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考对成语的考查侧重“理解与运用”,核心是掌握成语的本义、引申义及适用语境,避免望文生义、张冠李戴。以下按“高频易错”“近义辨析”“语境适配”三类,整理高考常考成语及释义,涵盖考试高频考点:
高考必背成语及释义(精选高频)
高三的学生最苦恼的就是每天大量的成语背诵和近义成语区分了吧!
高考对成语的考查侧重“理解与运用”,核心是掌握成语的本义、引申义及适用语境,避免望文生义、张冠李戴。以下按“高频易错”“近义辨析”“语境适配”三类,整理高考常考成语及释义,涵盖考试高频考点:
一、高频易错成语(50例)
这类成语易因“字面误导”或“用法混淆”出错,是高考命题重点。
1. 安步当车: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并非“步行赶路”)。
2. 别无长物: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人生活俭朴或贫困(并非“没有特长”)。
3. 不刊之论: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精准、无懈可击(“刊”是“修改”,非“刊登”)。
4. 不名一文: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度贫困(“名”是“占有”,非“名字”)。
5.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并非“不放在心上”,区别于“不以为意”)。
6. 不瘟不火:指戏曲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后也形容事物发展适中、不过度(并非“不火爆”,区别于“不温不火”)。
7. 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训”是“准则”,非“教训”)。
8.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憎恨或不满(并非“轻视”,也非“尊敬”)。
9. 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让人满意(“差”是“稍微”,并非“不满意”)。
10. 处心积虑:长期谋划要干某件事(多含贬义,区别于中性词“殚精竭虑”)。
11. 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或精通某种技艺的人(并非“大方的人”)。
12. 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主语需是“人”,不能是“事物”)。
13. 等量齐观: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多用于否定句,如“不能等量齐观”)。
14. 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分立的局势(只能用于“三方”,不能用于两方)。
15. 东山再起:指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多用于“人”,且是“主动恢复”,区别于“死灰复燃”)。
16.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只能用于“少女”,不能用于男子或成年女性)。
17. 耳提面命:形容长辈热心恳切地教导(只能用于“长辈对晚辈”,不能用于平辈或晚辈对长辈)。
18.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含贬义,不能形容“天气”或“能力强”)。
19. 繁文缛节:指繁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比喻繁琐多余的手续(含贬义,并非“复杂的文化”)。
20. 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多用于“积极事物”,不能用于“坏事”)。
21. 匪夷所思: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强调“超出常理”,并非“不可思议的好事”)。
22. 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后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含贬义,不能用于“正面人物出场”)。
23. 风声鹤唳: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多用于“战争、灾难后”,并非“紧张”)。
24. 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含褒义,不能用于“贬义事物”)。
25. 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做法(强调“调整方法”,区别于“改弦易辙”的“改变方向”)。
26. 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多用于“负面情绪”,不能用于“正面牵挂”)。
27. 功败垂成:指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却遭到了失败(强调“差一点成功”,并非“彻底失败”)。
28. 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并非“田园生活”,如“瓜田李下,避嫌为上”)。
29. 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含贬义,不能用于“谦虚地表达见解”)。
30.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只能用于“书籍”,不能用于“其他物品”或“人”)。
31.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丢失了自己原有的技能(含贬义,并非“学习努力”)。
32. 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含贬义,只能用于“坏人”)。
33. 恒河沙数:形容数量极多,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问题、想法”)。
34. 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含贬义,强调“持续作恶”)。
35.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只能用于“说话、写作”,不能用于“表演”,区别于“有声有色”)。
36.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含贬义,并非“勇敢做事”)。
37. 间不容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情势极其危急(强调“危急”或“紧密”,并非“时间紧”)。
38. 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含贬义,多用于“事业、局势”,不能用于“自然景物”)。
39. 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能灵活变通(含贬义,强调“不知变通”)。
40. 金科玉律:指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多含贬义,并非“重要的规则”)。
41.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强调“因畏惧而沉默”,并非“寒冷”)。
