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燃放烟花引众议,日喀则热线称已接到大量投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1 07:13 1

摘要:在海拔约55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蔡国强与户外品牌始祖鸟点燃“升龙”烟花仅五分钟,日喀则市民热线随即涌入大量环保投诉,视频匆匆删除,争议瞬间点燃网络

在海拔约55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蔡国强与户外品牌始祖鸟点燃“升龙”烟花仅五分钟,日喀则市民热线随即涌入大量环保投诉,视频匆匆删除,争议瞬间点燃网络

风很硬,火沿着山脊爬升,像一条亮得刺眼的龙,现场的人拉上衣领还是被冷得直吸气

9月19日,这场被称为“升龙”的艺术燃放设在西藏江孜热龙地区,三幕推进,短促却声势不小,户外媒体、KOL都赶去看

主办方强调材料生物可降解、燃放等级为V级最低风险,并且有“预防—监测—恢复”的整套方案,牲畜提前转移,小型动物由志愿者引导,结束后清理残留并进行植被修复

我承认,这些术语听上去挺完整,但高原不是普通舞台,规则也常常不按低海拔的经验来

第二天一早,电话打进日喀则市民热线,工作人员说他们确实接到了一大摞关于环保的投诉,声音里透着忙乱

日喀则市生态环境局江孜县分局随后回应,称活动手续合规,未造成生态破坏,但环评并未对外公开

这两句话像两股风,正面吹来的是“合规”,侧面却是“看不到环评”,难怪质疑没降温,反而越聚越多

专家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顾垒提醒

高原低温低氧会延缓材料降解,翻土式的“修复”在脆弱地表上可能加剧水土流失,野生动物的应激反应也并非一拖一拽就能“引导”过去

中国科学院2025年的研究更扎心

青藏高原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只有平原的五分之一,生态恢复可能以“十年—百年”为单位计时

这意味着,哪怕是一次看起来无害的动静,代价也可能被时间拉得很长

青海民族大学的华旦才让副教授提出,低海拔的环保标准不适用于高原,像高寒草甸、冻土这样的特殊地貌必须做专项评估

这一点刺中了关键:环保材料不是“通用插头”,换了海拔和气候,反应也会变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行业意见更谨慎,生态敏感区的活动不应只靠活动后的清理,而要开展至少三年的生态影响跟踪监测

五分钟的烟花,三年的盯防,这样的比例关系,可能才是高原的“正常节奏”

说回这位艺术家

蔡国强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围绕“与宇宙对话”展开创作,“大脚印”亮相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天梯”在2015年于泉州点亮,到了今天,“升龙”被他放到了喜马拉雅山

在他的叙述里,“龙”不仅是东方的符号,也承载着人类跃入太空的想象

这次选在高原,既是地理意义的“接近天空”,也是象征性的“抬头看宇宙”

只是,抬头看得再远,也要先照看脚下这片脆弱的地表,这是许多观众下意识的直觉

这不是一场单纯的烟花秀,它触碰的是真实而脆弱的高原生态神经

有人问:不是说用的是生物可降解材料吗,不是说风险级别最低吗,不是说都清理干净了吗

问题在这儿,最低风险不等于零风险,“可降解”不等于“在这里很快降解”,清理看得见的残留,不代表生态链条没有被惊扰

如果标准没有对高原专项校准,再漂亮的SOP也可能是纸上方案

我想起不久前另一件事

云南洱海边有人投放所谓可降解的艺术装置,结果遭到公众质疑,担心材料在水体里的行为不可控,艺术与生态的边界一夜之间成了热门话题

再往前

张家界天门山搞过一场山壁灯光秀,强光让迁徙的鸟类乱了阵脚,当地文旅局后来把项目暂停,要求补充生态评估再说

视线拉得更远一点

北极圈也有艺术家把金属雕塑放在极寒的苔原上,没多久就因为腐蚀风险和机械碾压苔原的担忧,被迫撤走并道歉

这些事像一面面镜子,照见同一个命题:

当艺术靠近自然,科学就必须靠得更近

今年四月在四川美术学院主办的长江上游生态艺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反复强调,生态艺术要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不能以“美”为名对自然做冒险实验

我赞同这句话,也愿意再往前迈半步:不是反对艺术,而是希望在敏感区的每次“美”,都配得上可核验的数据、可复查的环评、可持续的监测

这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艺术的体面

回到“升龙”

主办方的说法目前停在“合规、环保、清理”,反方的担心则停在“高原特殊性、野生动物、长期影响”,两边都在用各自的语言强调安全

那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一是尽快公开环评审批以及监测方案,让公众明白材料的配方、燃放的参数、动物的应激评估到底怎么做的;

二是引入第三方、跨学科团队开展更长期的实地监测,哪怕没有问题,也把“没问题”的证据做完整;

三是对生态敏感区建立更明确的创作“红线”和“缓冲区”,把短时的壮观从高风险地带挪开

很多人说,既然手续合规,为何还要删视频、不开口说明

我不愿意阴谋化解读,但公众的疑问确实在那里

如果环保工作做到了极致,我相信一份详尽的公开说明,比沉默更能止争议

在社交媒体的时代,沉默不是中立,常常是更大声的声音

也许有人会问,那是不是以后都不能在高原做艺术了

当然不是,这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一个“怎么做才算负责”的问题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生态议题的人,我真心希望看到艺术与自然握手的场面,而不是“打过照面就匆匆分开”的尴尬

比如,把创作周期拉长,让艺术家和科学家一起在现场过一个四季;

再比如,把跟踪监测公开成可查询的档案,让每一条数据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这比五分钟的光亮更能向宇宙表达敬意

喜马拉雅的风一阵一阵,火早已熄灭,争议还在吹

我们不必拒绝“龙”的想象,也不该忽视高原的呼吸

如果说艺术要去对话宇宙,那么第一句问候,最好从脚下这片土地开始

当环评透明、科学兜底、长期监测常态化,五分钟的火光就不会变成三年的担心

尊重自然的边界,艺术才有更大的边界

信源资料
中国新闻周刊:《在喜马拉雅山脉放烟花?最新回应》-2025年9月20日
南方都市报:《始祖鸟在5500米高原 “炸山” 放烟花引争议,多方回应》-2025年9月20日
凤凰网:《始祖鸟烟花艺术项目引争议,公众关注潜在生态影响》-2025年9月20日

来源:大喜解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