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山杂诗七首 其六明 · 李东阳数顷湖田一半荒,野人门巷日苍凉。鸠啼远树云初合,龙卧深潭雨自藏。几处犁锄当暮急,谁家粳稻及秋尝。蒲团竹几随缘坐,独爱山僧午梦长。
古代农家靠天吃饭,没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却经常体验锄禾日当午的煎熬,春播时害怕风欺雨虐,秋收日悲愁稗多禾少。
常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不过垄上人家首先担忧的赋税太重、农田歉收,再愁的是霜雪早至、冻怀桑麻。
明代一位才子有一次外出郊游,便亲眼目睹了农家劳作的艰辛,心中也充满了同情和无奈。下面一起读诗:
西山杂诗七首 其六
明 · 李东阳
数顷湖田一半荒,野人门巷日苍凉。
鸠啼远树云初合,龙卧深潭雨自藏。
几处犁锄当暮急,谁家粳稻及秋尝。
蒲团竹几随缘坐,独爱山僧午梦长。
李东阳,明代中叶诗人,湖南茶陵人,一生从政五十余载,在阁十八年。他在弘治时期曾协助明孝宗推动政治改革,政绩显著。
李东阳在文学上开创了茶陵诗派,主张宗法杜甫,强调声调、格律、结构等,其诗歌风格典雅工丽,为后世留下了三千多首诗和近千篇文稿。
李东阳有一次游览北京郊外的西山时,看见乡村中很多湖田荒芜,乡村苍凉,但又似乎具有农忙的生机,诗人于是触景生情,提笔赋诗。
“数顷湖田一半荒,野人门巷日苍凉”,开篇展现出一幅衰败、荒芜的田园景象,并描绘了农家略带凄凉的画面。夏末的西山不再是烈日炎炎,阳光穿透稀薄的云层,照射在数顷湖田中。才子站在田埂,举目四望,发现田地竟有一半荒芜。
田畴尽头,散落着几处农人的门巷。泥坯墙被风雨剥蚀了棱角,柴扉虚掩,仿佛许久不曾有人用力推开。日头缓缓西移,将人影拉得细长,苍凉的感觉便显得愈发深邃,沉甸甸地压在这片土地与茅舍之上。“日苍凉”三字,极力地渲染出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
“鸠啼远树云初合,龙卧深潭雨自藏”,诗人又将视线从田园转向景物。数声鸠啼正从树林深处传来,天边的云翳则悄然四合,聚成一片铅灰色的穹顶,低低地压了下来。鸠鸟的鸣叫,便在渐合的浓云里显得格外清寂,似乎在一声声地叩问着沉默的天地。
云既合,雨却未至。才子听当地人说,深潭中有龙潜卧,于是便循着他人指引方向望去。只见一方清碧幽潭,四周山石环抱,树木掩映,水面竟无一丝波纹。潜龙想必正藏于万顷深碧之中,于是天地间便维持着山雨欲来的闷热与寂静,所有躁动都藏于无形。
“几处犁锄当暮急,谁家粳稻及秋尝”,颈联转写田园劳作场面。暮色聚拢,云层增厚,田埂上终于有了晃动的人影。几家农人正赶着最后的微光,在尚未荒弃的田地里挥动着犁锄。他们动作急促,脊背弯曲,似乎想从悄然流逝的岁月里,抢夺一点可以饱腹的果实。
作者采用疑问句式,表达了对收成的担忧,进一步体现出农民生活的艰辛。这两句描绘出农民勤劳又困苦的生活状态,与前文的荒芜景象形成对比,凸显出在艰难的环境下,农家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蒲团竹几随缘坐,独爱山僧午梦长”,结尾画风一转,传达出一种恬淡襟怀。才子绕过湖田,发现深潭边竟有一处僧庵。庵前古树垂荫,庵后修竹成林。他步入其中,只见一个蒲团置于地上,一方竹几临窗而设,诗人坐上蒲团,依靠竹几,一切随缘,更是羡慕山僧能够拥有悠长的午梦。
最后一句表达出一种超脱尘世、宁静闲适的生活境界,与前文所描绘的尘世纷扰、劳作艰辛形成对比。诗人历经世事、目睹民生疾苦,却又无力改变现状,内心渴望寻求一种解脱。他羡慕山僧的生活状态,体现出诗人对宁静、淡泊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尘世烦恼的暂时超脱。
李东阳郊野漫步,吟诵了一首杂诗,信手拈来,却显得超凡脱俗。全文层层递进、对比鲜明,从田园荒芜,到劳作艰辛,再到对山僧的向往,逐步深入地表达了内心复杂情感,也展现出从尘世烦恼到追求超脱的心境转变,值得细细品味!
来源:云水心语