42. 久假不归: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假”是“借用”,非“放假”)。
43. 举足轻重:指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强调“重要性”,多用于“正面人物或事物”)。
44. 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多用于“正面话题”,区别于“夸夸其谈”的“空谈”)。
45. 空穴来风:原指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需注意“古今义差异”,高考多考“现义”)。
46. 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含褒义,强调“钻研深度”)。
47. 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含褒义,多用于“文学、艺术作品”)。
48.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也比喻以次充好(含贬义,可用于“人”或“事物”)。
49. 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去(含贬义,并非“快乐生活”)。
50. 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事物”,区别于“参差不齐”)。
二、近义成语辨析(20组)
高考常考“近义成语辨析”,需明确每组成语的“侧重点”差异。
1. 【爱憎分明 vs 泾渭分明】
- 爱憎分明:指对人或事物的喜爱与厌恶分得很清楚(侧重“情感态度”)。
- 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明(侧重“界限、是非”)。
2. 【半途而废 vs 功亏一篑】
- 半途而废: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止,有始无终(侧重“主动放弃”)。
- 功亏一篑:指堆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而未能成功(侧重“差一点完成,被动失败”)。
3. 【标新立异 vs 独树一帜】
- 标新立异:指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可含贬义,强调“刻意求新”)。
- 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含褒义,强调“形成独特风格”)。
4. 【博闻强识 vs 见多识广】
- 博闻强识: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侧重“知识储备和记忆力”)。
- 见多识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侧重“阅历和经验”)。
5. 【不容置喙 vs 不容置疑】
- 不容置喙: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侧重“不让人发言”)。
- 不容置疑:指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侧重“事实、道理不可怀疑”)。
6. 【陈词滥调 vs 老生常谈】
- 陈词滥调:指陈旧、空洞、不切实际的言论(含贬义,强调“无用、空洞”)。
- 老生常谈:指老书生经常说的话,比喻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鲜意思的话(中性词,强调“常见、不新鲜”)。
7. 【处心积虑 vs 殚精竭虑】
- 处心积虑:指长期谋划要干某件事(多含贬义,侧重“恶意谋划”)。
- 殚精竭虑:形容用尽心思(含褒义,侧重“为正事尽力”)。
8. 【大庭广众 vs 众目睽睽】
- 大庭广众: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侧重“场合”)。
- 众目睽睽:指在众人的注视之下(侧重“被注视的状态”)。
9. 【等量齐观 vs 一视同仁】
- 等量齐观: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多用于否定句,侧重“事物”)。
- 一视同仁:指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侧重“人”,中性词)。
10. 【东山再起 vs 卷土重来】
- 东山再起:指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含褒义,多用于“正面人物”)。
- 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含贬义,多用于“坏人、坏事”)。
11. 【独断专行 vs 专横跋扈】
- 独断专行:指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侧重“不民主,自己做主”)。
- 专横跋扈:指专断蛮横,任意妄为,蛮不讲理(侧重“蛮横,不讲理”,程度更重)。
12. 【耳闻目睹 vs 耳濡目染】
- 耳闻目睹:指亲耳听到,亲眼看见(侧重“直接接触,有具体事件”)。
- 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受到影响(侧重“长期影响,无形渗透”)。
13. 【防患未然 vs 未雨绸缪】
- 防患未然:指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防备(侧重“预防事故、灾害”)。
- 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侧重“提前准备,范围更广”)。
14. 【浮光掠影 vs 走马观花】
- 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印象不深刻(侧重“印象浅,可用于“看、听、读”)。
-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侧重“看的过程粗略,仅用于“看”)。
15. 【改弦更张 vs 改弦易辙】
- 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做法(侧重“调整方法、制度,不改变方向”)。
- 改弦易辙:比喻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办法等(侧重“改变方向、道路”)。
16. 【功成名就 vs 功成身退】
- 功成名就:指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侧重“获得成就和名声”)。
- 功成身退:指功业成就后,就退休归隐(侧重“成就后退出,不恋权位”)。
17. 【含糊其辞 vs 闪烁其词】
- 含糊其辞:指说话不明确,不清晰(侧重“表达不清楚,客观上的模糊”)。
- 闪烁其词:指说话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侧重“故意隐瞒,主观上的回避”)。
18. 【绘声绘色 vs 有声有色】
-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只能用于“说话、写作”)。
- 有声有色:形容表现得十分生动、精彩(可用于“说话、写作、表演、生活”等,范围更广)。
19. 【截然不同 vs 天壤之别】
-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侧重“状态、性质不同,作谓语、定语”)。
- 天壤之别:比喻差别极大(侧重“差别程度,作宾语、定语”,如“有天壤之别”)。
20. 【络绎不绝 vs 川流不息】
