”
李孝逸于是率军攻打都梁山,阵斩尉迟昭,韦超连夜逃跑。再进军攻打淮阴,徐敬猷也脱身逃走。于是李孝逸直接进攻徐敬业。
徐敬业凭借溪流列阵,固守自保。李孝逸的副将苏孝祥夜里率领五千人,乘小船渡溪进攻。渡到一半时,已被徐敬业发觉,发兵奋勇反击。苏孝祥来不及整顿军队,只好持刀血战,终究势单力薄,无法支持,最后浑身是伤,落水而死,部下也淹死一大半。
李孝率领各路军队继续后退,交战又不利,打算退守石梁。这时侦察兵报告说,徐敬业军营上有乌鸦聚集。
魏元忠与行军管记刘知柔对李孝逸说:“这是贼兵将要失败的征兆。乌鸦聚集在营帐上,说明营中必定空虚。现在徐敬业还没撤退,乌鸦已经先聚集了,岂不是就要覆灭了?现在有一计可以破敌。”
李孝逸问是什么计策?魏元忠说:“风向顺,芦苇干,利于火攻。将军为什么不放火烧敌呢?”李孝逸连声说好,于是命令士兵各持火具,越溪再战。
徐敬业正在整顿军队准备截击,没想到对面的敌兵都用火弓火箭接连射来。溪边芦苇很多,正值冬季干燥,北风猛烈,一瞬间四面起火,火势卷入阵中,士兵们都站不住脚,纷纷后退。
徐敬业还想防御,指挥部下,让强壮的士兵在前,老弱的在后,弄得阵势更加混乱。李孝逸督军快速推进,一番冲杀,打得溪水都被染红,岸草尽赤。徐敬业等人逃入江都,知道再也守不住,于是焚烧图册文书,带着妻子儿女逃往润州。
到了蒜山附近,见有追兵赶来,急忙乘船入江,想顺流出海,投奔高丽。航行到海陵地界时,被大风阻挡。哪知部将王那相竟然叛变,鼓动士兵杀死徐敬业、徐敬猷以及徐敬业的妻子等人,共取得二十五颗首级,拿着向李孝逸军投降。其余党羽唐之奇、魏思温、韦超、薛璋等人,也全部被李孝逸捕获,将首级传送东都洛阳。
只有骆宾王逃走,不知下落。
等到黑齿常之到达江南时,乱党已经被肃清。
武则天下令杀尽徐氏宗族,只有李思文被释放出狱,免受牵连,还被任命为司仆少卿。武则天当面告诉他说:“徐敬业给你改姓武,你就姓武吧。”
武思文拜谢退下,不久又被加授为春官尚书。后来有人举报武思文原本与徐敬业同谋,于是被免官,恢复徐姓。
可怜李勣百战功劳,只剩下徐思文这一支血脉留在曹州(徐氏原籍),延续宗族祭祀。
徐敬业败亡后,又有人诬告程务挺,说他与徐敬业互通谋略,这下程务挺也难免要冤死了。
来源:深度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