-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侧重“来往的连续性”)。
-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侧重“流动的状态,更强调“多”)。
三、语境适配成语(30例)
这类成语需结合“语境场景”使用,高考多考查“是否符合上下文”。
1. 【按部就班】:指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适用于“有条理的工作、学习”,如“他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复习计划”)。
2. 【抱残守缺】: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适用于“固守旧物、旧思想”,如“我们不能抱残守缺,要勇于接受新事物”)。
3. 【杯水车薪】: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适用于“努力与需求差距大”,如“这点捐款对于灾区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4. 【并行不悖】:指同时进行,互不抵触(适用于“两件可同时做的事”,如“素质教育与应试训练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并行不悖”)。
5. 【博采众长】:指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适用于“学习、创作中吸收他人优点”,如“他博采众长,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6. 【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适用于“人或事物的意外相遇”,如“多年未见的老友在街头不期而遇”)。
7.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适用于“反对他人观点”,如“对于他的错误观点,我不以为然”)。
8. 【层见叠出】:指接连不断地出现(适用于“事物频繁出现”,如“近年来,关于环境保护的新技术层见叠出”)。
9. 【乘人之危】:指趁别人困难、危急的时候去要挟或侵害人家(适用于“恶意利用他人困境”,如“他不仅不帮忙,反而乘人之危,索要高额报酬”)。
10. 【持平之论】: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适用于“客观公正的评价”,如“这篇评论客观分析了双方优势,是持平之论”)。
11.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适用于“成功后自信的状态”,如“他看着自己的设计方案被采纳,踌躇满志”)。
12. 【吹毛求疵】:指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适用于“过度挑剔”,如“对作品要求严格是好事,但不能吹毛求疵”)。
13. 【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适用于“教育、影响”,如“老师的春风化雨,让学生们深受感动”)。
14. 【寸步难行】:形容走路困难,也比喻处境艰难,无法开展工作(适用于“处境艰难”,如“没有资金支持,这个项目寸步难行”)。
15. 【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适用于“坏人受惩”,如“贪官被查处,真是大快人心”)。
16. 【当务之急】:指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适用于“优先处理的事”,如“缓解交通拥堵是当前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17. 【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适用于“贪心不足”,如“他已经获得了很多荣誉,却仍得陇望蜀,不知满足”)。
18. 【等量齐观】: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适用于“否定语境中比较事物”,如“这两个项目难度不同,不能等量齐观”)。
19. 【独辟蹊径】: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新方法(适用于“创新做法”,如“他独辟蹊径,用新媒体方式传播传统文化”)。
20. 【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适用于“熟悉的事物”,如“这首老歌大家耳熟能详,一响起就有人跟着唱”)。
21. 【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受到影响(适用于“长期熏陶”,如“他从小耳濡目染,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
22. 【翻然悔悟】:形容很快地醒悟过来,认识到以前的错误(适用于“认错悔改”,如“经过教育,他翻然悔悟,主动退还了赃款”)。
23. 【废寝忘食】:形容专心努力(适用于“专注工作、学习”,如“为了完成论文,他废寝忘食地查阅资料”)。
24. 【分道扬镳】: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适用于“目标分歧”,如“两人因经营理念不同,最终分道扬镳”)。
25.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适用于“人或事物到来”,如“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欣赏这片花海”)。
26. 【浮想联翩】: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适用于“联想丰富”,如“看到老照片,他浮想联翩,回忆起童年时光”)。
27. 【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适用于“有全局眼光”,如“他的报告高屋建瓴,指出了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28. 【各抒己见】:指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适用于“讨论、会议”,如“会上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29.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适用于“思想、习惯”,如“传统观念在一些人心中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30. 【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适用于“对人重新评价”,如“他通过努力取得了优异成绩,让人刮目相看”)。
高考成语备考建议
1. 优先掌握高频词:上述成语均为高考真题中反复出现的“核心词”,需优先记忆释义及易错点。
2. 结合语境记用法:不要孤立记成语,可通过“例句”理解其适用场景(如主语、褒贬义、搭配对象)。
3. 对比辨析近义项:近义成语的“侧重点差异”是命题核心,需通过“分组对比”明确区别(如“不以为然”vs“不以为意”)。
4. 规避常见误区:警惕“望文生义”(如“不刊之论”误为“不能刊登”)、“褒贬误用”(如“处心积虑”用于正面)、“对象错配”(如“豆蔻年华”用于男子)。
通过“理解本义+明确语境+对比辨析”,可高效掌握高考成语考点,避免失分。
来源:流浪的西施菜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